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作者:小幽不小憂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朋友說了件事,他同學娶了個富家女,車子房子都是她買的。一天他搭了個女子,還是坐副駕駛,大概留下什麼蛛絲馬迹,富家女發現後話不多說,立馬把車子換了,說“髒了”,從此他同學“夾着尾巴做人”。朋友感慨,結婚是階層躍升的捷徑,但代價也蠻大的。

階層躍升的途徑很多,寫作是其一,傑克·倫敦就是典型代表。他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先驅,崇尚冒險,生活閱曆極其豐富。

《馬丁·伊登》發表于1909年,被認為是傑克·倫敦的半自傳體小說,也是他創作巅峰時期的成熟作品。

小說裡再現了他的奮鬥史,反映了他早年自學成才、堅持寫作的過程。傑克·倫敦給主角安排了自殺結局,而他本人也因服用嗎啡過量而早逝,終年40歲,令人唏噓。

在這部小說裡,我看到了“跨階層戀愛”幻滅的悲哀,看到了努力向上爬的艱辛過程,看到了名利雙收之後的萬念俱灰,看到了自毀的悲劇收場。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傑克•倫敦,Jack London(1876-1916)

馬丁·伊登和羅絲·摩斯的相遇很戲劇化。

阿瑟(羅絲的弟弟)在渡輪上和醉醺醺的流氓産生沖突,馬丁·伊登沖過去搭救他,和流氓打架并受了點傷。阿瑟為了感謝他的義舉,邀請他去家裡做客。于是,21歲的馬丁·伊登,一個粗魯水手,首次踏足上流社會的家庭,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

他對羅絲一見鐘情。

“她是一個蒼白、輕盈的人,長着一雙大大的、脫俗的藍眼睛和一頭濃密的金發……她是一個精靈,一個天仙,一個女神,這般超凡脫俗的美,人間哪兒找得到呢!”

與此同時,羅絲也被馬丁·伊登吸引了。他肌肉發達、體魄強健,身體滿是傷疤和污垢;他說話不顧文法,活龍活現講述他的水手生涯,像火山一樣噴射着力量和勃勃生氣。

以前,他是快樂自由的水手,喝酒、打架、找姑娘;現在,他愛上了羅絲,他決心向上爬,“必須獲得美、才智和愛情”。

羅絲正在讀大學,馬丁·伊登向她請教該怎麼着手學習。一來二往,他們來往密切了。羅絲沒有愛情經驗,野蠻不羁的馬丁·伊登讓她有種不自覺的馴服沖動,何況他進步神速,了解力強,給她力量感。

羅絲的父母沒有反對他們來往,認為羅絲不會看上他。等到羅絲和馬丁·伊登私定終身,她父母不以為然,也沒對外宣布他們的訂婚消息。父母認為女兒接觸的男人太少了,是以才會動情。于是,他們頻繁張羅宴會,邀請青年才俊出席。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馬丁·伊登》電影劇照(2019年)

羅絲希望馬丁·伊登進入父親的事務所做律師,或者進入報館做記者,找份“職業”,馬丁·伊登拒絕了。他認定了寫作方向,希望羅絲等上兩年,讓他做出成績。

“她失望的原因是,她着手塑造的這個男人竟然不肯聽人塑造。”

當馬丁·伊登被小記者誣蔑成激進的社會黨頭目,他衆叛親離,羅絲寫信和他決裂,并親口承認是自願離開他。

當馬丁·伊登時來運轉,成為當紅作家,各路人馬都來巴結,已經分手的羅絲請求複合。

馬丁·伊登說,他和以前一模一樣,作品早就寫好了,但那時誰也不喜歡,都勸他找份工作,讓他“改邪歸正”。現在東西出版了,收獲名聲和金錢,竟使得羅絲愛的本質發生變化。

“他如今才明白,自己沒有真正愛過她。他一向愛的是一個理想化的羅絲,一個他一手創造的天仙,他自己的愛情詩裡的那個光芒萬丈的女神。那個真正的資産階級小姐,羅絲,凡是資産階級的弱點她全有,又懷着資産階級那不可救藥的褊狹心理,他可從來沒有愛過。”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馬丁·伊登》電影海報(2019年)

馬丁·伊登身世坎坷,父母雙亡,兄弟姐妹各奔西東,他從11歲母親去世後就自己照顧自己。認識羅絲後,愛情成為馬丁·伊登的上進動力。他開始注重清潔、整理儀容、學習禮節、努力戒煙戒酒,看了很多書,如饑似渴學習。

他出海八個月,在船上看完莎士比亞全集,突然想把出海的美景告訴羅絲、甚至大衆,于是他誕生了寫作的念頭,并相信自己什麼都幹得成。

必須說,馬丁·伊登投身寫作、渴望成名、渴望跻身羅絲的階層是為了愛情,而不是為了追求物質和地位。

他日以繼夜寫作,體會到創作的喜悅。文章一篇接一篇從他筆底下流出,投出去後一篇又一篇退回。随着時間流逝,他的錢越來越少,沒有進賬。

“他在黑暗中掙紮着,沒人指點他,沒人鼓勵他,處處碰到叫人洩氣的事。”

彈盡糧絕之際,馬丁·伊登去職介所找工作,碰到喬埃·道生找洗衣匠,他答應了這份工作。他們兩人在旅館的小洗衣作坊裡每天苦幹十幾個小時,累死累活。每個周日,喬埃都會去酒吧痛飲。

“我做牛做馬地幹了整整一個星期活,就非喝個飽不可。要是不喝的話,我真怕會割破自己的喉管,或者在房子放一把火。”

繁重、機械化的工作榨幹了他們所有活力,馬丁·伊登疲乏不堪,對什麼也不感興趣,也沒精神去讀書看報。

第三個月的周末,馬丁·伊登第三次跟着喬埃去喝酒,喝得忘了一切。當清醒過來,他意識到不是喝酒的關系,而是幹了這種活的關系。要往上爬,把自己變成牛馬是不成的。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馬丁·伊登辭去洗衣匠的工作,更加堅定寫作的方向。他從姐姐葛特露家搬出來,從葡萄牙寡婦瑪麗亞·西爾瓦手裡租了一間小屋子,過着隐士般的生活,嚴于自律,一天完成一般人三天的工作量。

他背生詞表,讀成名作家的作品,用心找出作品成功的訣竅:關于叙述、解說、風格、觀點、對比、警句等方面的訣竅,把這些列成表格來研究。他探索效果好又吸引人的表現手法、收集好詞好句。

他不依靠運氣和天才,不能容忍碰巧産生的效果,他的天性是“隻有了解了以後,才能着手工作”。他不盲目苦幹,他要弄明白各種道理,怎樣的做法。

他了解到一些報刊難得考慮采用未經特約的外稿,他們刊登的東西多半是由專家權威執筆的特約稿件。

迫不得已,他動手寫能賣錢作品了,“如同用機器制造的短篇小說”。稿件發表後又帶來新問題:拖欠稿費或者稿費異常低、刊登的作品被改得面目全非。

他入不敷出,沒人看好他,大家認為他不務正業,異想天開。他去參加郵政局的公務員考試,意外考了第一名,但他決心不去郵政局工作。

他結交了摯友勃力森登,随他去參加社會黨的集會,發表演講引起強烈反響。小記者拍下他的照片,把他描繪成社會黨頭目,煽動無政府主義。這篇無中生有的報道出來後,他衆叛親離,羅絲和他分手了。不久,摯友勃力森登病逝,馬丁·伊登接連失去愛情和知音,陷入人生黑暗。

他對報刊和讀者很失望,認為他們不識貨,也不再想寫任何東西。偏偏時來運轉,寄出的舊作陸續刊登,有本書還引起轟動,他莫名其妙成為文學界的新星,名利雙收。

馬丁·伊登一心努力成為作家,卻在放棄之後實作夢想,人生給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也給他的悲劇結局埋下伏筆。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馬丁·伊登的奮鬥史是“美國夢”的寫照,通過個人努力實作飛黃騰達。他從底層社會奮發圖強,在實作自我價值之後卻突然自殺,使得小說具有濃烈的悲情色彩和批判主義精神。

金錢滾滾而來,名聲越來越響。出版商都在打聽誰是馬丁·伊登,他被編輯索稿的來信弄得應接不暇,編輯讓他開條件,他照辦,拿現成的作品出去,拒絕寫任何新東西。有些特派作家不遠千裡而來,他不好意思拒絕不見。何況,他已經心灰意冷,不再埋頭寫作和讀書,時間多得很,于是接受采訪、應邀赴宴。

“買了他的書、把錢倒進他口袋的人是資産階級,根據他對資産階級的那一點了解,他們怎麼可能欣賞或了解他寫的東西。他作品裡内在的美和力量,對贊美他、買他的書的那成千上萬的人來說,是什麼意義也沒有的。”

他餓肚子的時候,誰也不請他吃飯;現在他吃得起而且胃口越來越差了,請帖卻源源而來。曾經鄙視他的姐夫請他吃飯、向他借錢;曾經禁止他上門、解除他們婚約的羅絲父親也請他吃飯。

馬丁·伊登以貴賓的身份參加宴會,看到很多名人,名人們還說早看出他的潛質。他傷心自問,和早就完工的作品有什麼相幹呢?

“名作家馬丁·伊登不過是大衆頭腦裡升起的一個幻象,由大衆的幻象把它塞進流氓兼水手馬丁·伊登的肉身。可是這騙不了他,他又不是什麼太陽的神明,需要大衆來頂禮膜拜,用飯食供奉,他明白不是這麼回事。”

羅絲要求複合更讓他難過。當初他的作品賣不出去,她慫恿他去找工作,好像他的寫作就不是工作;他把所有作品都念給她聽過,她說他浪費時間。羅絲一家人不是憑他本人或他的作品來歡迎他,而是因他的名望和金錢才歡迎他,他瞧不起這種衡量人的方式。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他發現以前仰慕的對象不再高貴,而是叫他厭煩了;他發現很多上流社會的人是淺薄無知又見解獨斷;他發現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并不是學術精通、衣冠楚楚、智力過人、懂得審美,他們害怕生活,害怕真實。

有名有利的馬丁·伊登很快厭倦了交際,他喪失一切價值觀念,覺得什麼都無所謂了。

他訂了馬利波薩号的船票出海,第一次坐頭等艙。他曾經那麼羨慕頭等艙的旅客,“他們活動、生活的圈子簡直就是不折不扣的天堂樂園”;現在他卻想回到水手艙裡尋找失去的天堂樂園。

他沒找到新的,舊的也找不到了。他感到生命的痛苦,投海自盡了。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在這個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時代,毫無背景和資源,如何改變現狀、獲得成功、最終實作階層躍升?這是很多人的焦慮,也是“成功學”大行其道的原因。

我們熱衷思考實作階層躍升的途徑,卻很少思考實作之後需要怎樣的心态和信念;我們更多是希望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那精神生活呢?

馬丁·伊登依靠寫作實作自我價值,卻在走向自我實作的過程中喪失了歸屬感。一方面他認為在資産階級那裡得不到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他認為和以前的階級格格不入,他陷入完全孤獨的狀态,最終踏上自毀之路。

他曾經渴望成為上流社會資産階級的一員,卻發現上流社會的虛僞,厭惡資産階級的衡量标準。

他曾經渴望愛情,為了配得起羅絲,他努力自學、廢寝忘食創作,卻最終發現羅絲的淺薄無知,原來自己理想化了愛情。

他曾經渴望寫作成名,卻在事業巅峰期沒有收獲任何樂趣,也不願再提筆寫任何東西。

他的自毀揭示了自我實作與環境不相容的危險,揭示了内心信仰缺失的惡果。

作者傑克·倫敦說過:“我寫《馬丁·伊登》的宗旨之一,乃是攻擊個人主義。我一定是失敗了,因為沒有一個書評家看出這一點。”也許他存心用馬丁·伊登的結局為自己敲警鐘,警惕強烈個人主義的腐蝕,可惜他最終也逃不掉親手結束自己生命的命運。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跨階層”奮鬥啟示錄

9歲的傑克·倫敦和他的小夥伴Rollo

傑克·倫敦是私生子,自小家貧,10歲開始做童工,豐富的閱曆給他提供了寶貴的寫作素材。他在8歲就發現了“一生真正的愛好”:讀書。他以驚人的毅力邊打工邊讀高中,考上大學念了一個學期就因父親病重而被迫辍學。他沒受過正規的學院教育,他不停地寫作、投稿,對自己的才華充滿信心,終于名利雙修,憑借個人努力改變了命運。

傑克·倫敦的個人經曆和創作思想都相當複雜,一方面他出身低層、嘗盡辛酸,對被剝削、被侮辱的低下階層懷有深厚感情;一方面他明白隻有努力向上爬才能擺脫任人宰割的下場,他接受“優勝劣汰,适者生存”和“白人優越論”,他的作品也反映了這個基本沖突:為弱者請命,美化與歌頌強者。

傑克·倫敦和他筆下的馬丁·伊登一樣,崇尚個人主義,相信尼采的“超人哲學”,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蛻變成為名作家,他們是強者,是“超人”。

努力打拼、成為“超人”、躍升階層,卻在成功之後找不到自己的歸屬感,這是何等諷刺。

他們在世界不斷尋覓和探險,意志堅定、擅于學習、勇敢追求,他們得到了很多,卻在看清了“世界的真面目”後甯可逃避,甚至自毀。他們的悲劇結局,是個人主義坍塌以及理想主義幻滅的結果。

說到底,物質換不來内心的安甯和快樂,信仰缺失讓生命走向虛無。

(本文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