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信通院:為讓區塊鍊資訊披露可信,我們做了一套黑盒标準

區塊鍊魚龍混雜,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否真的區塊鍊?如何判斷一個區塊鍊的性能、運作真實性?這些關乎“标準”的問題,正是區塊鍊參與者亟須的參考标杆。

據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了解,從2016年12月起,中國資訊通信研究院牽頭,在資料中心聯盟成立了可信區塊鍊工作組,起草了可信區塊鍊标準規範。據信通院技術與标準所副主任魏凱介紹,該标準針對聯盟鍊和私有鍊,定義了57個參數,形成了一套技術資訊披露與驗證機制,以規範市場上各種區塊鍊技術産品的資訊披露。

在區塊鍊行業中,一個區塊鍊項目釋出之時會釋出關于技術與功能解釋的白皮書,披露相關資訊。理論上說,這些項目還應該将代碼開源,隻是國内極少項目能夠遵循這一點。

圖檔為部分參數,來源:工信部信通院

是以,這些資訊披露的可信度便不能得到保證,市場當中不乏魚目混珠的虛僞區塊鍊。而即使公開源代碼,性能測試結果也是有所迷惑。經過一系列的測試,魏凱指出,現在有很多技術方的測試是令人迷惑的。比如,其自身披露具有較高TPS水準的,有可能因為測試中做了許多剪裁,比如,如果是一個可信的環境,他可以簡化共識算法,現在最浪費算理的是幾個方面:交易的驗證、共識在全網達成一緻、資料同步。

“這幾個環節大家都可以做一定程度的優化來提高速度,但是它總是會有犧牲的。比如說,他們提高交易吞吐量有可能是因為它認為網絡是個可信的,是以它會簡化共識的過程。比如說,降低共識驗證的頻率。是以隻披露TPS是沒有意義的。”魏凱告訴雷鋒網,這些資訊披露至少應該告知公衆,這是在什麼場景下的TPS,以及交易的複雜程度——隻是一個轉賬,沒有任何的前期賬戶餘額檢查,一緻性的保障,還是很複雜的交易?這些差别很大。

“現在的披露都比較想要搶眼球,比較混亂。目前區塊鍊還屬于非常原始的早期階段,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别是現在應用場景脫離了加密數字貨币的場景,對技術有千差萬别的要求。”

魏凱介紹,目前,信通院的可信測試标準體系包含三部分:

第一個,區塊鍊的參考架構。這個參考架構的意思就是話語體系:定義什麼是區塊鍊,區塊鍊有幾部分;共識、交易、密鑰等名詞術語的含義,定一個參考來為市場建立溝通的機制。

第二個,可信區塊鍊。這是指:如何讓使用的人真正把信用托付給區塊鍊系統,怎麼樣建立起市場對區塊鍊技術的信任。“對此,我們定義了14個方面的名額,來驗證區塊鍊運作的有效性。”比如,是拜占庭協定還是工作量證明,還是權益證明?這個共識機制是不是有效?又比如密鑰的管理,存儲等方案是不是安全?性能的測試環境是什麼(性能的真實效果)?

第三個,測試标準,指的是如何檢驗這14個方面做到了。對此,“我們定義了57個檢查點,逐項來驗證這14個方面。”

魏凱稱,“這三個标準于今年的5、6月份定稿,之後我們組織了第一輪預測試,目的是驗證标準的可行性,并對國内聯盟連技術發展情況進行摸底。”據透露,目前已有10餘家公司參與這個可信區塊鍊測試。

據雷鋒網此前報道,2017年5月,中國區塊鍊技術和産業發展論壇也釋出了一個區塊鍊标準《區塊鍊 參考架構》。那麼,這些标準對行業的指導有何差別聯系?标準的最終确定需要經曆怎樣的過程?

魏凱解釋稱,“大家通常意義上了解的标準,是指如何規定區塊鍊的實作,包括協定一緻,或者互相連接配接的标準,這種類型的标準叫白盒标準——意思就是,這個盒子我要打開,裡面區塊鍊分幾層,每一層是什麼功能,一層一層之間的關系是什麼,協定、字段、資料格式等是什麼。”

而可信區塊鍊測試屬于黑盒标準——跟區塊鍊的實作無關。魏凱認為,區塊鍊行業現在還沒有到達适合制定白盒标準的階段。“現在還處于千軍萬馬在跑的過程中,技術變化特别快,一方面做出這樣的标準沒有人會執行。聯盟鍊之間需要逐漸擴大後,好多年以後,才可能會跟其他行業的聯盟鍊産生互動,這個時候才需要鍊與鍊之間的互聯互通和資料交換。”

但是,魏凱表示,“要制定一個行業能夠成熟應用的标準,需要各種技術先在市場上競争、淘汰、再穩定然後才能實作。”以目前的雲計算為例,做定義雲計算借口而失敗的标準是很多的,阿裡雲、騰訊雲、百度雲等是根據自己實作來運作,暫時還沒有互聯互通。

據透露,接下來信通院将領頭成立一個可信區塊鍊聯盟,圍繞資訊披露、政策研究來繼續維護、更新目前的三個标準。“區塊鍊可能會成為一個公共的平台,未來監管如何進行,總是需要一個規範的。”

“我們認為現在這個時間點,産業裡頭最痛的點在于大家的認識混亂,魚龍混雜是以我們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是以,認知上的統一與普及,是推動金融、醫療、交通、供應鍊等行業減少摩擦,應用區塊鍊的關鍵步驟。

“區塊鍊的落地,對傳統行業的利益結構、管理架構都是一個沖擊,區塊鍊帶來的分布式商業生态勢必引起現有巨頭的抵制,是以,除了技術要紮實,也需要傳統的遊戲規則的調整。這些不解決,就推不動了。”

本文作者:溫曉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