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所謂金融科技公司紮堆赴美IPO背後的隐憂

近期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隆重IPO,均受到了一定的批判。原因何在?

雷鋒網AI金融評論今年7月報道指出,直到去年,中國市場裡網際網路金融和金融科技這兩個概念還是有所區隔的,但是今年開始這個概念越來越模糊。比如,201年7月上海朗迪金融科技峰會上,參會企業大部分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但大家都會是以自稱“金融科技”或者“科技金融”了。

本編當時預測,此會一開,這兩個概念的模糊度将更加強烈。如今随着國内市值巨大的網際網路金融企業成功IPO,新聞報道的字眼都是清一色的“金融科技企業登陸美股”。

在這裡,我們不讨論這些概念之間的優劣,更不是因為“網際網路金融”或者“P2P”污名化後而提出這樣的總結。重要的是,從模式到業務效果,這些概念代表的行業存在差異,而“網際網路金融”身上确實存在不得不面對的短闆。趣店,以及衆安保險等企業近期的隆重IPO,均受到了一定的批判。原因何在?

從目前大部分頭部網際網路金融公司來看,商業模式是再簡單不過了:依靠網際網路巨頭平台帶來流量,粗放迎接客戶,包括樂信與京東、趣店與支付寶等消費信貸;或者本身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做着傳統金融中單一的攬儲、放貸的生意,比如拍拍貸、信而富等;再輔以一定的線上大資料風控手段控制壞賬和反欺詐,或者大部分公司其實是将最後這一部分工作外包出去,是以一大批大資料征信、風控公司應運而生。

但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這些号稱金融科技、科技金融的生意,之是以還被視作網際網路金融,是因為他們隻是将傳統金融業務通過線上形式完成,并未能夠因為利用他們所宣揚的大資料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而搭建新的模式,或是創造新的場景。

進一步說,在巨大流量紅利下,這些互金企業産品仍顯得相對單一。比如某報道指出,精準開發流量的51信用卡,旗下信貸産品僅為針對兩大類借款群體推出的“51人品貸”和“給你花”兩類貸款産品,其中“51人品貸”面向優質信用卡人群,提供最高10萬的純線上貸款;“給你花”面向的則是有資金需求的22-40歲的年輕無卡人群。 趣店旗下産品與服務包括0首付分期購物,與大額、小額的現金貸款。

總的來說,可見上述企業和産品,對不同投資人群的需求分析也是有限的。也展現出,所謂大資料與機器學習的使用者畫像刻畫、精準營銷等獲客與經營的技術手段,運用也是有限的。目前為止,最終大家還是滿足與巨大流量帶來的市場佔有率,缺乏對流量精細利用與開發的動力與能力。

這些企業同樣也希望降低獲客成本,但是,例如拍拍貸、信而富等平台複貸率較高,即通過增加借貸次數攤薄獲客成本,這無異于掩耳盜鈴。利用大資料與機器學習,從海量使用者中發現合适的使用者群并将其轉化,才是利用技術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理念。而通過提高複貸率來攤薄成本,還會增加後期壞賬風險。

在這裡不妨舉一個例子——美國金融黑幫Capital One。據報道,在Capital One,“資料驅動”貫穿了所有的毛細血管,不論是人員招聘,還是組織架構。而所有産品的推出,更是将“資料說話”,推到了極緻。

“我們幾乎每個月就将全美國人的資料,刷一遍,去找潛在客戶,開發新産品,或疊代原有産品,”據介紹,上一個新的産品之前,Capital One會将同一個客群,分為數百組,針對不同組的客戶,營銷不同價的産品,來測試接受度、壞賬率以及利潤,進而選出最優方案。

據雷鋒網(公衆号:雷鋒網)此前報道,全球個人信用風險評估體系的締造者,全球領先的預測分析和決策管理公司FICO的早期創始成員,前花旗銀行、彙豐銀行、陸金所等國際級金融機構首席風控官William Yao(姚志平)博士指出,大資料不是“多”,分析結果也要有群體效用——大資料要找的是一群人。

如今的現金貸市場,業内人士指出,事實上其已經走入了一個高利率與高風險惡性循環的怪圈。由于網貸公司資金成本高,是以利息率從開始就相應擡高,而需要且願意接受這些高于銀行利息率貸款的客戶,就意味着代表其本身存在着信用風險。而随着壞賬率走高,利息率繼續提高,而留下的則是風險更高的使用者。如此循環往複,以緻于面對哪一個客群,都是暗藏着高風險的對賭。

并且,如此下去,留給現金貸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少?再往上,則将觸碰,或者已經觸碰法律對于民間借貸監管的紅線。

而如業内人士向雷鋒網AI金融評論表示,風控是一個分子與分母的問題。分子就算變大,分母如果變得更大,那麼最後的值也會變少。是以,到了今天壞賬看似風平浪靜,事實上也許是因為網貸業務規模的急速擴張稀釋了比率,進而掩飾了現實風控存在的問題。

是以,相比較之下,美國網際網路金融的做法是,一開始企業就被要求有明确的定位,如果定位到某一個人群,則要求客戶的FICO分數相應達到一定水準,以保證擷取到的客戶是一個風險可控的人群,維持客戶群的品質。而不是無止境地下沉。這一點,根據招股書顯示,拍拍貸内部就建立起自己的包含8個等級的風控模型。

在7月朗迪金融科技峰會的演講上,上海市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秘書長王喆說:“金融科技不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簡單更新版,也不是馬甲版,而是一種能夠即通過技術的完善來提升業務的效率和效果。”

也就是說,這是需要技術門檻才能踏入的2.0時代,不隻是一個規模、概念的改變就能轉型進入互金下半場的故事。這也是以技術為基因的金融科技公司的角色意義,以及門檻所在。

據雷鋒網AI金融評論今年7月的報道,Lending Club 前CEO ,Upgrade 創始人Renaud Laplanche 曾指出,在網貸行業1.0時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平台在過去十年當中發展非常迅速,現在收獲了非常大的消費成就,也獲得了他們的信用,包括個體包括機構投資者都在資産種類當中進行投資。“在資産發行方面之前可能隻有10億,現在可能到了550億到600億,規模是快速增長的。這些都歸因于創新,包括我們降低了成本。”

不過,Renaud Laplanche同時指出,“1.0時代很不錯,但是現在世界變化了,現在看到很多新技術、新應用,2.0時代不是一個企業一個公司,是一系列的技術、工具、原則、程式,這些我覺得在全球網貸行業都可以實施這樣的準則。”

很顯然,我們不可忽視的是,開展新金融變革的企業以怎樣的方式進入了一個怎樣的市場這并不是關鍵,而是如何在前期完成積累之後能夠進入一個相對低風險、高成長的發展階段,用合理的規劃和前瞻性的布局來抵禦目前爆發的紅利期衰退時帶來的影響,繼續抵禦未來的新的挑戰。

趣店、拍拍貸、信而富,以及後續的各家網際網路金融企業的上市,都證明了這些行業的價值,蹭流量本身也無可非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在技術的短闆上,仍需嚴肅對待。

本文作者:溫曉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