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湖南人、湖南史,才能讀懂中國近現代史。”長期以來,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大量湖南人挺立時代潮頭、引領曆史經緯,書寫了三湘兒女為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而不懈奮鬥的壯闊篇章。從今日起,湖南日報推出《民族魂·奮鬥曲——三湘浩氣壯河山》專欄,為您講述三湘大地百餘年來激情燃燒的歲月榮光。
在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灣的魏源故居中,挂着他20歲時所撰寫的一副對聯:“功名待寄淩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深受湖湘文化“經世緻用”精神浸潤的魏源,青年時期就立下了為國為民的遠大抱負。
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代表,1794年4月出生于邵陽金潭(今隆回縣)。他生活的時代,經濟凋敝,政治腐敗,内憂外患紛至沓來。這位憂國憂民的思想家,早在鴉片戰争前就力主改革各項弊政,他認為隻有及時變革,才能拯救社會危機,推動社會進步。他還與陶澍、林則徐等改革派官員一道,在東南地區開展漕運、鹽政、水利等改革實踐。
“制馭外夷者, 必先洞夷情。”魏源認為,抵制西方侵略、推行改革的首要任務是了解世界情況。是以,魏源廣泛搜集中外有關資料,在1842年編成了50卷本、50餘萬字的《海國圖志》,廣泛介紹了各國地理、曆史、科技等, 并明确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
在書中,魏源寫道“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所提倡的“師夷”,就是向西方學習,學習西方的“長技”,即“戰艦、火器、養兵練兵之法”。在魏源看來,“師夷”是手段,“制夷”才是目的。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要觀點和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主要包含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并改革兵制,開展正常的對外貿易、興辦實業以及對西方采取寬容開放、兼收并蓄的态度等内容。通過這一主張,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
“這是近代中國最具遠見卓識的救國思想之一,開創了近代倡導改革、引進西方器物和思想的新風尚,成為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程序中的思想先導和近代中國社會變革的先聲。”魏源思想研究者、邵陽學院黨委書記陳曉飛教授說。
遺憾的是,魏源的正确主張未能引起清朝當局的重視,進而錯失了發展時機。
1857年3月26日,魏源在杭州去世,終年63歲。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先進思想對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維新變法等産生了較大影響,它為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論基礎,使得中國開始向着近現代化不斷邁進。
(湖南日報記者 孫敏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