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作者:MtimeTime.com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今年10月,平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收徒儀式在北京舉行。張堯等人正式拜葉少蘭為師。攝影 李鋒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上官雲)“拜葉少蘭先生為師,是我13歲就開始的夢想。用現在的話說,我算是葉先生的‘迷弟’。”10月8日,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張堯在北京拜著名平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為師。近日,他在接受中新網(微信公衆号:cns2012)記者專訪時提起此事,仍難以抑制激動的心情,“未來我希望在師父的指導下規範經典劇目、創作新劇目,同時,也對葉派小生理論研究進行梳理”。

從“迷弟”到徒弟:師父處事沉穩,對藝術态度嚴謹

張堯與平劇藝術淵源頗深。12歲時,他進入中專開始學習平劇,啟蒙就是小生行當。大約一年後,張堯偶然看到了葉盛蘭主演的平劇電影《群英會》,一下子被這位平劇大師的精湛表演吸引住了,“從那時起,儒雅潇灑的葉派周瑜形象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張堯與葉少蘭合影。攝影 李鋒

1985年初,張堯随團來到天津中國大戲院演出,第一次見到了葉派平劇藝術傳人、葉盛蘭之子葉少蘭。自1991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深造開始,張堯陸續向江世玉、李金鴻、蕭潤德、畢高修等名家學習,逐漸對葉派表演特點認識的越來越清晰,期間也多次見到葉少蘭,拜師的想法開始漸漸萌芽。

“師父給人的印象是儒雅、嚴謹、善良,處事非常沉穩。”今年10月8日,張堯終于得償所願,與其他7人一起拜在葉少蘭門下。他說,多年心事得償所願,“葉少蘭先生氣質溫文爾雅,是最能展現小生氣質的。登上舞台,他對每一句唱腔、每一個身段都力求表演到位”。

在張堯看來,葉少蘭不止對待藝術的态度十分嚴謹,在生活中對細節考慮也很周全,“拜師的時候,師父要求邀請他幾十年的合作夥伴來,就是樂隊、服裝師、盔箱師,因為這些人了解師父對藝術的要求,往後我們問藝,他們也能說幾句”。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平劇《群英會》張堯飾演周瑜。受訪者供圖

“師父與人為善,對同行、師友、學生弟子都非常尊重,遇到問題是反複講道理,從未聽他說過同行怎麼不好。”張堯說,葉少蘭就像古語所說“上善若水”,“這是一種大家風範”。

平劇傳承與發展:新創劇目不能偏離本體藝術特點

張堯來自于江蘇淮陰平劇團,畢業後留在中國戲曲學院從事一線教育工作,給大學生、研究所學生上課。他說,平劇如果一直墨守成規是沒有生命力的,“我在教學中也是一樣,首先教給學生們必修經典劇目,給他們塑造人物的方法和鑰匙,再談創新”。

一般來說,中國戲曲學院平劇系的學生每個學期要學兩出戲,算上必修的文化課,時間很緊張。張堯一般先教唱念、身段和技巧,同時,還要說明不同流派的表演特色、人物性格等等,最後要與戲中其他角色的教學一起“合課堂”,“每天學生一個身段練幾十遍甚至上百遍都是常事”。

國戲教授張堯拜師葉少蘭:源自少年夢想 是師父“迷弟”

張堯。受訪者供圖

随着時代的發展,古老的平劇藝術開始借鑒一些聲光電等現代元素,内容結合當下,出現了一批新創劇目。張堯介紹,像現代平劇《向農》講述了農村黨員幹部一心為老百姓服務的事迹等等,都很不錯,“平劇經典劇目反應的是中國人傳統的優秀道德觀念與審美特色,新時代的新創劇目并沒有偏離這些”。

“平劇的創新,要在繼承傳統之上,新創劇目也得從内容跟形式兩個方面緊扣時代,才會有生命力。”張堯認為,在創新的過程中,平劇表演形式的程式化、寫意化,這些根本的方式不能丢,“如果沒有真正領悟平劇藝術的精華而盲目創新,那麼結果很有可能偏離平劇本體,那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