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山椒鳥(學名:Pericrocotus ethologus)為山椒鳥科山椒鳥屬的鳥類。分布于阿富汗,向東經尼泊爾、錫金、不丹、抵印度、孟加拉、中南半島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雲南、河北、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東北等地,常栖息于多種植被類型的生境中、如闊葉林、雜木林、混交林、針葉林以及也見于開墾地附近的林間。該物種的模式産地在湖北興山。以林業昆蟲為食,為林區益鳥,體色鮮豔,經馴化人籠鳥供觀賞。

外形特征
雄鳥整個頭、頸、背、肩黑色具金屬光澤,下背、腰和尾上覆羽赤紅色。兩翅黑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翈粉紅色,除第一至四枚初級飛羽外,其餘飛羽中段及大覆羽先端紅色,最内側第三、四枚飛羽的紅斑沿外緣延伸至近端處。中央尾羽全黑色,次一對中央尾羽亦為黑色,但外翈先端大都赤紅色,其餘尾羽紅色,僅基部黑色。頭側、頸側、颏、喉黑色,其餘下體赤紅色,翼緣和翼下覆羽淡橙紅色。 雌鳥額基、眼先黃色,頭頂、枕、後頸黑灰色或暗褐灰色。背稍淺而沾綠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綠黃色。中央尾羽黑色,次一對亦為黑色,而外翈中段黃色,其餘尾羽先端黃色,基部具黑色斜斑。兩翅黑色,自第五枚初級飛羽起至内側第三枚飛羽中部具黃色寬斑。頰、耳羽淺灰色,颏灰白或黃白色,其餘下體檸檬黃色。 虹膜暗褐色,嘴、腳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15-25g,♀13-21g;體長♂170-203mm,♀176-200mm;嘴峰♂8-12mm,♀9-12mm;翅♂85-99mm,♀84-95mm;尾♂98-116mm,♀97-112mm;跗跖♂13-16mm,♀13-17mm。
長尾山椒鳥野外鑒别:小型鳥類,體長17-20cm。雄鳥頭和上背亮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以及自胸起的整個下體赤紅色。兩翅和尾黑色,翅上具紅色翼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緣粉紅色,内側2-4枚飛羽具紅色羽緣。尾具紅色端斑,最外側一對尾羽幾全為紅色。雌鳥前額黃色,頭頂至後頸暗褐灰色,背灰橄榄綠或灰黃綠色,腰和尾上覆羽鮮綠黃色。兩翅和尾同雄鳥,但其上的紅色被黃色替代。頰、耳羽灰色,颏灰白或黃白色,其餘下體黃色。 相似種短嘴山椒鳥外形和羽色和本種非常相似,野外不易鑒别。近距離觀察。或有标本在手,可通過雄長尾山椒鳥第一枚飛羽具粉紅色外緣,最内側2-4枚次級飛羽紅斑沿外翈羽緣延伸至近端處,中央第二對尾羽僅外翈先端紅色,内翈黑色;短嘴山椒鳥第一枚飛羽無粉紅色外緣,最内側第二至四枚次級飛羽無紅色羽緣,中央第二對尾羽内外翈先端均為紅色。二者雌鳥也很相似,但長尾山椒鳥額微黃,頰和耳羽灰色;短嘴山椒鳥額和前頭深黃色頰和耳羽亦沾黃,野外亦可鑒别。
栖息環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無論是山地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還是針葉林,都見有栖息。也出入于林緣次生林和雜木林,尤其喜歡栖息在疏林草坡喬木樹頂上,冬季也常到山麓和平原地帶疏林内。
分布範圍
分布于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寮國、高棉、泰國以及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香港、海南島。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巴新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巴新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國、不丹、尼泊爾、巴基斯擔、斯裡蘭卡、馬爾代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
生活習性
食性: 主要以昆蟲為食。其種類主要有金龜子、金花蟲、瓢蟲、蝽象、甲蟲、石蠶蛾、毛蟲、鳳蝶幼蟲等鱗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等昆蟲。
習性:長尾山椒鳥結大群活動,在開闊的高大樹木及常綠林的樹冠上空盤旋降落。 常成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也見10多隻的大群和單獨活動的。叫聲尖銳單調,其聲似'tsi-tsi-tsi',常邊飛邊叫。如一群中有一隻鳥離開群體飛到另一棵樹時,其餘鳥亦随之飛去。覓食亦在樹上,很少下到地上或低矮的灌叢中覓食,偶爾在空中捕捉昆蟲。
遷徙: 部分夏候鳥部分留鳥,在四川和長江以北地區繁殖的多為夏候鳥。每年春季于3月末4月初開始遷往北方繁殖地,秋季于9-10月南遷。
叫聲:本種特有的甜潤雙聲笛音pi-ru,第二音較低。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通常營巢于海拔 1000m-2500m 的森林中喬木樹上,也在山邊樹上營巢。巢呈杯狀,結構甚為精緻。多置巢于水準枝權上,巢材主要為細的草莖、草根、植物纖維等一些柔軟物質,巢外壁還用蛛網固定一些苔藓和地衣,使巢和樹枝顔色協調一緻。巢距地高10m左右。築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每窩産卵2-4枚,多為3枚。卵乳白色或淡綠色、被有褐色和淡灰色斑點和斑紋。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通常在巢域附近警戒。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