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作者:老房子愛好者

常熟路位于上海市區中部,跨徐彙、靜安兩區。北起華山路,南至淮海中路,長716米。原名善鐘路,為1901年法租界公董局越界修築。由于土地所有者陶善鐘無償出讓土地用于築路,法租界公董局為了表彰其行為,遂将道路的名字命名為善鐘路。善鐘路在原法租界裡,是唯一一條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馬路,其法文路名為Say Zoong Route。1943年汪精衛政權接收上海法租界時改名常熟路。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派司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JA-J-012-V;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6805190000111 常熟路100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民國 靜安寺街道

現名稱/現使用機關:派司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位址:常熟路100弄1-8号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聯立住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1-8号,派司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及聯立住宅。建于1930年代。現代風格。較高價的電梯大廈5層,包括4個單元,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南、東、西立面為褐色面磚,形式簡潔。聯立住宅共2幢,三層,磚木結構,平屋頂,褐色面磚外牆,北側入口有券門裝飾。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10号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JA-J-021-IV;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6945190000172 陶氏住宅 民國 靜安寺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機關:中央儲備銀行;現名稱/現使用機關:上海歌舞劇院

位址:常熟路100弄10号

層數:3層(假4層,原為3層,後加建半層);結構類型:磚混結構;建造年代:1936年;保護類别:二類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10号,新古典主義風格。主立面對稱式構圖,二層和三層檐口出挑,和檐下幾何化紋樣形成水準向線飾帶。裝飾紋樣具有裝飾藝術派特征。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0弄10号原是陶善鐘住宅,陶善鐘浦東顧路人,出身貧寒,在英商跑馬總會管養賽馬,後來成了馴馬師。跑馬廳每年有相當數量的賽馬被淘汰、拍賣,他籌資開了一家“善鐘馬車行”。陶善鐘有了積蓄,就在靜安寺一帶購置幾千畝的農田,價格相當低廉。後來他将這幢建築交給洋行作宿舍,1941年太平洋戰争後,被日僞株式會社接管後成為中央儲備銀行,1945年被中國收還,撥給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使用。解放後,同濟大學醫學院并入上海醫科大學,這幢房子歸上海歌劇舞劇院使用。

抗戰期間,蘇聯駐滬總領館曾臨時遷往善種路(今常熟路)100弄10号辦公。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4-120弄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JA-J-061-V;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6945190000110 榮康别墅 民國 靜安寺街道

現名稱/現使用機關:榮康别墅

位址:常熟路104-120弄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04-120弄榮康别墅

榮康别墅建于民國28年(1939年)。該處原系私人花園住宅,民國20年(1931年)改為正始中學,民國25年(1936年)中學遷移,由榮康地産公司改建成磚木結構三層樓新式裡弄住宅,共6排,52個單元。以公司名定名榮康别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其中116弄7号是黃炎培寓所。另據趙青(趙丹與葉露茜所生)回憶,杜宣和葉露茜六十年代曾經居住在榮康别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6弄7号

常熟路116弄7号是黃炎培寓所。1948年9月9日,黃炎培夫婦經人介紹,經過多次看房,最後看了善鐘路(今常熟路)116弄7号房子,感到非常滿意,就下決心買下此處房子,擺脫了居無定所的局面。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黃炎培(1878-1965),上海川沙人,清末舉人。我國職業教育先軀。早年參加孫中山上司的同盟會,建立中國民主同盟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愛國團體。解放後曾擔任政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務,是我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土。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善鐘裡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JA-J-007-III;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6945190000100 善鐘裡 民國 靜安寺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機關:善鐘裡;現名稱/現使用機關:善鐘裡

位址:常熟路113弄

層數:2層;結構類型:磚木結構;建造年代:1930年;保護類别:三類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2-31号善鐘裡(常熟路舊名善鐘路),由潘義泰營造廠承建,雙毗連花園住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據記載,善鐘裡居住過不少名人。如:音樂表演藝術家饒餘鑒、任桂珍夫婦,施鴻鄂、朱逢博夫婦;抗日名将、民革創始人之一的蔣光鼐;十九路軍愛國将領戴戟;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師長馮治安;民主革命家、民革創始人之一的陳銘樞等。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1928年1月,沈從文獨自從北京到上海,借住在鐘善裡弄口外的111弄内的左翼作家沈起予家亭子間,随後又遷入正房。1928年3月,胡也頻與丁玲來到上海,當初也借住在沈從文的住所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善鐘裡15、17号

常熟路113弄15号,原為歌劇院房産。音樂表演藝術家饒餘鑒、任桂珍夫婦,施鴻鄂、朱逢博夫婦曾在此居住。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饒餘鑒(1937-2021),出生于廣東大埔縣,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1960年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爾後加入上海歌劇院任獨唱演員。1963年,饒餘鑒在中國排演的第一部外國歌劇《蝴蝶夫人》中擔綱男主角。1979年,饒餘鑒在小澤征爾擔綱指揮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演出中擔綱男高音獨唱。1981年,作為文化部首批派往意大利學習的歌唱家,他在米蘭威爾弟音樂學院及斯卡拉歌劇中心進一步學習深造,師從孟多伐尼教授,專攻聲樂和歌劇。1986年,他在具有國際聲譽的意大利第5屆諾瓦拉國際聲樂比賽和巴西作曲家戈麥斯誕辰150周年演唱比賽中榮獲第一名和一等獎,成為這兩項國際比賽中第一位獲獎的中國歌唱家。在旅居意大利的15年中,他潛心研究歌劇藝術和意大利歌曲,并多次在意大利及歐洲各國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被國外媒體譽為“比意大利人更意大利化的中國歌唱家”。2021年4月12日21時,饒餘鑒在滬去世,享年84歲。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任桂珍(1933~2020),生于山東臨沂,女高音歌唱家,歌劇演唱家。3歲來到濟南。1948年随軍南下,在革大文工團投身革命文藝工作。1953年赴朝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1956年起任上海歌劇院主要演員,且曆任上海歌劇院藝術指導、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等。建國後入上海歌劇院從事歌劇演唱三十年,曾在《白毛女》、《小二黑結婚》、《天門島》、《紅霞》、《紅珊瑚》、《劉三姐》、《洪湖赤衛隊》、《江姐》、《櫻海情絲》等幾十部歌劇中扮演女主角。被譽為“北有郭蘭英,南有任桂珍”。1986年随丈夫赴意大利深造,1996年回國定居後又錄制一批歌曲,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發行,被列為“二十世紀中華歌壇名人百集珍藏版”。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施鴻鄂(1934-2008),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十六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聲樂系,畢業後于1956年赴保加利亞深造,就讀于索非亞國立音樂學院,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該校聲樂系歌劇專業。1962年他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第八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古典聲樂比賽中以最高分獲得金獎,為祖國争得了極大的榮譽,并受到國際歌劇界矚目,被譽為“有着黃金般的歌喉”。1962年回國後,一直在上海歌劇院裡擔任主要演員。施鴻鄂在保加利亞深造期間,老師是斯卡拉歌劇院的聲樂指導波倫巴洛夫(Christo Brambarov),是以他一直保持着正宗的意大利唱法,曾被譽為“中國的帕瓦羅蒂”。他的美聲唱法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歌壇。他演唱的意大利民歌《我的太陽》、《媽媽》、《瑪來卡來》、《負心人》、《瑪利亞瑪利》以及日本民歌《拉網小調》都曾給聽衆留下深刻印象。上世紀80年代,施鴻鄂開始擔任上海歌劇院院長。2008年3月11日,因突發心髒病,不幸在上海徐彙區中心醫院猝然離世,享年73歲。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朱逢博(1937~),生于山東濟南,中國著名歌唱家,有中國夜莺、中國新民歌之母的美譽,建立中國首個輕音樂團,開創一代歌風,是華語樂壇具有開創性和标志性的人物。朱逢博1960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築系,即以特殊人材調入上海歌劇院,後入上海音樂學院進修,從此開始了她那燦爛無比的藝術生涯。朱逢博先後榮獲首屆中國金唱片獎,藝術家終身成就獎,中國十大女歌唱家等榮譽。是中國70-80年代在國内外舞台上最活躍、最有影響力的女歌唱家。朱逢博演唱歌曲近1000餘首,代表作有歌劇《白毛女》《請茶歌》《美麗的心靈》《金梭和銀梭》《滿山紅葉似彩霞》《那就是我》《永遠和你在一道》《紅杉樹》《彎彎的小路》《橄榄樹》《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尼羅河畔的歌聲》《蘭花與蝴蝶》《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珊瑚頌》《擦掉吧,傷心的淚》《清晨我們踏上小道》《潔白的羽毛寄深情》《瑪依拉》《青春舞曲》《太陽島上》《雁南飛》《阿裡山的姑娘》《尼羅河畔的歌聲》《寶貝》等等,這些歌曲脍炙人口傳唱至今。特别是她所演唱的《白毛女》中的精彩唱段,已成為永恒的經典,是一座無法逾越的高峰。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23号

常熟路113弄23号,蔣光鼐舊居。

蔣光鼐(1888-1967),廣東東莞人。傑出的愛國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動家,功勳卓著的抗日名将,淞滬抗戰總指揮,民革的卓越創始人和上司人,新中國紡織工業的主要上司人。

蔣光鼐1913年畢業于保定軍官學校,參加過辛亥革命,曾任國民革命軍師長,第十一軍副軍長,參加過北伐戰争和中原大戰。1930年任第十九路軍總指揮、上将兼淞滬警備司令。淞滬抗戰時,蔣光鼐擔任總指揮,率領十九路軍将士奮勇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

新中國成立後,蔣光鼐曆任廣東省政府委員,紡織工業部部長,他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及民革第二、三、四屆中央常委。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25号

常熟路113弄25号,戴戟舊居。

戴戟(1895-1973),安徽旌德人。十九路軍愛國将領,參與上司了一二八淞滬抗戰、福建事變。新中國成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華東行政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人民委員會委員,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安徽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員,全國政協委員。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27-29号

常熟路113弄27-29号,馮治安舊居。

馮治安(1896-1954),河北故城人。自幼貧苦,少年從軍,投身于馮玉祥将軍麾下。曆任國民革命軍29軍37師師長、國民革命軍77軍軍長、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1937年日本侵略軍在北平盧溝橋悍然發動了舉世震驚的“七七事變”,時任國民革命軍29軍代軍長、37師師長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馮治安,毅然指揮其37師,與日本侵略軍展開了英勇不屈的戰鬥,拉開了中國全面抗日的帷幕。1949年随國民黨去台灣,任“中樞戰略顧問”等職。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13弄31号

常熟路113弄31号,陳銘樞舊居。

陳銘樞(1889-1965),廣東合浦曲樟(今屬廣西)客家人,北伐将領,抗日名将。從軍而信佛。任民國政府軍事委員、廣東省政府主席、代理行政院院長,建國後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系民國時代國民黨上将,鐵四軍的元老。民革的創始人之一。

從蔣光鼐、戴戟、陳銘樞三人的履曆可知,1925年起,他們就在同一部隊中供職,陳銘樞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十師師長,蔣光鼐任副師長兼第28團團長,戴戟任第三十團團長。三人同住一條弄堂,可見彼此關系親密。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39号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XH-J-101-V;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945190000246 常熟路139号住宅 民國 湖南街道

現名稱/現使用機關:住宅

位址:常熟路139号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建于1930年,獨立式花園住宅。二層磚木結構。建築包括主體和附房兩部分,主體建築入口突出半圓形,東立面設貫穿兩層的多立克柱式,二層挑出圓形露台和圓拱窗;西立面轉角設弧形露台。陽台置寶瓶形欄杆,紅瓦折坡頂,黃色水泥拉毛外牆。現為民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57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945200000064 中國福利基金會舊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湖南街道

位址:常熟路157号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57号,原中國福利會,帝國咖啡館,建于1938年。受1930年代西方現代派建築以及流線型風格影響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住宅。鋼筋混凝土結構,白色外觀,圓形舷窗,流線形陽台,建築形式簡練,很少裝飾,隻有窗楣、披水、女兒牆壓頂闆有線角,富有時尚的都市氣息。建築原四層,1990年代加建一層。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該建築曾為彙豐銀行進階白領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和帝國咖啡館。1950年8月起,該建築為中國福利會會址。中國福利會前身為中國福利基金會,基層組織包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事先串通的人所、幼稚園和少年宮、兒童藝術劇院、兒童藝術劇場以及《兒童時代》、《中國建設》雜志社。宋慶齡擔任中國福利會主席時,辦公室就設在該樓内。該會基層機構亦附設于此。1951年起,該處先後接待了包括印度總理尼赫魯及其女兒英迪拉·甘地夫人、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美國總統裡根的夫人南希等52個國家的元首、總理、部長、元帥、将軍、政黨領袖及他們的夫人等貴賓89人。1997年12月,中國福利會遷至五原路314号辦公。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63弄中信一村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XH-J-109-V

現名稱/現使用機關:中信一村

位址:常熟路163弄1-30号

新式裡弄。原名浦行新村,1937年浦東商業儲蓄銀行建造,故名。1946 年改今名。共有磚木結構假三層雙開間樓房30幢,排列整齊,建築較好,有綠化小庭院,沿馬路有過街樓。房屋建成後,原有居民多為銀行職員,其後幾經轉售,除部分私有外,多數房屋已于1967年售予國家。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83弄崇源别墅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XH-J-080-V

現名稱/現使用機關:崇源别墅

位址:常熟路183弄

建于1930年代,中西合璧風格獨立式花園住宅。建築為磚混結構,包括2幢單體建築,主體建築為一堂兩廂傳統民居布局,立面為水泥粉刷、勾縫,局部有裝飾藝術派風格的中式回紋裝飾。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88弄3号

如今的常熟路188弄1号、2号和3号,分别為原善鐘路200号、202号和204号。善鐘路200号(常熟路188弄1号)曾是王天申舊居,他早年畢業于日本帝國大學經濟系,曾擔任中興銀行上海分行經理。善鐘路202号(常熟路188弄2号)曾居住過大法官郁華(著名作家郁達夫的大哥)。善鐘路204号(常熟路188弄3号),根據《外灘以西》考證,基本可以确定1939年至1947年,這裡為被稱為“中國桐油大王”李銳的公館。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88弄2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805190000449 常熟路188弄2号花園住宅民國 湖南街道

位址:常熟路188弄2号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88弄2号,建于1932年,英式花園住宅。此宅原為抗戰時期上海知名法官郁華(郁達夫胞兄)的私宅。郁華(1884~1939),浙江富陽縣人。曾任大理院東北分院推事,司法部科長,最高法院東北分院刑庭庭長。郁華因不願與當局同流合污而被暗殺,成為抗戰以來在上海租界内第一個遭汪僞特務機構殺害的中國進階司法人員。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郁華、郁達夫兄弟兩人為革命烈士。現為民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188弄7号

常熟路188弄7号,是原國府少将參謀、軍統特務方炳西的舊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方炳西,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比利時留學,攻讀政治外交,回國後加入軍統,任軍統越桂邊區站站長、軍事委員會桂林辦公廳諜報處科長。曾參與越南河内刺殺汪精衛的行動。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209弄1-4号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優秀曆史建築編号:XH-J-047-II;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945190000080 賽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民國 湖南街道

原名稱/原(曾)使用機關:賽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現名稱/現使用機關: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位址:常熟路209弄1-4号

層數:9層;結構類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年代:1928年;保護類别:三類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原名賽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賽華”是“Savoy”的諧音,為法國東南部地名。由萬國儲蓄會旗下的中國建業地産公司開發興建,赉安洋行設計。裝飾藝術派風格。沿道路轉角布置。淺灰色水泥拉毛飾面,平挑檐,樓梯間為敞露式;底層和頂層的水準飾帶以及入口裝飾為典型的裝飾藝術派風格。每套居住單元均有前後陽台。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建成後早期的住戶多為外國僑民,其中有一位俄籍猶太人麗蓮·威倫斯,她的家庭從1935年起在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生活了約四年時光。麗蓮·威倫斯著有《一個猶太人的上海記憶1927-1952》,其中有她與小夥伴們爬到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頂樓,将碎冰塊倒下高樓,給行人“意外驚喜”的“惡作劇”。1949年以後,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曾成為上海市委的機關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在這裡曾經居住過許多機關幹部以及他們的家人。當時大樓的底層是市委的幼稚園,二樓到四樓是辦公室,五樓到八樓是宿舍用房。瑞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走出了不少知名人士,如:寫過《曼哈頓的中國女人》的周勵;上海電影制片廠女導演彭小蓮,彭小蓮的父親是彭柏山(1910-1968),曆任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副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部長等職;以及知名作家劉輝、修曉林等。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211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805190000477 常熟路211号花園住宅 民國 湖南街道

位址:常熟路211号

建于1925年,法式風格花園住宅,假三層磚木結構,建築基礎架空較高,屋頂較高,紅瓦坡面四方皆設老虎窗,屋面近檐處略有反折。水泥拉毛外牆,外窗都加設木百葉,主要房間的外窗裙闆略作浮雕裝飾。西南外角部設有雙面采光的陽光廳,寬大的外窗為圓弧頂角造型。南立面中央入口處為古典券柱結構,裝飾精美,二層内陽台連通東西兩端的陽光廳,中部尚可見簡化的古典圓柱殘留。原為外僑住宅,曾作為律師樓使用,後一度作為市委黨校等幹部家屬住宅。現為民居。

常熟路上的優秀曆史保護建築和名人故居

常熟路228弄5号

不可移動文物編号:310104805190000450 常熟路228弄5号花園住宅民國 湖南街道

位址:常熟路228弄5号

建于1925年,英式花園住宅,三層磚混結構,南側面闊三間,底層有寬闊門廊,廊内由聯立的雙扇落地窗通往内廳。廊道西段前出半圓形平台,上部對應建造圓券形窗洞的内陽台,中間由裝設木欄杆的敞開式陽台連接配接東側房間,木欄杆中央立有一根塔斯幹圓柱作為裝飾及檐口支撐。外牆采用淡黃色水泥拉毛,南面山牆頂部為半露木結構,北側建有兩層附樓和專用通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