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腹角雉是中國特産鳥,在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内,三五成群去覓食。到了春天繁殖季,雄雞變得興奮,頭上長着一對藍色的肉角,身前吊着一片鮮豔的肉裙,在雌雞面前跳着舞蹈,抖動肉角與肉裙展示自己的美麗。

△深山裡的精靈黃腹角雉
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位于浙江省泰順縣西北部。烏岩嶺保護區内地形複雜,南、西、北三面群山環抱,多斷層峽谷。春天生機勃發,三五成群的黃腹角雉在山林裡覓食,求偶,安靜的山林也變得熱鬧起來。
黃腹角雉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栖息在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中,是浙江烏岩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此外,在江西武夷山自然保護區也有分布。
△非繁殖期的雄性,圖/老網蟲
黃腹角雉是中國特有的鳥類,拉丁學名Tragopan caboti,是雞形目、雉科、角雉屬的一種山雞,又被叫作角雞、吐绶鳥、壽雞,當地人稱其為山雞。
雖然深居山林,但卻被認為是“鳥中大熊貓”,數量稀少,罕見而珍貴。
就外形來看,雄雞與雌雞的長相差異很大,雄雞漂亮,雌雞卻像個灰姑娘似的,十分不起眼。
雄雞的羽毛色彩搭配很講究,仿佛精心設計過似的。腹部黃色,上半身為栗色,遍布着淡黃色的斑點,疏落有緻。尾巴向下彎,顯得身軀渾圓。
尤為特别的是,每年春天繁殖季,雄性黃腹角雉會有明顯的變化,平時隐藏在頭上的翠藍色的角,變長了,而且直直豎起來。是以它才被命名為黃腹角雉。
還有,身前還吊着一片色彩鮮豔的肉裙。平時不顯眼的肉裙,也逐漸長大,從喉部長出,平展開,挂在身前。
肉裙是雄雞成熟的标志,呈現出鮮豔的朱紅色,翠藍色的條紋縱橫交錯,圖案精美。
反觀雌性黃腹角雉,通身呈棕褐色,密布黑、棕黃及白色細紋,上體散有黑斑。就這低調的外表,在山林裡沒一點存在感。
在自然界,雌雄異形很常見,雌性黃腹角雉在繁衍後代中擔負着更重要的責任,在産卵、孵卵的過程中,隻有盡可能低調,讓自己融入周遭環境,才能隐藏自己,不被天敵發現。這是動物生存的智慧。
△雄性黃腹角雉展示肉裙,圖/石鬥山
黃腹角雉經常在茂密的林下灌叢和草叢中活動、覓食,以蕨類及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為食,也吃白蟻和毛蟲。
食物随着季節的更換,會有所改變。據中國數字科技館介紹,春季主要以山櫻桃、山茶 、映山紅等植物的嫩葉、嫩芽為食;夏季和秋季以草莓、懸鈎子、虎皮楠、山合歡等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冬季則主要以植物堅果、山茶種子為食 。
白天,三五成群在地面上覓食,晚上在樹上休息,如果冬天下雪了,黃腹角雉也懶得下地了,整天待在樹上,在樹梢上覓食。
黃腹角雉行動主要靠雙腳奔跑,雖然長着翅膀卻不擅飛行,要不是被逼着,連短距離的起飛都不會。隻有被逼無奈時,會奮力一飛,但飛不高也飛不遠。
在自然界生存,黃腹角雉主要依靠茂密樹林來隐蔽自己,借此躲避天敵。它們的天敵青鼬、黃鼠狼、蛇、松鴉等都是捕獵的高手,黃腹角雉如果被盯上,并無還手之力。
黃腹角雉的膽子小,反應能力也不行。據研究人員觀察,黃腹角雉反應遲鈍,如果有人逼近它,而它來不及逃跑,就會見人就把頭埋草叢裡,将自己“隐藏”起來。但它不知道,它大半個身體露在外邊,真是掩耳盜鈴的方法,是以說它是一隻“呆雞”。
△黃腹角雉雄雞求偶,圖/石鬥山
每年的3月至5月,生機勃勃的春天,就是黃腹角雉的繁殖季。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雄性黃腹角雉,開始各自占據一方領域,劃分領地,清晨大聲鳴叫,向雌雞求偶。
雄雞求偶時,會不停點頭,展開尾羽,拍打翅膀,雙腳交替踩踏,嘴裡發出鳴叫,一系列的動作表現,無非就是為了在雌雞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
随着它的動作,頭上藍色的肉角,會不停抖動;身前的鮮豔肉裙,也會抖動、飄舞,張揚而美麗。
當它跳舞跳到興起時,頭部向下低垂,嘴尖朝地,讓藍色肉角展示于雌鳥面前,也顯得身前的肉裙,更大更漂亮。這是的雄性黃腹角雉,就像一個凱旋的“将軍”,在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功績”。
盡管如此賣力,但如果雌雞看不上它離開了,還是白搭。雄雞不得不停止表演,等待下一隻雌雞到來。
當雄雞終于得到雌雞的青睐時,會顯得更興奮,喉嚨下吊着的肉裙也會變得更鮮豔。它會很快沖上去,與雌雞完成交配。
△雌性黃腹角雉,圖/七彩咖啡
黃腹角雉雌雞選擇在接近山脊的陰坡,隐蔽的枝桠上利用落葉或苔藓築巢。中國綠色時報介紹,黃腹角雉每年産卵一窩,一窩3-4枚。從産卵、孵化到養育,都是雌雞獨自完成。
大約經過一個月的孵化,雛雞才會破殼。孵卵很辛苦,雌雞從不輕易離巢,隻在白天外一次覓食,如果遇到陰雨天氣,還能連續兩天不進食,用身體為未破殼的寶寶遮風擋雨。
黃腹角雉媽媽盡管黃腹角雉很愛自己的寶寶,但是它的天敵很多,鳥卵經常會被松鴉、蛇等天敵偷吃,是以繁殖成功率僅10%左右。
聽當地人講述,正在孵化的母雞, 遇到人不會逃跑,就算拿樹枝輕輕捅它,它也不跑。
如果情況危急,被逼急了,黃腹角雉還能用單隻翅膀将卵挾住,一溜煙跑進灌叢裡躲起來,直到危險解除,再将鳥卵搬出巢中,繼續孵化。
好在黃腹角雉是早成鳥,雛雞破殼後,在雞媽媽溫暖的身體下,待幾個小時,羽毛變幹,就能随媽媽離巢下樹覓食。
△非繁殖期的雄性黃腹角雉
很多人對黃腹角雉,還是挺陌生的,但早在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黃腹角雉雄雞發情時的形态有多詳細記述。
1857年,英國生物學家古爾德( Gould),根據采自福建省武夷山挂墩地區的标本為其定名。
但黃腹角雉數量稀少,在命名之後一百多年,不再有人發現并記載,是以黃腹角雉一度被認為野外已滅絕。
1978年12月,吳名川先生在廣西恭城采得這種鳥,經鄭作新院士鑒定為黃腹角雉的一個新亞種——黃腹角雉廣西亞種。
直到1981年,杭州大學諸葛陽教授在烏岩嶺首次發現了黃腹角雉。這種獨特、美麗的山雞,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然而,黃腹角雉的數量本就稀少,又因為自然繁殖能力極低,天敵危害嚴重,栖息地縮小等原因,在20世紀70年代末就處于瀕危狀态。
△跳舞
黃腹角雉是山林裡美麗而獨特的精靈,雖然有點呆笨,但是雞媽媽很護雛,遇到危險也會跳出來保護黃腹角雉寶寶。如果你在深山裡見到它,不要傷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