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作者:孔夫子舊書網

作者 | 陳萬清與貧瘦書屋(孔網店鋪:陳萬清與貧瘦書屋)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态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去高棉帶回的是一個竹鈴,從越南帶回一對穿民族服飾的彩色木塑,去南非帶回來非洲木雕長頸鹿、犀牛和大象。甚至,撿塊石頭、樹葉什麼的,也當寶貝似的帶回來,比如從西雙版納傣家寨子裡看見天然橡膠,也攥塊回來。

高棉的竹鈴,覺得最有意義。這個竹鈴是從高棉的斷腿殘肢兒童手裡買到的。參觀古堡的時候,老遠就聽到一陣一陣敲梆子的聲音,但比木梆要清脆,時緊時慢,從古堡的那邊傳出,很特别。穿梭在古堡的廢墟中尋找,聲音越來越近,看到三四個少年在搖晃他們手裡的竹鈴,有兩個孩子的脖子上還各挂一個。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見我們走來,他們搖得更響了。竹鈴就是一段10公分的竹筒,拳頭粗,兩邊各有一個能擺動的小木錘,搖晃起來,敲打竹筒就發出梆、梆的聲音。竹筒的下部有開口,是以使聲音更清脆。一個孩子,搖着竹鈴,用我聽不懂的話要我買一個吧,并用一個指頭表示1美叨一個。拿過仔細看,竹鈴上面刻着小吳哥的象征圖案,中間的竹節還翠綠着,可能是剛剛做得。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我仔細看着這個孩子,黝黑的臉龐,眼睛很大很亮,但是表情帶着憂郁和羞怯。在高棉發現,這裡的孩子幾乎都是這樣的神态,沒有傲慢張狂,笑臉也不多,隻是用兩隻大眼睛盯着你看。我發現其中一個孩子的一條腿沒有了,身體靠腋下一付金屬的拐杖支撐着。在高棉有許多人被地雷奪走了生命,還随處可見被炸掉了腿或手臂的人們,其中就有很多還是孩子,從此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想着賣竹鈴的孩子們,就是他們擷取生活收入的手段。

出去旅遊,喜歡帶件有當地特色的玩意回來

我喜歡這個竹鈴。從聽到這這種質樸的聲音那一刻我就喜歡,當看到了實物就更喜歡了。閑着放在家,看到竹鈴,有時就信手搖動幾下,梆、梆…… 這時腦海裡就浮現出那些羞怯的孩子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