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作者:分享舌尖上的食物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在雲南維西舉行的豐收節慶典上,渝帆第一次看到了傳說中的瑪麗瑪薩人,他們是居住在雲南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境内的一個族群,約有2000餘人左右,他們有自己的語言,和自己的文化,但在五十年代民族識别中,瑪麗瑪薩人被劃為納西族支系,集中分布在維西縣塔城鎮海尼行政村的高古、海尼等幾個自然村以及柯那行政村的關裡洛、新村、汝柯自然村。“瑪麗瑪薩”意為“獵物不放撻,獵人死不掉”之意,是瑪麗瑪薩人離開父母外出打獵時父母送給他們的祝福語。瑪麗瑪薩人是邊疆的一個少數群體,近年來逐漸受到外界的關注。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當天的慶典上面,瑪麗瑪薩人表演了兩個節目,一個是和明輝與木麗英演唱的瑪麗瑪薩歌曲《開天辟地》,一個是塔城鎮海泥村組織的《瑪麗瑪薩舞》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慶典結束後,渝帆與瑪麗瑪薩著名歌手和明輝作了短暫的聊天,他給我大概講解了瑪麗瑪薩人的一些基本情況,他說,他們生活的地區生活着傈僳族、藏族、納西族、彜族和漢族等多個民族。因為交流的需要,他們每個人都會講四五種不同的語言,與傈僳族交流的時候,他們會講傈僳族語言;與藏族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講藏語;與彜族交流的時候,他們就講彜族語,與漢族交流的時候他們也能講漢語;但他們自己内部交流的時候,又會講他們的自己的瑪麗瑪薩語。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關于“瑪麗瑪薩人”的淵源至今仍是個謎,有學者因語言、習俗等相近認為他們屬于納西族支系,而且他們多數都姓納西族的一個大姓——“和”,官方戶籍統計資料也将他們列入納西族;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但也有人認為他們是摩梭人後裔,因為“瑪麗瑪薩”的諧音是“天地間的摩梭人”;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甚至還有人認為他們是羌族的後裔,是從四川西部遷徙過來的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據說柯那村的“瑪麗瑪薩”老年協會也曾專門研究過自身的起源,還根據民間傳說整理了材料。傳說中,“瑪麗瑪薩人”的祖先是北極壽星的孫子,來維西打獵,居住在臘普河旁懸崖的“猿人洞”裡。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那個“猿人洞”在考古學界的稱呼是戈登遺址,證明迪慶在新石器時期州内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對研究三江并流流域的新石器文化與中國其他地區同一時期文化的聯系有重要價值。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瑪麗瑪薩人”不僅在長期的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了自己的語言、服飾,還有自己的原始宗教和自然崇拜,他們每年都要祭山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還有自己的“瑪薩節”,分别在農曆的正月和六月,穿上綜合了藏族和納西族服飾特色的衣服,跳舞、驅鬼,祭獻藥材、魚、米和牛奶做成的食物,以求健康、長壽和五谷豐登。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除了自己的節日外,因為不同民族的共處和融合,“瑪麗瑪薩人”的節慶和祭祀活動之多是其他民族少有的。藏傳佛教、納西族的東巴教與“瑪麗瑪薩人”的原始宗教在他們的村裡和諧共處:藏傳佛教的經幡迎風飄揚,“瑪麗瑪薩人”在瑪尼堆前燒香祈福;納西族的“色恩”、“沖把别”等宗教活動,以及彜族的“火把節”,他們也同樣開展。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同行的維西旅遊局的李建生主任給我們介紹說,“瑪麗瑪薩人”勤勞而熱情,主要經濟收入來源是種植玉米和稻谷,一些青壯年也外出打工。此外,村民們從山上挖來的野蘭花遠近聞名,有的蘭花可以賣到幾萬元一株。近年來,他們的生活水準在政府的幫助下有了很大提高,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都得到改善,享受農村合作醫療、養老金、免費義務教育和高原農牧民補貼政策等。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李主任說,瑪麗瑪薩人能歌善舞的,他們的歌舞有兩個源頭:其一,源于模仿飛禽走獸;其二,源于生産勞動。在臘普河一帶,某些動物到了生殖繁育季節,常常以悅耳的聲音、優美的形體動作展示其美,以取悅異性。瑪麗瑪薩先民在林中打獵時,常被這些動物優美的叫聲和姿态所吸引,于是試圖模仿,有了早期瑪麗瑪薩歌舞的雛形。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瑪麗瑪薩早期的歌舞雛形是源于其先民模仿動物的叫聲與姿态,而現代意義的瑪麗瑪薩歌舞則更多的是源于生産勞動。以前的瑪麗瑪薩人通常集體協同勞作,在節奏變換的勞動過程中,為了協調身體的動作以及勞作的快慢,往往會出現類似于舞蹈和歌唱的行為,人們逐漸體驗到舞蹈、音樂的美感,并開始有意識的創作歌舞。

揭秘雲南神秘的瑪麗瑪薩人,有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全球僅2000人

随着社會的發展,瑪麗瑪薩人的生計方式逐漸由狩獵向種植業、養殖業轉變,一些反映當時糧食生産和收獲的歌曲應運而生,如犁田歌、插秧歌、砍柴歌、打闆栗歌、打糧歌、收獲歌等。

瑪麗瑪薩人,他們差點成為中國的第57個民族,但因為很多方面與納西族相似,是以劃為納西族的一個分支,以前鮮為人知,後來慢慢引起社會的關注,他們的文化和歌舞慢慢走進人們的視野。最後問題來了,你聽說過瑪麗瑪薩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