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要不大家總說“富人門前是非多”呢,前一段時間,王思聰隻不過是和朋友一起吃了一頓飯,就搞出來一個大新聞:一頓讓王公子破費了15708元的高端料理,卻被王思聰怒打一星差評。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頓天價料理是一家名為“鮨·初雲”的日料店所售,其賣點就是食材,據說,店裡所用的都是從日本空運而來的新鮮高端食材。然而,王思聰表示,這家日料店所用的食材其實相當一般,完全沒有其宣傳的那麼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是我最近一兩年吃過最難吃的日料”——王思聰如是說。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近幾年來,以食材新鮮、環境優雅為賣點的日本料理迅速風靡全球,并因其價格昂貴,逐漸成為了高端餐飲業的代名詞。然而,在這股“日料熱”的背後,卻隐藏着日料店良莠不齊的飲食品質,換句話說,我們在店裡所吃到的日料,可不一定就是真正的日料啊。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日料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料理呢?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曾先後在神戶大學、京都大學擔任教授的徐靜波先生,長期醉心于日本文化研究。他認為,飲食文化就是日本文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日本民族的感性文化非常發達,是以,日本飲食在味覺、視覺、嗅覺、觸覺乃至于聽覺上,都表現出非常強烈且纖細的訴求,而通過這些訴求,我們又能進一步探究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核心。

為了讓我們更好地了解日本飲食,走進日本文化的另一種形态,徐靜波教授撰寫了《和食》這本厚重的書。在書中,徐教授将會向我們展現:

高檔又昂貴的日本料理,其精髓究竟是什麼呢?我們非常熟悉的壽司、天婦羅、刺身、烏冬面等傳統日料,最初是怎麼出現的呢?而進階日料的代名詞“懷石料理”,又是怎樣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呢?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久負盛名的“四條流”,是一個在日本料理界代代單傳了數百年的料理流派,作為四條流的第四十一代傳人,四條隆彥先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日本料理有一條原則,那就是美味不能超過材料原有的滋味,止于該材料所具有的滋味的最高點,禁止對此進行進一步的加工!”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句話所表達的,正是日本料理的靈魂之所在,也就是“本味”,換句話說,日本人認為,廚師的存在的意義,是将食材本身蘊含的味道充分發揮出來,而不是喧賓奪主,向食材随意添加各種濃油赤醬的“重口味”調料。

處于北緯30度至北緯45度之間的日本大陸,氣候濕潤溫和,物産豐富、四季分明,在這種自然環境下長大的日本人,對于日月星鬥、春風秋露的細微變化,都有着非常細膩的感覺。正因如此,他們才會對食材本身的味道傾注了非常大的關切。

加之古代日本的經濟發展水準較差,海外貿易程度較低,無論是動植物油脂,還是糖和香辛料,都是隻有奢富之家才有資格享用的,是以,日本人在缺少調味品的情況下,更加注重于體味食材本身的味道。

在中國的江南地區,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不時不食”,而在日本民間,也有與之類似的文化習俗,為此,他們還創造了兩個很有意思的詞,一個是“初物”,另一個則是“旬物”。

所謂“初物”,就是指在收獲季節中第一批采摘的蔬果谷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鮮貨”,例如受到很多愛茶之人追捧的“明前茶”、“雨前茶”。而“旬物”則是指那些正當時令的食物,比如“秋風響,蟹腳癢”說的就是當令的大閘蟹。在日本人的眼中,無論是“初物”還是“旬物”,都代表着食材的滋味最為鮮美的時節。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日本人對“初物”的癡迷,要上溯到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時代。當時,很多人相信經常吃“初物”,可以延年益壽,是以,“初物”就成了健康長壽的象征,無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争相追捧新上市的蔬菜水果。在日本民間有一句俗語,叫做“吃了初物,可以多活七十五。”這就是對當時社會風俗的一個展現。

出版于1776年的《福壽草·初物評判》,則是對當時日本群眾最為熱衷的幾種初物,諸如鲣魚、鲑魚、酒、荞麥、鲇魚、松茸、新茶、茄子等一一作了評判。

其中,鲣魚尤其受到江戶(今天的東京)人的歡迎,很多人為了能吃到當季第一網捕上來的鲣魚,甚至不惜帶着大量銀兩,連夜到碼頭排隊,等候出海的漁船歸來——這種心态是不是有點像那些為了第一時間買到新款iPhone,徹底在專賣店門口排隊的年輕人?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除了對當令食材的極緻追求之外,日本飲食中還有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元素,那就是從飲食當中,去體味四季的輪回與更疊。

和中國古代那些喜歡傷春悲秋的文人一樣,日本人對于四季變化也非常敏感。早在出版于平安朝的《古今和歌集》和《新古今和歌集》當中,就已經出現了很多對四季風物的纏綿吟詠。而這種吟詠四季的風俗一直傳到後世,在日本的連歌、連句和俳句裡,就專門有一類被稱為“季語”的條目。

所謂的“季語”,其實就是“季節之語”。例如山崎宗鑒的“入夜食毛栗,明月出山巅。十月紙窗破,遂識金風寒。”再比如松尾芭蕉的“樹下肉絲、菜湯上,飄落櫻花瓣。”都是極為經典的季語。

在傳統日式飲食當中,“吸物”就是一道最能展現出季節滋味的食物。

所謂的“吸物”,其實就是一碗滋味極其清淡,就連一絲油星都沒有的湯。而這碗湯裡面的全部内容,也不過是一小塊剔除了骨刺的魚肉或雞肉——要是換成在中國的餐桌上,這樣寡淡的湯,怕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喝吧。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但是,“吸物”的靈魂之所在,就是廚師特意在裡面放的那一小撮當令的蔬菜,此外,還會有一小片嫩葉或柚子皮在熱湯上面漂浮着。葉片的嫩芽當然是對季節最好的展現,而有心的食客們,也能從柚子皮滋味的細微差異——青柚初生的季節、柚子開花的季節、柚子成熟的季節、柚子苦澀的季節——體會到時令和季節的輪回變遷。

日本人那種對飲食季節感如癡似狂的追求,也能從現代的高檔日料中得到展現。例如,在一小碟精緻的刺身旁邊,橫放一枝吐蕊的紅梅,就能給食客帶來一絲初春的氣息,假如在壽司盤上點綴幾朵含苞的晚櫻,也會讓人聯想到冷雨葬花魂的意趣——無論是櫻花、紅葉,還是柚子、紅梅,一方面是為了點綴盤中的美食,另一方面,也算是對昔日風雅的一絲追憶了吧。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日本人對于食材風味的追求演變到極緻,就形成了大名鼎鼎的“懷石料理”。如今,懷石料理已經成為高檔日本料理的代名詞,據說,如果你想去日本吃上一頓最正宗的懷石料理,那麼,你就要做好大出血的準備啦——哪怕僅僅是一碗再普通不過的茶泡飯,也需要掏上1萬日元,也就是1000元人民币!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為什麼一碗茶泡飯會賣到這麼貴呢?原來,用來做茶泡飯的茶葉,是日本最上等的宇治茶,而用來泡茶的水,也是取自玉川上水取水口的上等好水!

準确地說,“懷石料理”應該叫做“茶懷石料理”,它的出現,與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有着極為密切的聯系。

“懷石”二字源于佛教,它是日本禅宗的一種禮儀。據說,早在公元12世紀,也就是日本的鐮倉幕府時代,源于中國的禅宗被榮西和道元兩位禅師引入日本,并在日本發揚光大。

按照禅宗的戒律,僧人必須嚴格遵守“過午不食”的清規。但是,由于僧人們在午後到深夜這段時間裡,都要不斷地修行誦經,有些僧人餓的體力不濟,實在支撐不住,于是就将烘熱的石頭揣到懷裡,用來緩解饑餓。這種石頭被叫做“溫石”。再後來,寺院裡的規矩慢慢變得松懈,有些僧人就偷偷制作一些簡單輕巧的食物用于充饑,這些素樸的食物就被稱為“懷石”。

到了公元16世紀,也就是日本的室町幕府時期,茶道開始興盛。被譽為日本“茶聖”的千利休,是茶道的集大成者,他非常重視閑寂的精神追求,并認為隻有“一汁三菜”的飲食方式,最适合用來佐茶。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什麼叫“一汁三菜”呢?說白了其實很簡單,就是指一道湯品、一道刺身、一道煮菜、一道炸菜或烤菜,所有食材的風味,最終都是為了凸顯茶道本身,是以,對食材的選擇也大都以清、鮮為主——這就是懷石料理的雛形。

不過,正所謂“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千利休的茶道太過清寂,于是,經過王公貴族們的改良之後,最初的重視内在的茶道,逐漸演變成一種追求外在形式的“大名茶”,從食材到食器都極盡奢靡。在此過程中,原本僅有“一汁三菜”的“懷石料理”,也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固定的菜式和禮儀。

在《茶式月花集》中,對“懷石料理”的上菜方式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首先,侍者會端出一個托盤,上面放有湯碗、飯碗和盛有鲙或刺身的小碗碟,然後呈上米飯和湯,之後拿出用碟子盛放的下酒菜和酒,給客人們斟酒三次,這就是“一獻”,也就是第一次獻酒;接下來,侍者會端上一道燒烤的魚類或禽類,用酒壺再斟酒三次,此謂“二獻”;然後,侍者就會把湯碗和飯碗全部撤掉,送上一碗清湯,也就是前面我們說過的“吸物”,再斟酒三次,此乃“三獻”。

最後,侍者會上一碟醬菜和熱水,以及餐後的果子點心。吃完果子後,客人們可以到外面的茶庭稍事休息,然後到茶室裡飲用濃茶——這就是江戶時代懷石料理最基本的模式。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懷石料理”從江戶時代演變到今天,雖然用餐的流程大體上仍相同,但論及菜肴的精緻程度和奢華程度,都較此前有了很大提升。

通常,在一餐懷石料理開始之前,先會呈上“八寸”作為餐前小菜。所謂“八寸”,其實就是以季節為主題而提供的下酒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菜拼盤”,常見的“八寸”主要由鲷魚、八爪魚、百合、芸豆等。

然後,侍者會一盤盤端出“向附”、“燒物”、“蓋物”、“強肴”,一步步将用餐者的味覺體驗推向最高潮。

“向付”就是應季的魚肉刺身,雖然隻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生魚片,但這也日本人最引以為豪的料理方式,無論是魚的新鮮程度,還是産季、刀法、調味,都能展現出日本人對食材精益求精的态度。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蓋物”就是用帶蓋的漆器來裝盛的食物,通常是湯或茶碗蒸。春季的甘鲷、夏季的鳢魚糜、秋季的松茸、冬季的螃蟹,都是比較常見的蓋物食材。

​“燒物”是指用燒烤的方式燴制的應季魚類。燒烤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突出本味的鹽烤和熏烤,帶有柑橘風味的酸甜柚庵燒,以及醬香濃郁的照燒。在懷石料理中,春季最常見的燒物食材當屬櫻鳟,至于夏天,最适合燒烤的莫過于太刀魚,而秋季可供選擇的魚類較多,常常以帶籽的時令魚類為主,假如到了冬季,那當然就是河豚一統天下了——“拼死吃河豚”說的就是日本人。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

最後上的“強肴”,就是這餐懷石料理當中的“硬菜”了,一般來說,常見的“強肴”,多為烤制或蒸煮的牛肉、禽肉、魚類。另外,“強肴”通常會以日式高湯為底,加入其他食材一并熬煮,讓食材的味道層次更加鮮明。

接下來,侍者會奉上“禦飯”、“香物”、“吸物”,讓客人清口解膩。“禦飯”當然就是米飯,“香物”就是日式腌菜,至于“吸物”,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就是飯後用來消食的湯品。

酒足飯飽之後,我們将以“水物”,也就是一道餐後甜點作為收尾,來結束這完美的一餐。

你看,這樣一道步驟繁雜的“懷石料理”,堪稱是日本料理的集大成者,在這樣一頓飯裡,集合了生食、壽司、蒸煮、烹炸、腌制、醬漬等絕大多數的日料方式。而且,在這一餐“懷石料理”中,更充分展現了日本料理對四季風味的呈現——假如你到日本去吃懷石料理,那麼在春天和秋天,你是絕對不會吃到兩頓相同的懷石料理的——這才是被譽為“日料之魂”的懷石料理所蘊藏的飲食奧義啊!

《和食》:王思聰吃的天價日本料理,根本不夠“高端大氣上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