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頭顱和頸椎的關系就像根細木棍上頂個球,和高爾夫球及球托頗似。這個球可不好頂,你想我們的大腦袋有十來斤重,差不多相當于一個保齡球。

要頂好這個球,首先必須要穩,其次還要靈活。這就涉及到穩定和靈活這一對沖突體。我們都知道穩定和靈活是互相對立的,要穩定就不能太靈活,反之亦然。

魚類在水中生活,頭身一體的流線型有利于快速地遊動,它們的脊椎沒有分化,是以沒有頸椎,頭身一體很穩定(當然美人魚除外)。

是以魚類不得不進化出分列兩邊且能四處亂轉的眼珠子和搖頭擺尾的運動觀察方式。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青蛙隻有一塊頸椎,頭部稍有活動,但很小,以穩定為主,不能像青蛙王子那樣回頭跟你打招呼。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爬行類動物頸椎非常發達,可以靈活轉動,其頸椎數目不一,像蜥蜴有8塊頸椎,恐龍有10-20塊頸椎。你看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暴龍,咬住獵物一轉頭就把獵物撕碎,其頸部極其強健有力。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鳥類的頸椎最多,野鴨有14塊,天鵝有25塊。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鳥類要飛翔必須有對翅膀,要飛得高翅膀就要大而且長,飛得低要小且快。世上萬物有利必有弊,你的獲勝優點往往也是你的緻命缺點。

翅膀大飛得高、飛得遠,覓食空間大,活動距離遠,但飓風來了您就歇菜;翅膀小飛得低但一定會飛得快,覓食範圍小,容易餓着,但大風來時可以躲藏;這也像大樹與小草,狂風來樹折枝斷,而小草隻是彎彎腰,風雨後腰又挺直了。

是以偉大的莊子在他的《逍遙遊》開篇就講了鲲鵬與燕雀,萬物等齊,命運歸一。扯遠了。

要展翅飛翔就要有穩固的胸廓和強健的胸肌(是以雞胸脯好吃),鳥類腰椎很短,胸肋發達。

胸腰椎的過分穩固不能提供活動,這就要求頸椎必須靈活才能代償胸腰以協助頭部轉動,是以它們的脖子又細又長,能旋轉360度以上,還能把腦袋掖在胳肢窩裡(您掖不了,隻能聞聞)。

這樣細長的頸椎在飛行的時候又與地面平行,不能承擔太大的腦袋,否則隻能像下墜的飛機直沖地面。鳥類隻能付出智力的代價來保持平衡(這就是笨人為何被稱為傻鳥或呆頭鵝的原因,當然人類也不一定個個都比鳥聰明,起碼鳥知道往哪飛,目的在何處)。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哺乳類動物頸椎都是7塊,從小老鼠,到大老虎,到長頸鹿和您。

長頸鹿脖子很長、眼界很高,可以吃高處的樹葉,也能提前發現危險,但不得不付出頸粗、活動笨拙和高血壓的代價。雄性長頸鹿為争奪地盤和雌性,都是用長脖子做武器互相撞擊,和我們人類搏鬥時互掐脖子有一拼。

四足行走的動物脊柱與地面平行,頭位于前方,為了維持頭的直立穩定,頸部都非常強健有力,尤其是頸後的韌帶,特别粗壯。由此可見,萬物進化都在追求相對的平衡。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就像耳朵不是為了架眼鏡而進化來的,我們的細脖子也不是為了挂項鍊和打領結而來的。細脖子是為了靈活。人類直立行走後,枕骨大孔的下移使頸椎由後側遷移至頭顱的正下方,從後側懸挂變為支撐,減少了頸部的負擔,我們的項韌帶也變不那麼粗壯了。

另外,火的應用及吃熟食使人類的咀嚼肌變弱,颌骨退化,不再像猿人那樣吻部突出,臉變得小了,腸道變短了,所謂“折疊時間”,即不用花那麼多的時間咀嚼和消化食物就能快速吸收營養,使人類的大腦得以飛速地成長。颌面部的骨骼改變也減少了頸椎的負擔。

身體的故事——頸椎(二)

進化不是為了更好,而是更适應環境。彼時的優點可能就是此時的缺點,此地的優勢可能是他地的劣勢,因為環境變了,時間變了。

比如我們對美食的酷愛,脂肪這個香!魚肉這個鮮!蛋糕這個甜美!因為隻有熱愛這些食物的祖先才能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愛苗條、素食主義者及追求骨感的先人們一遇饑荒就第一批歇菜了。

但當食物充足的時候,熱愛美食祖先的基因又成為了我們健康的絆腳石。我們現在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與幾十年前相比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也賦予頸椎更大的壓力,才不斷顯出它們脆弱的一面,也許我們将來會再次進化成具有馬和驢那樣強健的後頸。

上面說了半天都是講穩定和靈活,事實是沒有最好隻有最恰當,即根據不同的要求在靈活和穩定的兩極間找到一個恰當的點,人體的各部皆是同樣的道理。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古希臘如亞裡士多德的“中庸”皆是此道理的智慧展現,不求極端,恪守中道,講求克制,追求平衡。

文/句朝晖

圖/網絡

如果您覺得本文有用,歡迎将知識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