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作者:公孫楓翔

三國良将系列之霍峻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說起三國曆史上的名将,曹魏與東吳都有許多人物讓大家耳熟能詳。至于蜀漢,似乎除五虎上将、魏延、姜維外再無名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第一,蜀漢的史料極少儲存下來,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迹沒有流傳下來;第二,夷陵之戰蜀漢敗得太過慘烈,中層骨幹大批陣亡,人才損失嚴重;第三,《三國演義》為突出主次,使五虎将、諸葛亮、姜維這些主角級人物占據大篇幅,蜀漢其他人物的出場機會自然有所犧牲。

實際上,劉備能夠建立蜀漢固然離不開關、張、諸葛等核心團隊的鼎力支援,但國家大事僅憑幾個人顯然遠遠不夠。許多名氣未必很大,作用卻非常重要的人才都是蜀漢建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例如今天将為您講述的蜀漢名将——霍峻。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霍峻(178—217),字仲邈,南郡枝江縣(今湖北枝江)人。霍峻有個兄長叫霍笃,霍笃在當地很有影響力,趁着天下大亂時在家鄉招募了數百名部曲,投在劉表麾下。霍笃去世後,劉表便讓霍峻繼承霍笃來帶這支部隊。

建安十三年(208),劉表病逝,霍峻便率部曲歸降劉備,擔任中郎将。需要注意的是,劉表去世不久,其子劉琮便舉荊州投降曹操,劉備慌忙逃往江夏。

《三國志·霍峻傳》載“表卒,峻率衆歸先主,先主以峻為中郎将。”

這句話表述的很清楚,劉表剛死,霍峻便投奔了劉備而沒有追随劉琮,可見其屬于堅決主張抗曹的一派。在荊州危如累卵之時,霍峻毅然選擇追随劉備,在當時沒幾個人敢做同樣的選擇。依照這個時間點來算,霍峻算得上劉備集團中荊州派的元老,比黃忠、魏延的加入時間更早。

以赤壁之戰為分水嶺,劉備的人生可以分為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前半段颠沛流離,不斷寄人籬下,後半段春風得意,開創蜀漢王朝。相比赤壁之戰後劉備橫掃荊南四郡,人才隊伍迅速擴充的錦上添花,霍峻危難時刻雪中送炭的行為更加意義重大。劉備的知人善任非常著名,他對霍峻非常欣賞,給予極大的信任。劉備對霍峻究竟有多信任?且往下看。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建安十六年(211),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迎接劉備入蜀,打算憑借劉備相助打敗張魯,抵抗曹操。對此天賜良機劉備當然不會錯過,立即親自率軍入蜀。荊州雖是後方,也是與曹孫兩家接壤的前線,是以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留守荊州,劉備帶的是龐統、黃忠、魏延等荊州本土力量,這其中也有霍峻。

當年十二月,劉備與劉璋兩軍涪城相會,兩人竟歡宴百日,氣氛非常融洽。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和睦隻是老實人劉璋的一廂情願,劉備目的很明确,就是奪取益州。

百日之後,劉璋給劉備補充了兵員,并提供糧草辎重,請劉備北上攻打張魯。劉備率軍北上到葭萌縣,在此設立大學營駐紮下來。劉備不再北上,而是在當地樹立恩德仁義之名,收買人心。劉璋多次詢問何時攻打張魯,劉備隻是找理由推脫稱時機未到。實際上,劉備非但沒有北上之意,反而在做南下成都的準備,隻是人心未服,不敢輕舉妄動。

建安十七年(212)年底,張松暗通劉備東窗事發,劉璋将張松處斬,并傳令各地不準劉備通行。

既然劉璋已經知曉,劉備隻得提前開戰。劉備趁雙方還未完全撕破臉之前約見白水關守将楊懷,設下鴻門宴将其斬殺,然後迅速以黃忠、卓膺率軍南下,自己則進占白水關,将守關士卒收編,再引軍與黃忠、卓膺在涪城會師。此處相比葭萌距離成都距離縮短一多半,是以劉備以此作為攻打劉璋的新根據地。

此時的葭萌,既是劉備在益州的後方,也是面對張魯的前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劉備将把守葭萌的重任交給了霍峻,足見劉備對霍峻的信任程度。

劉備南下攻打劉璋,孤軍深入敵境不敢怠慢,能帶上的部隊幾乎都帶走了,留在葭萌城中的軍隊很少。關于劉備的兵力,可以參見下面一段話。

《三國志·法正傳》:鄭度說璋曰:“左将軍縣軍襲我,兵不滿萬,士衆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辎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倉廪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将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這個鄭度對劉璋忠誠不二,劉璋認為其提出堅壁清野是塗炭百姓的毒計,不僅未予采納,反倒罷免了鄭度官職。但劉璋失敗後鄭度仍然忠心不改,拒絕出仕劉備,終生歸隐家中。

以鄭度的立場稱劉備“兵不滿萬”有貶低劉備,鼓勵劉璋之意,但總體來講劉備孤軍深入益州,兵力遠少于劉璋是可以确定的。是以劉備隻能集中兵力南下,力求速戰速決,留給霍峻的兵力少得可憐,少到什麼程度,下文還會提到。

張魯得知劉備與劉璋火并,也躍躍欲試地打算火中取栗,卻被霍峻非常強硬地頂了回去。

《三國志·霍峻傳》載:張魯遣将楊帛誘峻,求共守城,峻曰:“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帛乃退去。

這段話中的楊帛,經《資治通鑒》修正,改為楊昂,認為楊帛就是張魯麾下大将楊昂,屬于陳壽筆誤。

書歸正傳,公平地說,張魯其人與劉璋類似,治理地方是一把好手,軍事能力并不強。占據漢中近二十年,并未顯露過對擴張勢力的強烈興趣,除與劉璋小打小鬧不斷外,似乎就專注于五鬥米教的傳播事業。是以張魯派楊昂到葭萌關,屬于“有棗沒棗打三杆子”,試水而已。

畢竟這是後世的分析,當時的險境下霍峻面臨的壓力還是非常巨大。楊昂“求共守城”,包含着兩個含義:其一,招降霍峻;其二,不投降的話就要攻城。

面對城外遠多于己方的兵力,霍峻斬釘截鐵地喊出:“小人頭可得,城不可得。”頂住壓力,使楊昂知難而退。

楊昂退兵的真正原因,其實另有緣由。

建安十八年(213),劉備逐漸逼近成都,攻破綿竹,進逼雒城,戰争趨于白熱化。同時期涼州也是一片亂局:年初馬超再次卷土重來席卷各地,包圍涼州治所冀城,并向張魯發出援軍邀請。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張魯派楊昂率兵一萬支援馬超。馬超甚至還擊退了從長安趕去支援的夏侯淵,風頭正勁。

不曾想,這年九月馬超就被涼州反抗勢力楊阜、姜叙等人打敗,逃往漢中。是以筆者認為,僅憑霍峻的義正言辭就使楊昂退軍并不現實,而是張魯認為幫助馬超參與涼州亂局更加有利可圖,才調轉槍口。

霍峻這一次算是有驚無險,意志上經受住了考驗。接下來,還要在戰場上見真章。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益州北部地圖

當劉備與劉璋在綿竹、雒城一線激戰之時,另有一支萬餘人規模的劉璋軍由扶禁、向存率領,沿阆水逆流而上攻打葭萌關。劉備攻打雒城耗時一年,霍峻守衛葭萌也守了一年。

這一年來,劉備在雒城遇到頑強抵抗,在龐統陣亡、損兵折将的情況下,隻得緊急将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征調入蜀。這種情況下遠在五百裡之遙的葭萌關劉備根本無暇顧及,霍峻隻能孤軍死守。葭萌城以城為關,城、關一體,依托山勢築成,扼守通往漢中的道路,易守難攻。

霍峻以數百人固守城關,面對劉璋大軍圍攻毫不畏懼,堅守足足一年,力保城池不失。時間拖得久太久,扶禁、向存覺得自己雖然攻不進去,但守軍兵力這麼少,也不可能出來反擊,于是劉璋軍逐漸懈怠,放松警惕。

霍峻看準時機,從為數不多的士卒中再挑選精銳組成敢死隊,突然殺出城去,直撲對方主将所在。劉璋軍萬萬沒想到霍峻膽子這麼大,被圍一年還這麼能打,頓時大亂。霍峻兵少不能久戰,便率兵徑插入中軍大營,“萬軍叢中取上将首級”成功斬殺敵軍主将向存,凱旋回城。劉璋軍潰不成軍,紛紛逃散,葭萌之圍解除。

《三國志·霍峻傳》載:後璋将扶禁、向存等帥萬馀人由阆水上,攻圍峻,且一年,不能下。峻城中兵才數百人,伺其怠隙,選精銳出擊,大破之,即斬存首。

這場戰役意義重大。

首先,保全葭萌關使劉備免于腹背受敵,阻止了劉璋軍從北方包抄的企圖,確定了劉備能夠專心對付雒城守軍。

其次,作為北上漢中的必經之地,如果葭萌有失,益州腹地将受到北方勢力的威脅,進取漢中的困難将陡然增大。

最後,這也是霍峻的成名戰。霍峻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堅守一年,以數百人對抗萬人,也許憑借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地形能夠辦到,足以稱贊、不足為奇,可在困守一年之久後還能完成反殺,古往今來這種戰例實在罕見。以兵力來講,可謂是縮小十倍的合肥之戰,與張遼八百步卒突襲十萬孫權軍有異曲同工之處,隻不過張遼是趁孫權立足未穩,霍峻則是等待敵軍松懈大意。

筆者認為,霍峻這數百名守軍中大部分就是當年其兄霍笃時期的部曲,也隻有這些同鄉、同族部曲才能有如此凝聚力與戰鬥力。盡管史料沒有明确記載,但霍峻平日裡必然厚待士卒,才能讓這些人在逆境中保持戰鬥力,保持團結。以此來看,霍峻确有名将風範。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建安十九年(214),劉備終于拿下雒城,進軍成都。不久劉璋開城投降,劉備入主益州。由于霍峻的重大功勞,劉備專門從廣漢郡中分出地盤設立梓潼郡,以霍峻為梓潼太守、裨将軍。

我們知道益州又被稱作巴蜀,整個益州大緻可以分為東半部的巴地與西半部的蜀地,如果說張飛鎮守的巴西郡阆中是巴地的北大門,梓潼就是蜀地的北大門。包括白水關、劍閣、葭萌關一系列著名關隘皆歸梓潼郡管轄,可見劉備對霍峻的重視。

為何霍峻立下大功、鎮守要地,卻未揚名後世?

原來,霍峻在任僅三年,于建安二十二年(217)便去世了,時年四十歲。此時距離劉備發動漢中之戰,進位稱漢中王尚有一年時間,霍峻沒能等到在更大的舞台發揮才能,是以史料對其的記載不多。

霍峻被安葬于成都,劉備非常痛惜,對諸葛亮說“峻既佳士,加有功于國,欲行酹。”酹這個字表示将酒灑在死者墳前的動作,表示與死者同飲。劉備不僅親率群臣吊祭霍峻,而且在霍峻墓前留宿一晚,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霍峻得到了非常高的榮耀。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将,霍峻篇

霍峻的去世無疑是劉備陣營的一大損失,未能參與稍後的漢中大戰,未能等到劉備稱王便早早離世,令人頗感遺憾。當年在荊州危難之時毅然加入劉備,證明了其對劉備的忠誠;在葭萌關孤軍堅守,證明了其不凡的軍事能力。盡管在蜀漢建立之前便去世,但仍然稱得上蜀漢一代名将,其子霍弋後來統領南中,亦為蜀漢重臣,父子兩代俱為名将。關于霍弋,筆者今後也會單獨介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