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奮筆疾書為蒼生

作者:楊勤良

集革命家、思想家、文學家于一身的高語罕,對于當下的中青年人來說是陌生的名字。但是,随着作家王軍的《高語罕傳》一書的出版,這位有着九死一生經曆的傳奇人物,走進了廣大讀者的視野。一位可親可敬的長者躍然紙上。

《高語罕傳》一書共61章,以年代為經,以空間為緯,建構了高語罕波瀾壯闊的人生版圖。每章的标題因内容而定,繁簡不一,精準概括全貌,這是此書的一大特色。

高語罕出生在安徽壽州正陽關一大戶人家,自幼天資聰慧,勤奮苦讀。在第三章,描述高語罕在少年時代接受進步思想啟蒙的過程,第一次聽到“革命”兩字,刻骨銘心。積貧積弱的中國,任由西方等列強宰割。自他懂事起,甲午海戰失敗、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等一系列事件,深深觸動他的心弦,也在他心裡埋下了反抗壓迫的種子。這一切,為他日後走上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革命家,高語罕參加了反清鬥争。他是陳獨秀的摯友、早期共産黨員,并培養和介紹許多進步人士入黨。這些人中,不少人後來成為共和國的棟梁。毛澤東曾經說過:“在德國也組織了共産黨,黨員有高語罕、朱德(現任紅軍總司令)和張申府(現任清華大學教授)。”高語罕在推動朱德入黨、争取賀龍入黨等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他在早期建黨方面功勳卓著。

高語罕是黃埔軍校政治主任教官兼入伍生部少将黨代表,這段革命曆史是光榮的,也是高語罕職業革命生涯的巅峰。短暫的軍旅,鑄就了他一生的鐵血軍人情。他參加過上海勞工第三次武裝起義,随葉挺獨立師參加讨伐夏鬥寅的戰鬥,任第二方面軍秘書長兼共産黨黨團書記。當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他旗幟鮮明與之戰鬥,口誅筆伐。他是南昌起義宣言的起草者,南昌起義誕生了一支人民軍隊,他給中央的報告詳細彙報了起義的戰鬥經過等。

作為思想家,高語罕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用筆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傑出貢獻。

20世紀上半葉,中國這頭沉睡的巨獅,開始蘇醒了。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大革命風起雲湧,高語罕身先士卒,沖鋒在前沿。

高語罕文學才華卓越,小說、散文、詩歌、評論等體裁的作品無數,無所不及,可謂著作等身。作為文學家,他在現代文學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高語罕為文化巨人馬相伯立傳。馬相伯培養出于右任、邵力子、陳寅恪等學子,辦學育人,傳播先進文化思想。高語罕為之撰寫《九七老人的一日一談》,影響甚廣。同樣,高語罕門生衆多,不少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産黨的骨幹力量。

高語罕是最早翻譯黑格爾哲學著作的人。他語出驚人:“真正寶藏是辯證法。”辯證法思想自始至終貫穿其作品中,愛憎分明,信仰堅毅。

高語罕在德國馬克思的故鄉生活三年,汲取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精髓。他所著的《曆史哲學綱要》共出版三次,宣傳曆史唯物主義思想,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高語罕投身到火熱的抗戰洪流中,與文化界朋友團結一心,同赴國難,共克時艱。

“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在香港的高語罕心潮澎湃,冒着通緝令尚未取消的危險,立即啟程回到上海,與廣大的愛國志士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全面抗戰熱浪裡,不做亡國奴,不苟且偷生,其行為是何等的偉大。抗戰時期,高語罕與共産黨人親密來往。他在南京八路軍辦事處會見葉劍英,叙述分别十年的思念。當得知故人朱德惦記他時,心情無比愉悅。

看到日寇大敵目前,還有許多人沉淪在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方式裡,高語罕對此表示了極大憤慨。他始終有顆火熱的心,保家衛國志不移,強國富民心不變。

一個為群眾奮鬥的人,也要有靠山和背景。而高語罕以為的靠山、背景,不是常人所了解的大人物、權貴階層,而是底層的勞動人民及被壓迫的社會。他對大衆的關切,他貧賤不能移的人格,堪為青年模範。他是有志青年的良師益友。

高語罕的回憶錄《九死一生記》,是他革命一生的真實寫照。他是在貧窮中度過一生的平民英雄。

高語罕在饑寒交迫中去世後,有一篇《悼語罕先生》的文章,對其評價極高。文中說:他今天雖然逝世,他的精神繼續活着。凡為人民利益及真理奮鬥的青年,都應以高先生的人格為榜樣,中國才能達到自由與複興。這也是《高語罕傳》的現實意義。青年人必将是新時代的中堅力量,青年強則國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夢定能實作。

統觀全書,作者運用邏輯推理的思維方式來判斷事物,盡力做到客觀、公正,具有嚴謹的學風和科學務實的作風。作者重在用證據說話,比如,考證了高語罕的出生和死亡的時間,對他是否出席黨的二大,做了詳盡解釋,極具權威性。《高語罕傳》一定會成為研究高語罕的權威著作。楊勤良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