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作者:曆史紀聞

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隻做好事,不做壞事。一個人如果能夠終生保持不變的節操,做到所謂謂的"據腐蝕,永不沾",無論在什麼時代,他都是一個高尚的人,是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北宋著名理學家用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從此以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僅成為贊美蓮花高潔品格的絕句,蓮花也成為人的高潔品格的象征。

在中國曆史上,貪官固然是很多的,但清官也不是一個也沒有。相反,有一些封建官吏确實能夠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久在官場而又兩袖清風,值得特别的尊重。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晉安帝年間的吳隐之,就是一個酌貪泉而不貪,任高官而廉潔的人。吳隐之,字處默,他自幼好讀詩書,崇尚儒家的治國之道,年輕時就高标自舉,操守清廉。曾經擔任廣州刺史,領平越中郎将。

他雖然有一定的俸祿,但家中的生活卻很窮困,往往一日不再食,每天到傍晚才能煮豆而食,但盡管這樣,他決不吃别人贈送的飯菜,不拿不合乎道義的東西。他後來擔任過各種高官顯職,卻仍保持儉補品質。他從不使用仆人,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自己生火做飯。

吳隐之得到的工資獎金,從來沒留給自己,而是都拿來分給親戚和族人。這樣一來,他的生活就非常艱難了,以至自己在冬天都沒有被子蓋,有時因為缺少衣服,洗衣服的時候隻好披上棉絮呆在家裡,是以,他的生活甚全比貧寒的平民還要清苦。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史書記載當時的廣州地理位置是包山帶海,出産珍寶異物,如果能貯積一箱珍寶,可供養數世的生活之需。但南方地氣潮濕,多有瘴疫,人們都害怕去廣州做官。隻有家裡很貧困以緻不能自立的求官人,才要求去那任職,朝廷派去的前後幾任刺史皆都貪财納賄。

任何時代都是需要廉吏的,哪怕是在奢靡之風盛極的晉朝。因為貪腐從根本上侵犯朝廷正當利益,将國家的财富劃為私有,對國家的政策陽奉陰違。過分貪腐會損害國家财力、公信力和政策的貫徹執行,進而影響天下安全。推出幾位廉吏,讓他們處理棘手的問題,就成了朝廷的反抗貪腐的利器。

晉安帝下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就特意任命當時就以廉潔著稱的吳隐之為廣州刺史,于是,吳隐之就奉命去廣州上任。他還沒有來到任所,在離廣州治所二十裡一個名叫石門的地方,看見一道泉水。随行的人員中有人告訴吳隐之說,這條泉水稱作"貪泉",傳說不論是誰,隻要喝了貪泉的水,都會産生貪得無厭的欲望。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吳隐之聽了,哈哈大笑,他下馬對周圍的人說:" 我不相信這樣的傳說,如果不看見可以讓人産生貪欲的東西,人的心境就不會慌亂。我來上任,一路上見到了許多的奇珍異寶,我已經知道了為什麼官吏越過五嶺就會喪失清白的原因了!但隻要我們堅持自己的節操,就不會為之所動,又害怕什麼貪泉之水呢?害怕的應該是我們自己的意志不堅定啊!"說完,他便跑到貪泉邊,舀起泉水喝了起來,并且當即吟詩首:

古人雲此水,一飲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

表示了他要像商末的伯夷、叔齊一樣,堅守節操,決不變心。在廣州任上,吳隐之确實實作了他的諾言。他為官一塵不染,比在其他地方更加清廉,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到廣州後,吳隐之"處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史書記載,他平常吃的不過是粗米、蔬菜和幹魚而已。所有的帷帳器服都交給外庫管理,自己從不截留半點公款,不用一件公物。

當時有很多人都以為别的官員上任有時也是故意要顯示自已儉樸,不過做個樣子給别人看看罷了,過一段時間就會原形畢露。但時間長了,大家才知道他真是個清官,不是故作姿态。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吳隐之的作風和那些腐敗的官員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那些貪官頓頓都是山珍海味,穿的衣服也是非常的珍貴,那些官員看到吳隐之後,還指責他是做樣子,并把他當成異類。但是吳隐之并沒有别人的指責而放棄節儉的品質,甚至還用自己的作風來影響他人,時間久了之後,廣州的一些官員還真的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再明目張膽的去剝削老百姓了。

任滿以後,吳隐之從廣州回到京城,自己随身未帶任何東西,隻有自己過去是什麼值錢上任時所帶的一點服裝, 他妻子劉氏帶了一斤沉香,這并不是什麽的東西,但吳隐之見到之後,把它取出來,抛到了河裡。

由于他的以身作則, 廣州地區的A錢陋習大為改觀,吏治也逐漸好轉好起來。朝廷對他十分贊許,嘉獎他廉清奉公的風格,加封他為前将軍。

吳隐之住在京城,條件十分簡陋,隻有幾畝地的小宅院,籬笆和險牆又窄又矮,一共才六間茅屋。由于房屋少,人口多,妻子兒女都擠在一起。家屬要靠紡織謀生,自食其力。他家時常人不數出,有時兩天吃一天的糧食,身上總是穿着破舊的布衣。

皇帝要賜給他車、牛,為他重新蓋個住宅,但是他堅決推辭,沒有接受。後來,他被任命為尚書、太常,雖然官職更大了,但也隻是以竹篷為屏風,坐的地方連氈席都沒有。後來升到中領軍,每月初領到俸祿,隻留下自己一人的口糧,其餘的全赈濟親戚、族人,妻子兒女一點也不能分享。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吳隐之早先擔任過衛将軍謝石的主簿。謝石對吳隐之的生活很關心。吳隐之的女兒要出嫁,謝石知道他家窮,嫁女一定會很寒酸,便吩咐手下帶着辦喜事所需要的各種物品前去幫忙操辦,準備風風光光地為其女辦一場宴席。到了吳隐之家裡,隻見大門緊閉,家裡鴉雀無聲,冷冷清清,毫無辦喜事的氣氛,隻見一個丫鬟正牽一條狗去街上賣。原來吳隐之要靠賣狗的錢來打發女兒出嫁。

吳隐之告老退休,直至逝世,曾多次受到朝廷的褒獎和賞賜,并需予顯要的官職。他一生雖然沒有作出什麼突出的政績,但他清康的節操使他流芳百世,給後世樹立了傑出的榜樣,也給後人提供了精神力量。

"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祿"。吳隐之為官不營私産,飲食、居處、器物十分簡陋,對物質生活的要求極低,這都超過了一般官員所能承受的範圍。

《晉書》中稱"隐之清操不渝,屢被褒飾,緻事及于身沒,常蒙優錫顯贈,廉士以為榮"。

吳隐之後來入祀廣州十賢堂,十賢堂是祭祀自漢到唐,治理廣州有廉賢之名的十位牧守。在廣州的四牌樓其中之一,記錄流寓廣東的名宦的"惠愛坊"上,也有吳隐之的名字。傳說吳隐之返鄉時,小船上仍是初來時的簡單行裝。唯有妻子買的一斤沉香,不是原來的物件,隐之認為來路不明,立即奪過來丢到水裡,變成了一座沙洲,這就是廣州傳說中沉香沙的來曆,沉香沙即在廣州市石井鎮槎頭之西的槎頭小島,是流溪河下遊的一個沙洲,又名沉香洲,古稱沉香浦。

人物|吳隐之:出淤泥而不染,節在心而自清

兩晉的奢侈貪鄙之風是由上而下的,皇帝帶頭賣官鬻爵,錢入私庫,竹林七賢之一的大名士王戎做官不幹實事,卻精于斂财,到了晚上,常常和妻子在燭光下用籌碼來計算家産,關起門來數錢,當權者以"網漏吞舟"為執政理念,實質上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時的風氣也不以貪贓受賄為恥,吳隐之官居要職,平日想求他辦事,指望他牽線搭橋攀附謝氏高門者不知凡幾,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他卻能潔身自好、安守清貧,雖然冷冷清清嫁女,但是清清白白為官。

滄桑變幻,王朝興替,唐時房玄齡等修《晉書》,編列"良吏列傳",遍尋彼時為官清廉著稱者,僅得十一人,而隐之名列其中。千百年來,多少王謝高門風流雲散,金谷梁園也隻留下斷井頹垣,吳隐之的清廉自守,卻得以流芳百世,光照青史。

曆史紀聞:深淺度挖掘曆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