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作者:靜墨軒主人

“遺珠——大阪市立美術館珍藏書畫展”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陣容十分強大,張僧繇、吳道子、王維、李成、燕文貴、宋徽宗趙佶……每一位藝術家在中國美術史上都是響當當的人物。

大阪市立美術館聞名于世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擁有一批阿部房次郎的舊藏。阿部房次郎生前共集結了160件中國古代書畫作品,在其過世後,其子按其意願将這批藏品全數捐贈給大阪市立美術館。

“阿部藏品”上一次如此集中的規模展出是在2018年,當時為紀念阿部房次郎誕辰150周年,大阪市立美術館舉辦了一場“阿部房次郎與中國書畫”特展。

此次展覽是台北故宮博物院首度大規模書畫借展,展品皆來自阿部房次郎舊藏,包括傳為南朝梁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唐王維《伏生授經圖》,宋李成、王曉《讀碑窠石圖》,宋燕文貴《江山樓觀圖》、蘇轼《行書李白仙詩》、龔開《駿骨圖》、米友仁《遠岫晴雲圖》、鄭思肖《墨蘭圖》、易元吉《聚猿圖》等重磅名迹,并與來自台北故宮所藏宋郭熙《觀碑圖》、郭忠恕《雪霁江行圖》、燕文貴《溪山樓觀》、米芾《書論書》、宋徽宗趙佶《溪山秋色圖》,唐盧鴻《草堂十志圖》等精品一并展出。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易元吉《聚猿圖》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郭忠恕《雪霁江行圖》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趙佶《溪山秋色圖》

阿部舊藏中,有三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畫作,經其與歐美各國美術館與私人藏家激烈競争才收入囊中。分别是張僧繇《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王維《伏生授經圖》與燕文貴《江山樓觀圖》。

張僧繇的畫作,真迹早已無從探知。而這件《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是唯一可窺見其手法的。盡管學界普遍認為此作是唐代畫家梁令瓒所摹,但仍能展現原作特點,對于張僧繇繪畫的研究來說,是僅有的實物資料。前隔水的題識為梁令瓒所繪,而明代董其昌與陳繼儒則分别在題跋中提到作畫者應為唐代的吳道子或閻立本。該作特征在于以細線舒緩地描繪,設色典雅。雖然從畫上的篆書文字錯亂等細節可推知應為後世所書,但有關此畫創作的具體年代仍然衆說紛纭,未有定論。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王維《伏生授經圖》

《伏生授經圖》來自真實的曆史故事,描繪的是秦朝博士伏生(伏勝)于秦始皇焚書坑儒之際,把《尚書》藏在壁中,直到漢代興起才将之取出。後漢文帝欲招伏生至宮中講學,但他當時已90多歲高齡,遂将《尚書》傳授弟子晁錯往受之。展出的《伏生授經圖》描繪了這位崇高學者的形象。由于畫中瘦勁線描承襲了唐代的畫法,是以相傳此畫是唐代王維所作。畫上钤有宋徽宗及宋高宗的内府收藏印,并有高宗題簽“王維寫濟南伏生”和南宋吳說的觀畫題跋等。

燕文貴《江山樓觀圖》描繪了橫向水準展開的廣袤山水,從卷首處可遠遠眺望的江水,一直到卷尾仰之彌高的山體,真切表現了在風雨當中雲煙、樹木以及水流逐漸變得激烈的場景,畫中多處還點繪有人們生活的情景。該作采用平遠式構圖,近處碎石散落,遠處江水浩瀚。山巒疊嶂,筆法細緻,頗具“燕家景緻”的特點。

《行書李白仙詩》抄錄了李白兩首五言古詩,款識“元祐八年七月十日、丹元複傳此二詩”。雖然作品未見署名,但由書風判斷應出自蘇轼之筆,為其58歲所書。此作乃蘇轼學顔真卿和楊凝式等人書風又自成一家的中年時期作品,以獨特的右肩斜聳筆勢書寫,用筆富變化,是不拘于瑣碎技法、盈溢着躍動感的書迹。

《送子天王圖》是唐代畫家吳道子根據佛典《瑞應本起經》所繪。此作為李公麟的臨本。全圖分為三個部分,畫中的人、鬼神、獸等完全加以中國化、道教化,當是佛教與中國本土變化至唐日趨融合之勢所緻。

大阪美術館珍藏書畫台北故宮展出—“遺珠”“阿部藏品”精彩亮相

鄭思肖《墨蘭圖》

南宋鄭思肖《墨蘭圖》,用濃墨寫出,筆法剛健,表現出一種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墨蘭圖》中蘊含的儒釋道三教思想以及所傳達出的文人精神,不僅是作者本人的真實寫照, 同時也展現了傳統文人士大夫共有的心志。此畫作應為清室宮内收藏,從乾隆至宣統傳承有緒,後流入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