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8年,家貓跟随第一批歐洲移民抵達澳洲。作為澳洲本土出現的第一種貓科動物,家貓到來後如魚得水,迅速繁殖。在此後70多年的時間裡,家貓逐漸遍布澳洲。一些家貓生活在人類家中,是受人寵愛的寵物貓;一些家貓跑到野外繁衍生息,成為“野貓”。

圖:澳洲野外的野貓
如今,野貓在澳洲已經達到了泛濫成災的地步。據查爾斯·達爾文大學的生物學家約翰·沃納斯基介紹,野貓的分布範圍占澳洲總土地面積的99.9%,每年平均約有280萬隻野貓生活在野外,多的時候,這個數字可激增到560萬。
圖:野貓捕殺鳥類
澳洲政府檔案《應對野貓泛濫:拯救澳洲野生動物的計劃》統計,一隻野貓平均每年殺死390隻哺乳動物、370隻無脊椎動物、225隻爬行動物、130隻鳥和44隻青蛙,在整個澳洲,每年大約有14億隻野生動物成為野貓的食物。野貓給澳洲的74種哺乳動物、40種鳥類、21種爬行動物、4種兩栖動物的生存帶來威脅,導緻它們數量減少甚至瀕臨滅絕,以至于生物學家将澳洲的野貓稱為“物種滅絕的催化劑”。
圖:野貓捕殺的部分野生動物
數百萬隻野貓給澳洲的本土物種和生态環境帶來了巨大威脅。為了控制野貓數量的增長和擴散,近幾年來澳洲政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使用毒餌毒殺、設定陷阱捕殺、鼓勵群眾用獵槍射殺,等等。那麼,這些措施效果如何呢?
據近期澳洲聯邦議會釋出的報告顯示,“目前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較好地控制野貓的數量”,在各種措施下,現在每年減少的野貓數量不到它們總數的10%。由于野貓的種群基數龐大,一旦條件合适,它們的數量便會增長到下降前的水準。
圖:一隻被捕殺的野貓
比如,澳洲曾研究出幾種針對野貓的毒餌,野貓吃了後就會死亡,但是事實發現毒餌的作用很有限,因為野貓更喜歡活着的獵物;用陷阱(如籠式誘捕器和獸夾)捕捉也是一種方式,但陷阱設定的地點會受到限制,且需要熟練的人員操作,費時費力費錢,并不能普及使用;用獵槍狩獵野貓是人們常想到的辦法,但是獵人數量有限,對野貓種群的影響很小……
圖:被獵殺的野貓
那麼,澳洲的野貓,真的控制不住了嗎?
在世界範圍内,入侵物種的控制始終是一個難題,更何況是數以百萬計、行動靈活、難以跟蹤的野貓。澳洲的各界專家正在努力商讨其他辦法,比如研制新型毒餌;也有人提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變野貓的基因,使野貓容易患病或者感染特定毒素,但這種技術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且存在一些倫理問題。
與此同時,為了防止瀕危物種被野貓捕殺殆盡,澳洲正緻力于打造“無貓區”或“無貓島”,将瀕危物種引入其中生活。這種措施資金耗費很大,但在野貓的數量被控制住之前 ,卻是一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