天天看點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作者:這将是一場大火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橫山水洞在一片果園中

橫山水洞見證了古代老昆明人為改善生存環境二興修水利、艱苦奮鬥的一段曆史,被譽為與漢代文齊倡導修池蓄水和元代賽典赤整治水利相媲美的重大水利工程。

同時,橫山水洞,更是老昆明傳統農耕文化的一筆寶貴遺産。

然而,無人知道的是,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偶然,圍繞着橫山水洞,背後還有兩個有趣的話題呢!

老昆明城因為城邊有滇池的哺育,逐漸成為雲貴高原上的一座古老而又恢弘的城市。

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将昆明譽為“壯麗大城”。

滇池之濱的昆明,在元明清成為雲南的中心、省城之後,雲南的簡稱也順理成章地使用了“滇”這個字。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滇池成就了昆明,成就了雲南

滇池的這個“滇”,考證起來很有意思。

據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說:滇池因“下流淺狹,如倒流,故曰滇池。”

這是從地理形态上講。

另一種說法是尋音考義,認為“滇者,颠也。”

這個說的是,古滇池屬紅河水系,從晉甯縣西南部與玉溪市交界的刺桐關刺桐關流入紅河。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後來當滇池水域降在1940米以下後,經過漫長歲月,刺桐關擡升海口河下沉,滇池出流受阻才改道由海口河向西轉北流入金沙江水系。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不管是倒流也好,改道也好,說來說去,滇池就是不合乎常理、不符合正常的一類存在。

橫山水洞的開鑿,雖然水流不足以改變滇池的整體地理分布,但卻是在重複着滇池“昨日的故事”!

怎麼說呢?

我們來看橫山水洞的地理位置。

老昆明都知道“大普吉隧道”。這條隧道,曾經是昆明西北部出昆明壩子的咽喉之地。

大普吉隧道上邊的這些山,把昆明壩子與西北邊的富民壩子、北邊的沙朗壩子隔離開來。

而山的那一邊,也就是西邊,就是大家熟悉的陡坡村。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陡坡村

其實陡坡村是在一條大深谷的中間位置。

這條深谷,往北邊一直到富民縣城,而往西南方向一直綿延到清水關。

再往西,就是安甯溫泉、青龍峽螳螂川所走的另外一條深谷了。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我們都知道,滇池唯一出口是海口河,海口河下流之後是螳螂川,螳螂川自滇池流向西北,經安甯、富民、祿勸,于祿勸與東川交界處注入金沙江,最終彙入萬裡長江,奔向大海。

橫山水洞引的是哪裡的水呢?清水關、白石涯。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清水關位置示意圖

明代羅元祯《橫山水洞記》就這樣記載,

明興,方伯陳公乃開昆明橫山水洞。 洞在縣西鄉,源自城西清水關外龍泉,彙為幹海子。 東行八裡為白石崖,十五裡為橫山、龍院等八村……。

清水關、白石涯,包括都坡村峽谷的水流,原來是直接入螳螂川、彙入金沙江的。

可是,橫山水洞以及配套的長山大溝修築之後,這些水流的一部分,經過橫山水洞又回流到了滇池的北邊、滇池的上遊!

算不算是又“滇”或者“巅”了一回?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這半山腰上的水渠,把本來流入螳螂川的水流又引回到了滇池

滇池不流入紅河而流入金沙江,算是大自然的造化;而橫山水洞的開鑿,則是人力人勞工為地改變水的流向。

滇池邊的水就是這麼被“颠來倒去”的,寶寶心裡苦啊!

沒辦法,誰讓這就生活着老昆明人、“滇人”呢。

修築長山大溝、開鑿橫山水洞的明朝老昆明人,甚至後來一直受惠于這一偉大水利工程的昆明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上面這種巧合。

但同樣在明朝,有一個人卻注意到了這一情況。

他,就是偉大的旅行家徐霞客。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

這裡不是說旅行家徐霞客也到訪、考察過橫山水洞,徐霞客甚至都不知道這一同時代”國朝“偉大的人工奇迹。

而是說,既是旅行家又是偉大的地理學家的徐霞客,當他途徑橫山水洞上面的山巅之時,敏感、敏銳地發現了不一樣!

崇祯十一年(1638年)的十一月初八日,徐霞客從筇竹寺啟程,遊覽了海源寺後山的上洞、中洞,前往妙高寺彙合仆人和挑夫之後,朝着沙朗天生橋走去。

關于這裡,徐霞客留下了這樣的記錄:

遂更上坡。三裡,逶迤于嶺頭,即循嶺北西向盤崖行。又二裡,有小石峰自嶺北來,與南峰屬,有數家當其間,是曰牛圈哨,東西之水,從此分矣。從哨西直下,則大道之出永定橋者。 餘乃飯而從嶺脊北向行,一裡,稍下涉壑,即從壑北上坡。緣坡東北上,回望壑底,西墜成峽,北走甚深。 路東北逾坡,其東猶下滇池之峽也。--《徐霞客遊記》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一部偉大的著作

“東西之水,從此分矣“、”其東猶下滇池之峽也“,說的是就是橫山水洞所在的這條山谷!!

一條不起眼的山溝溝,一群明人,修築了一個偉大工程;一條山溝溝,一個明人,将他記錄進了一部偉大的著作裡。

這,就是橫山水洞。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這些年,這一帶修建了烏龜山立交橋,修建了西北繞城高速,修建了輸油管道這些絕對現代的建設項目,甚至連徐霞客曾經走過的路,都沒有什麼痕迹可尋。

但,最最難能可貴的是,盡管滄海桑田,大旅行家徐霞客筆下描述的這些山水地形地貌,依然保留着,隻要有心,還是能看得出來。

徐霞客和他偉大的《徐霞客遊記》,很偶然地,又為橫山水洞添上了一筆濃墨重彩的人文色彩。

偶然還是巧合?昆明明代“紅旗渠”橫山水洞背後的兩個趣話

地理學家徐霞客曾經在這些山頂之上眺望遠方

快被人忘卻的橫山水洞,是不是又很幸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