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除了追《清平樂》,小銀子我還重溫了下94版《三國演義》,要說經典劇為什麼經典,那離不開劇組全員的用心和努力。

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94版《三國演義》由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中央電視台制作,由任大惠擔任制片人,王扶林擔任總導演,蔡曉晴、張紹林、孫光明、張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導演。當年這部劇總投資1.7億,在那個時候是絕無僅有的鴻篇巨制。
接下來,小銀子我想給大家講一下這版《三國演義》台前幕後的事情。
在三國演義劇組成立之時,總導演的人選還沒确定。鑒于《三國演義》人物多、武戲重,央視決定拍攝後,不放心其他導演,還是把這一艱巨任務交給了王扶林。
1989年7月,87版《紅樓夢》導演王扶林被任命為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總導演,王扶林一進劇組,首先抓的是劇本創作,可是這時,連寫劇本的作者還沒有定下來!。
于是王扶林立即成立編劇組,确定改編方向,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同時參考《三國志》中有價值的史料,把120章回的小說改編成80集的劇本,大的架構由群雄逐鹿、赤壁大戰、三足鼎立、南征北戰、三分歸晉五部分組成。
補充一個補拍隊:他當導演,但不挂名,說的是制片主任——郝恒民。由于拍攝時長和演員的檔期而不得不中途換角色的問題,需要大量的補拍鏡頭,1993年4月郝恒民主動接受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同時作為一部古裝劇,服裝道具的設計制作十分浩繁。
1991年,當王楓副部長親自點名,請中國電視劇唯一的一級服裝設計師、曾為300集電視劇設計服裝的趙慶霞出山,做了大量的參考才為劇組角色共制作了3萬套服裝。
而道具部分依據漢代資料設計,兵器則依據《武經總要》設計。
《三國》拍得好,很大程度上也因為演員選得合适,這版三國選角的用心程度也就87版《紅樓夢》和86版《西遊記》可比。
1990年8月中旬到10月初,演員遴選李法曾和顧鳳莉走訪了北影、八一廠、北京人藝、青藝、兒藝、總政、空政等機關,确定了第一批候選演員78人;導演組又陸續選看了各地送來的演員錄像資料,并派出三位副導演分赴各地物色演員。選角工作進行了将近10個月,才于1991年5月底結束。
那個年代拍戲都非常嚴謹,和《紅樓夢》一樣,角色基本确定後,開始拍《三國演義》之前,劇組也舉辦了演員學習班,找了6位專家為演員授課,内容包括三國的時代背景、漢代禮儀、漢代風俗、戰争陣法、騎馬打鬥、古典名著的改編等。
學習班中,總導演王扶林談了導演總體構思,他提出電視劇的改編宗旨是:在大關節上,基本符合原著《三國演義》;根據電視劇的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藝術加工;尊重原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突出“提倡仁政,反對暴政”的價值觀;贊美三國英雄們的忠義精神。
這個期間,化妝造型師針對演員的角色形象反複琢磨和勾勒符合原著的妝容,“比如關羽,他的胡子比别人的費勁很多,因為小說上描寫得太具體了,他的外号就叫美髯公,他的胡子、頭套、眉毛都是化妝師勾出來的,工作量很大,勾多少?多稀多密?多長多短?修成個什麼樣的形式的?都反複琢磨,才呈現出觀衆看到的形象。”
諸葛亮的最終飾演者是唐國強。可當時,劇組為諸葛亮這一角色的飾演者費盡了周折。
本來諸葛亮定下的演員是濮存昕,當他當時要拍另一部戲是以拒絕了,經過多方選擇,頂着層層被群衆寫告狀信告到廣電要求換演員的壓力與質疑,王扶林導演最後還是決定讓當時事業正陷入低谷的唐國強來演諸葛亮。
而且當時的唐國強非常想通過一部影視劇丢掉“奶油小生”的标簽,是以對這部戲這個角色更是分外用心。回家就苦練台詞,研究戲曲版三國,研究諸葛亮如何搖扇,如何塑造性格。
全程文言文拍攝期間他幾乎從不卡殼。多年後,他再接受采訪時,還能輕松背出劇中大段台詞。可見他對這個角色背後的用心程度,且他也把諸葛亮給演活了。
而孫彥軍剛進組時,競争的角色是曹操,但導演王扶林認為孫彥軍白皙、英俊、有書卷氣,分明是劉備的形象,于是派他去演了劉備。
事實證明,王扶林導演選角就是厲害,孫彥軍将劉備的仁義、善良和偶爾的優柔寡斷演繹的十分到位。
而對于曹操一角,當時争演曹操一角的演員大腕很多,鮑國安正在拍《大唐名相》,也就沒去争這個角色。誰想到有一天,他突然接到劇組副導演的電話,說是劇組已把他列為“曹操”的候選人之一。總導演王扶林提出:别的人物可以立即標明,飾演曹操的演員必須由他親自面談。
于是王導來到鮑國安家。二人談了對曹操的看法、戲的處理等問題,十分投機。隻談了20分鐘,曹操的角色就落到了鮑國安身上。
事實證明,王導選角眼光就是好啊!
拍攝期間,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内蒙古、四川、甯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内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
演員們回憶說到《三國演義》的拍攝時,很多人都會用一個字來形容,那就是苦。
因為《三國演義》戲追求的是一種寫實的風格,且由于上世紀90年代拍攝條件的限制,許多鏡頭都是一次拍攝完成,是以,很多場景、道具都隻能靠真練實拍。
當年,他們是4人住一個房間,鮑國安就面對經常變換“房客”的困境,每來一個新人都要向他請教、聊天,搞的他經常難以入睡和看劇本,是以他曾去找制片主任“理論”。
且為了演好曹操,鮑國安無論冬夏,幾十斤重的铠甲從未脫下,對于他來說,每一個鏡頭都是痛苦的回憶,四年裡,他多次病倒,每次他到拍攝,都是吊針一拔,直接上場。
對于飾演劉備的孫彥軍來說,最痛苦的要數哭戲,劉備的哭戲太多了,而且每一次都要哭的不同,導演給他專門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哭法,而痛失關羽的那場戲,他一次次哭暈過去。
關羽的扮演者陸樹銘曾說,扮演關羽幾乎令他毀了容。為了更能展現關羽丹鳳眼、卧蠶眉、面如重棗,唇若塗脂的特質,化妝師決定設計一個吊眼妝,吊眼又稱上斜眼,外側眼角高于内側眼角,正面看呈反“八”字形,顯得靈敏機智,目光銳利。但由于當時化妝技術有限,化妝師們便想了一個辦法,将兩根紗條用白顔色的乳膠牢牢地粘在陸樹銘的皮膚上,然後在腦後打結固定。
下戲之後當然要卸妝,但是陸樹銘的丹鳳眼是乳膠漆貼出來的,自然也要卸掉,可是不管是什麼卸妝産品都沒法卸掉乳膠漆啊,陸樹銘就隻能自己慢慢撕下來。可是撕掉之後皮膚就會爛,爛歸爛戲還得繼續拍,于是第二天還要繼續貼,如此反複真的痛苦。
唐國強扮演的諸葛亮“借東風”的那組鏡頭,是在1994年1月2日上午,那天天氣很冷,而唐國強當時身穿單衣,披着道袍,散發赤腳就開拍了,在片中這隻是十幾秒頂多幾十秒的片刻,然而實際拍攝卻整整花去了一天時間!
等拍完這場戲時,壇頂上的大風早凍得他直流鼻涕,他被裹進棉大衣時,雙腳已經凍得又紅又腫!
其實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演員們對待角色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
在演員教育訓練期間,導演奔赴全國各地尋找合适的拍攝場地,本來已經确定拍攝地點定在湖北赤壁市,但因場地太小,水流湍急不利拍攝等原因放棄了這個選擇,隻能在多個地方重新搭建外景基地。
當時這部《三國演義》總投資1.7億元人民币,近1億元用于建造拍攝基地,7000萬元則直接投入拍攝。
為了在螢幕上展現凝重而恢宏的戰争場面,全劇累計動用總參、北京軍區、南京軍區、成都軍區和武警部隊的兵員達40萬人次。“官渡之戰”動用了1800人,“火燒赤壁”時則高達2300人。
這部劇1991年3月正式開拍,經過近三年的拍攝,到1994年1月才拍攝完畢,1994年10月正式首播。雖然曆盡了千辛萬苦,不過當時演員們拿到的卻是當年全國影視界最低的酬金:全員不分咖位,一律薪酬是225元一集,最高的不超過300元一集。
為了拍片,許多人一二年沒回家,一頭紮在這男子漢的古代軍營裡。除夕之夜,大家還啃着冷漠。
新加坡有位著名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劇組,他感慨萬千地說:“你們真正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
雖然這部劇受限于當時的技術和資金,有些地方拍得不夠完美,但瑕不掩瑜,看了94版的三國演義後,它們都變得具像,生動而具體。劇中一個個鮮明經典的形象永遠刻在了觀衆們的心中,感謝幕後工作者們。
更多精彩内容請關注:
小銀子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