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承近300年 寄托美好願望

作者:廖昊
傳承近300年 寄托美好願望

找子營村魚燈花社舞表演時的情景 資料圖檔

傳承近300年 寄托美好願望

◀王海彬手持鳌魚燈

□記者 邢曉蕊 文/圖

11月5日,在舞鋼市鐵山街道找子營村,82歲的王海彬手擎魚燈,舞動身體,時而彎腰,時而跨步,如魚兒遊動嬉戲,看得人連連稱贊。老人展示的魚燈花社舞是村民自編自創的民間傳統舞蹈,起于清朝,源自民間,已有近300年的曆史。

魚燈花社舞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命力,被譽為民間表演藝術中最精彩、最有地方風味、最生動感人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2008年5月22日,找子營村的魚燈花社舞被列入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王海彬成為非遺傳承人。

不改初心:情系魚燈70載

11月5日上午,記者一行剛到舞鋼市鐵山街道找子營村,王海彬便笑着迎上來。雖年過八旬,但他眼不花、耳不背,說起魚燈花社舞,兩眼泛光、滔滔不絕。

魚燈花社舞表演是當地村民為慶祝豐收,歌頌盛世,拜年祈福,根據河中魚兒嬉戲遊鬧的情景自編自創的舞蹈,俗稱“玩社”。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以後,村民們開始着手準備,春節前後進行表演。

“這裡面放的都是‘玩社’時用的魚燈和銅器,這兩年因為疫情隻在村裡給孩子們展示下,都沒到外面演。”王海彬帶記者一行走進魚燈花社舞傳習所,隻見屋内挨牆放着4面大鼓,旁邊放着數對铙、镲,幾十盞色彩亮麗的魚燈、演出服等堆放在桌子上、架子上,把不大的房間擠得滿滿當當。

王海彬說,他十一二歲就開始跟着老一輩人走鄉串戶舞魚燈。以前‘玩社’很紅火,舞者少則10人,多則30人,各持魚燈,分排兩隊,人多時百十号人一塊兒演,鑼鼓喧天,陣勢浩大,吸引十裡八村的群衆來觀看。

王海彬介紹,魚燈色澤鮮豔,鳌魚燈呈黃色,其餘魚燈皆為大紅色。魚燈花社舞的伴奏樂器有大鼓、铙、镲等,表演時候用的鼓點曲多為“三百錘”。“從開始擊鼓表演到結束,敲鼓的人整整擊打300下,多一下少一下都不行。”王海彬說,這種鼓點氣勢恢宏、铿锵有力、激情奔放,特别适于團體舞蹈,也最能表現歌舞升平慶盛世、五谷豐登慶豐年的喜悅心情。另外,舞蹈隊伍還能變出石榴花、八字形、蓮花等陣形。

舞魚燈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場舞下來,要個把小時,舞者汗流浃背,累得胳膊酸痛。村裡通常從大年初五舞到正月十五,王海彬幾乎每場必去。“舞燈的人都不圖啥,主家給點果子等禮物,大家一分了之,圖個高高興興。”年輕時,他常在隊伍的前面持作為“社頭”的“鳌魚”舞蹈,舞姿活潑,表演靈動,給觀衆帶去無數的歡笑聲。

魅力不減:傳承近300年

玩花燈、鬧秧歌是春節、元宵期間華夏大地廣為流傳的民俗活動,魚燈取的是“吉慶有餘”的諧音。宋代辛棄疾寫的《青玉案·元夕》中就有“鳳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描寫,描繪出了元宵之夜熱鬧的情景。

王海彬至今孑然一身,但對于魚燈花社舞的熱愛,從未改變。作為魚燈花社舞的第10代傳人,他不僅帶領着魚燈花社舞走上中央電視台2018年《傳奇中國節》春晚現場直播節目,還在村裡組建了“舞鋼市魚燈花社舞傳習所”,每年傳授村中的孩子和年輕人學習魚燈花社舞表演技藝。

找子營村的魚燈花社舞具體興于何時,已無從考證。舞鋼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董女士說,魚燈花社舞系當地農民自編自創,靠口口相傳得以傳承。

“感恩戴德,吉慶有餘,這就是魚燈花社舞所要表達的意思。”王海彬興緻勃勃地講述起了魚燈花社舞的傳說。那是清朝乾隆年間,找子營村将近一個冬天沒有下雨,地裂禾枯,村民們吃水都成問題。當地一王氏先祖,召族人商議拜龍王,祈甘霖。就在去求雨的前一天晚上,王氏先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龍頭魚尾的神仙對他說:“我是東海龍王三太子,名字叫作鳌,龍王已知旱情,派我帶着雨雲前來,明天村民不用祈雨,自有甘霖降臨。”說完便不見了。王姓先祖将信将疑,就在大家擡着祭品前往祈雨時,突然電閃雷鳴,大雨頃刻而至,村民歡呼雀躍。也從這年起,乾隆皇帝下令減輕農民賦稅。王姓先祖滿懷感恩之心,根據夢中鳌魚的樣子紮制出魚燈,帶着村民們繞水而舞,為感謝龍王的恩情,也為表達對盛世太平的感恩之心。後來,每遇旱洪災害或逢年過節,找子營村村民便舞起魚燈,跳起自編的舞蹈,一為祈雨求福,二為活躍節日氣氛,增添喜慶歡樂。漸漸地,魚燈花社舞便傳承開來。

59歲的村民田春宇擅長紮制魚燈,他拿着自己制作的鳌魚燈說:“魚燈用竹棍紮成骨架後,再用竹篾編魚身,用細鐵絲将魚頭、魚身、魚尾連接配接成型。編紮魚身的時候要注意左右對稱,不然魚肚大小不均,就不好看了。”田春宇和妻子曹愛麗通常聯手制作魚燈,他紮好魚燈的架構,妻子接手用彩色綢緞張其表面,再用彩紙或噴漆繪成魚眼、嘴、鱗和尾,一天最多做兩三盞魚燈。

“魚燈分為頭、身、尾三節,這三節都是可以活動的。”田春宇說,魚肚下固定一個大約1米長的木棒,表演者持棒起舞,魚就會搖頭擺尾,像在空中遊動。

薪火相傳:傳統非遺放異彩

在王海彬、田春宇等人不遺餘力的努力下,魚燈花社舞也在與時俱進。過去魚腹中制作有蠟台,晚上裝上羊油蠟進行表演,現在安裝的是電池和燈泡,表演更為友善;過去燈上糊的是彩紙,如今用彩綢紮制,看起來更具美感;魚燈表演花樣也在不斷創新,他們曾别出心裁地設計出“千手魚”“蝴蝶魚”等樣式,還準備設計“鯉魚鬧塘”等絕技表演,帶給觀衆更美好的視覺享受。

在平頂山市曆屆的民間藝術表演大賽中,魚燈花社舞頻頻獲獎。2018年,魚燈花社舞表演隊參加了中央電視台四套大年三十《傳奇中國節》舞鋼現場直播,把古老民間藝術傳播到了四面八方。2020年,由平頂山市文旅局制作的《魚燈花社舞》抖音視訊獲得“非遺過大年 樂享平頂山”平頂山市非遺微視訊大賽一等獎。

如何将寶貴的非遺财富更好地傳承下去?王海彬神色凝重地說:“俺們都老了,得趕緊培養一批年輕人才行。”讓他焦心的是,如今的年輕人大都外出打工,直到年前才回家,他想在村裡組建起魚燈花社舞隊的願望也得等到快過年時才能實作。

讓老人頗感欣慰的是,村民們都非常喜歡魚燈花社舞,并以村裡有這樣的非遺項目而自豪。“小孩子也很喜歡,俺們有時候會特意做一些小魚燈,讓孩子們拿着玩。”田春宇說。

除創新魚燈花社舞外,王海彬閑暇時都在教村裡的孩子們學習魚燈花社舞,在青少年心中撒播下傳承的種子。如今,9歲的王磊磊、14歲的田佩佩等人都能像模像樣地表演魚燈花社舞了。

這些年,舞鋼市文旅局、舞鋼市非遺中心也在不遺餘力地對魚燈花社舞進行保護,并申請資金等支援、推動着魚燈花社舞更好地傳承下去。

11月4日,舞鋼市非遺中心再次召開了魚燈花社舞研讨會。“下一步,我們準備更新改造舞鋼市魚燈花社舞傳習所,在找子營附近國小建立舞鋼市魚燈花社舞傳承基地。”董女士說,他們還準備更新演奏器材、服裝、魚燈舞具等,邀請舞鋼市舞蹈專家進行現場指導、授課,使魚燈花社舞能與時代審美相銜接;準備建立舞鋼市鐵山街道找子營村魚燈舞具制作基地,以供演出、教育訓練時使用;準備錄制魚燈花社舞網絡課堂或微視訊,在網際網路上予以推廣。“我們還要舉辦魚燈花社舞教育訓練班,培養魚燈花社舞表演和舞具紮制傳承人20人,這樣既可傳承魚燈的傳統紮制技藝,又能用于練習和演出。”

聽董女士講述魚燈花社舞傳承推廣的規劃,王海彬的臉上浮現出笑容,眼中閃着興奮的光芒。“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不能丢,把魚燈花社舞傳承下去就是我最大的心願!”

【來源:平頂山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