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記臨汾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主任楊曉芳的一天

4月1日,早上6點的鬧鐘響後,楊曉芳睡意頓無,随手打開手機上的臨汾氣象APP,在實時監測界面看到,降水雲系正在向臨汾方向移動,她的内心踏實了許多。

  楊曉芳是市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以下簡稱人影辦)主任。3月31日晚上9點,她還值守在市氣象台,跟預報員分析實時監測回報出的各類圖譜、資料,與堯都區、浮山縣、翼城縣、襄汾縣和曲沃縣的氣象局局長共同商讨第二天聯合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事宜。

  上午8點多,綿綿細雨如期而至。近9點,5輛載着人工增雨火箭彈發射架的皮卡車陸續到達堯都區澇河水庫人工增雨作業點。

  “有降水天氣過程是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首要條件。增雨火箭彈中裝有碘化銀,發射到雲層中後,雲層中的水汽會不斷地附着在碘化銀顆粒上,形成凝結核,當凝結核達到一定重量後就會形成降水。”楊曉芳進一步向記者解釋,“有雨必先有雲,我們主要通過雷達監測來判斷雲的運作方向,以增強人工增雨作業成功實施的機率。”

  調整發射架的角度、裝火箭彈、連接配接發射器,細雨中,增雨作業前的準備工作快速有序地推進着。“發射線一頭連着火箭彈,一頭連着發射器,一定要等所有環節準備就緒後才能連接配接。”

  “您好,我們是堯都區氣象局,需要進行人工增雨作業,現申請空域,位置在澇河水庫人工增雨作業點,編号×××。”

  “請稍等,正在查詢……準許一分鐘作業時間,作業完成後請回複。”9點33分,堯都區氣象局局長趙俊平向管轄臨汾片區的西安輔指空域指揮中心申請空域,“增雨火箭彈的發射高度在6000米到8000米左右,會危及飛機飛行安全,是以每次作業前都要申請空域。”

  哪怕隻有一分鐘,對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的氣象人員來說都是不容錯過的絕佳機會。但這樣的幸運也不是每次都有。3月26日,趙俊平帶領隊員在同樣的地點準備進行人工增雨,從下午1點到當天晚上12點,都沒能等到可以作業的空域指令,隻能無功而返。

  結束澇河水庫作業點的人工增雨工作後,5輛車調轉方向,追着雲朵,向浮山疾駛而去。10點30分,到達浮山縣天壇山增雨作業點,沿途淅瀝不停的小雨此時竟沒了蹤迹,一行人隻能傳回浮山縣氣象局,通過雷達監測判斷下一個降水過程的出現。“雲的方向和速度在不停地發生變化,即使是兩小時以内的臨近預報也無法做到精準預報,大自然的變幻莫測正是它的神奇所在。”進入山西省氣象業務内網,一同參加聯合作業的襄汾縣氣象局工程師馬睿卿向記者答疑,“雷達拼圖上不同的顔色代表不同的天氣,顔色越深表示降水機率越大,何時适合人工增雨需要通過雷達回波組合反射率來判斷。”

  春雨貴如油。“此次人工增雨作業能有效地增加降水量,對增加土壤墒情、緩解森林防火壓力、改善空氣品質、減少流行性疾病的發生都能起到一定作用。”楊曉芳向記者介紹,今年以來,市人影辦共組織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52次,其中組織開展聯合增雨作業4次,臨汾民航機場開展飛機增雨作業10架次。(李衛紅)

來源:臨汾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