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錦池/文

燕長庚,又名小庚(1895—1981年),著名男旦演員,祖籍新密市超化鎮超化村。他幼年喪父,後随母遷至平陌鎮界河村,11歲入登封界頭韓老五科班學戲,工青衣。1925年在開封國民舞台演出,一舉成名。後相繼在登封通俗班、西安香玉劇社、鞏縣通津班、密縣小二班、太乙班、蔡仙劇社等搭班演出。他擅演悲劇,真假嗓結合自然得體,并善于運用鼻音,具有很高的藝術素養。豫西的許多著名旦角都曾直接或間接得到過他的傳授,被稱為“豫西旦角的總師傅”。他演過的代表劇目有《賣苗郎》《抱琵琶》《桃花庵》《劉全進瓜》《清風亭》等,人稱豫西“梅蘭芳”。
别看燕長庚是個男人,一旦扮上,沒人會看出來他是個男人。演唱起來,更是高雅大方,吐字真切。他還擅長用鼻音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增強音韻美感。他在《刀劈楊藩》中扮演樊梨花,見到楊藩後的兩句唱是:“聽他言不由俺洩了膽,兩軍陣走出了領兵的大帥,他叫個楊藩……”先用顫巍巍的帶有彈性的音調緩緩唱出,表現出又恨又愛的複雜心情,并配合眼神與動作,後用鼻音拖長腔,委婉含蓄,餘韻無窮,把樊梨花的複雜心情表現得淋漓盡緻。
有一次,他在《抱琵琶》中扮演秦香蓮,其中一段戲是秦香蓮勸說陳世美認下他的一雙兒女,陳世美卻無動于衷。秦香蓮的唱段是“二八闆”轉“流水”,叙說自己的不幸遭遇。燕長庚演唱時,時而高亢悲憤,時而若斷若續,把悲憤和怨恨表現得入木三分,觀衆也産生了肝腸欲斷之感。就連扮演陳世美的演員也深受感動,不由得潸然淚下。
但是,他從不用低俗的表演嘩衆取寵。他常說:“做戲要與人物的身份結合起來,要演一個‘情’字,要準确表達人物的喜怒哀樂。咱這一行的身份低,再唱髒戲出醜相,就更叫人看不起。唱正戲是高台教化,既顧住自己的名譽身份,也對看家(觀衆)有好處。”《反長安》中有一個情節:許文明被帶到城樓上,楊貴妃盤腿坐在許文明懷中,唱到“你不憨,你又不傻,你為何肆意反中華”時,有些演員為了博得觀衆喝彩,就用一些低俗的動作表演,弄得醜态百出。而燕長庚演楊貴妃時卻不這樣,他認為這是胡來。他在表現楊貴妃愛慕許文明的心情時,同樣的唱詞,唱得入情入理,情真意切,表演端莊大方,真摯含蓄,留給觀衆的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在《洛陽橋》中扮演耶律含嫣,他說這個少女是少數民族人,不會像漢家女子那樣守“閨禮”,而會明顯表露出來她愛花雲。是以他扮演的耶律含嫣天真幼稚,活潑爽快,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少女形象。
燕長庚不僅是一個技藝出衆的好演員,而且是一個誨人不倦的好老師。他不保守,不以名演員自居,無論誰向他請教,他都熱心說戲,将自己的技藝和舞台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豫劇表演藝術家馬金鳳、常香玉等,都受過他很多教益。
馬金鳳1922年出生在山東省曹縣一個窮苦藝人家裡,原姓崔,小名金妮,6歲就跟着父親學唱河北梆子。1930年乞讨到開封,拜豫劇名演員馬雙枝為師,改唱豫劇。9歲時被賣到開封盧殿元戲班,更名為盧金鳳,被贖出後改名為馬金鳳。
她14歲正式登台,演出劇目有《老征東》《羅煥跪樓》《對花槍》等。1931年,她來到新密,到超化太乙新班搭班演戲,此時燕長庚也在這個戲班演戲,馬金鳳便開始向燕長庚學唱豫西調。1940年前後,燕長庚向馬金鳳傳授了《穆桂英挂帥》《蝴蝶杯》《大祭樁》等戲。直到1941年馬金鳳等人前往安徽界首演出,并組建起劇團,二人才分開。馬金鳳的絕技淚功、鼻音換氣功等,就是從燕長庚那裡學到的。
1956年,河南省首屆戲曲彙演在鄭州舉行。這時候,燕長庚在新密豫劇團演戲,馬金鳳在洛陽演戲,他們都來鄭州參加彙演,并且重逢。馬金鳳演唱《二度梅》,演到劇中人物該落淚時,馬金鳳卻流不出眼淚,十分着急。台下還有觀衆起哄:“你看她落不下淚,像笑似的!”
散場之後,馬金鳳向燕長庚請教怎樣才能流淚。燕長庚說:“演戲,不能隻是唱得好,還要表達出劇中人物的真情。你不動情掉淚,又怎麼能感動觀衆呢?”馬金鳳這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完全進入角色,還存在着害羞的心理。接着,燕長庚給她分析了劇中人物陳杏元此時此刻的心情,啟發她說:“想想你被賣過的傷心事,恐怕你也要流淚吧!”經老師這麼一提醒,馬金鳳的眼淚果然湧了出來。同時認識到,隻有深入角色,和劇中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情到淚來。
第二天,馬金鳳又演出《二度梅》,演到該落淚的地方,她為劇中人物陳杏元的不幸遭遇心酸不已,想起自己的身世,不禁悲從中來,真就哭了起來。她一動真情,觀衆也哭了,台上台下,哭成一片,甚至打鼓師傅受到感染也哭了起來。這樣一來,戲就沒法再唱下去了,隻好臨時換戲。見此情景,燕長庚竟哭笑不得,一個勁兒自責:“都怪我,光講流淚的本事了,沒給孩子說清楚如何把淚收住。”
事後,燕長庚給馬金鳳上了一節淚功課。他說:“有了‘淚腺’,也就有了戲中人物的切身感受,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當滾出一兩滴淚之後,就不要再繼續想了,要刹住悲痛的情緒。能在關鍵時刻把淚止住,這才叫藝術,才算功夫。”接着,還給馬金鳳做了示範,眼淚能含而不出,收發自如。 馬金鳳刻苦練習,終于掌握了這一技巧。她在《花打朝》裡演程七奶奶金殿動本、《花槍緣》中演姜桂枝南營懷舊時,都用上了這一絕技。當時,《中國豫劇》雜志刊登了這個故事。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之間,60多年過去了,燕長庚老先生1981年病逝,至今也過去了近40年。但是,老藝術家們那種平易近人,謙虛謹慎,大公無私,團結奮進的精神,卻依然被傳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