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是由元末明初學者施耐庵,根據北宋末年宋江起義,撰寫的曠世小說,被稱為是《四大名著》之一,有“奇書”之稱。在民間,《水浒傳》流傳甚廣,甚至有“少不讀水浒,老不讀三國”之說。

然而在封建統治者眼裡,《水浒傳》卻是如同洪水猛獸般的存在。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清軍經常被太平軍殺得大敗。而湘軍主帥曾國藩,更是多次慘敗在石達開手下,甚至兩次試圖投湖自盡。對此,曾國藩曾恨恨地說:
“兵法戰策,草野罕有。賊之詭計果何所依據?該有二三狡賊,采稗官野史中軍情,仿而行之,往往有效,遂寶為不傳之秘。其取材《三國演義》《水浒傳》為尤多!”
而另一位湘軍名将胡林翼更是直截了當地說:
“一部《水浒》,教壞天下強有力而思不逞之民。”
原來在太平天國戰争中,楊秀清、蕭朝貴等将領大多是文盲,自然看不懂《孫子兵法》《六韬》等兵書。是以,他們往往将《水浒傳》放在枕邊,當成自己行軍打仗、建軍建政的教科書。而石達開從小,也非常喜歡讀水浒傳。
在很多人看來,将小說當成兵書,簡直是胡鬧,肯定要打敗仗。然而曆史證明,《水浒傳》還真能當打仗、造反的教科書。
《水浒傳》作者施耐庵,本身就經曆過元末農民戰争,與張士誠勢力關系匪淺。他的徒弟羅貫中,也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更是當過張士誠的幕僚,對于軍國大事,早就谙熟于心。與《說唐》《說嶽》《楊家将》等評書作者不同,施耐庵和羅貫中真的懂軍事,而且真的懂如何造反。是以将《水浒傳》當成軍事初級教科書,是毫無問題的。
自北宋以來,評書就在市井間流行。在以往,《孫子兵法》等兵學書籍都是朝廷壟斷的軍事機密,私學兵法,是要被問罪的。但即使将《孫子兵法》流傳于民間,在不識字、不懂文言文的百姓眼裡,也等同于天書。是以在曆次農民戰争中,絕大多數農民領袖都不懂兵法,朝廷能夠輕易将他們鎮壓。
但是當聽了《水浒傳》故事後,百姓們在潛移默化之中,便學會了兵法。一旦進行造反,這些不識字的鄉野村夫就能利用謀略,讓官軍大吃苦頭。
對此,清代文人劉銮在其著作《五石瓠》 “水浒小說之為禍” 條載:
“張獻忠之狡也, 日使人說 《三國》、 《水浒》 諸書, 凡埋伏攻襲鹹效之。”
在他看來,張獻忠之是以能縱橫天下,就是因為他在行軍打仗之時,經常找來藝人給他說《三國》與《水浒》。
但在明末農民戰争中,張獻忠絕不是唯一一個喜歡《水浒傳》的領袖。許多義軍首領襲用了 《水浒傳》的人名或渾号。如明崇祯六年 ( 1633) 《兵部題為恭報誅剿渠魁等事》中奏日 :
“認出有名賊頭… … 張汝金混名燕青,許得住混名雷橫,王中孝混名宋江。”
而在作戰中,農民軍更是能将《水浒傳》中的計策融會貫通。在一次作戰中,農民軍趁着天降大雪,突襲明軍大營,俘獲了明軍主帥。對此,明軍主帥曾問農民軍:“你們不識字,不通兵法,何以知道利用此天時?”農民軍将領回答:
“吾等不知兵法,隻知宋公明雪夜賺索超耳!”
出于對《水浒傳》的仇視,從明朝開始,朝廷便開始大力禁止《水浒傳》流行。崇祯十五年(1642 年 )四月十七 日,山東爆發李青山起義,而李青山義軍在《水浒傳》的影響下,占據了梁山地區。李青山被鎮壓後,崇祯立即下令:
“凡坊間家藏 《水浒傳》者并原版,速令燒毀,不許隐匿。 ”
同時還命人丈量梁山,将此地收歸國有,免得再有人效仿宋江在梁山發動起義。
清朝建立後,繼承了崇祯皇帝禁止《水浒傳》的政策。《大清律》甚至直接在律法中給《水浒傳》點了名:
“凡坊肆市賣一應小說淫詞《水浒傳》,俱嚴查禁絕,将闆與書,一并盡行銷毀。如有違禁造作刻印者,系官革職 ; 買看者,系官罰棒一千。若該管官員,不行查出,每次罰傣六個月。”
在清朝統治期間,對《水浒傳》“毀禁”了22次,然而卻仍然阻擋不了《水浒傳》的流行。畢竟《水浒傳》實在太好看,太過吸引人,在很多地方,更是人手一本,根本不可能全部焚毀。
封建文人見《水浒傳》的風行難以禁止,于是另辟蹊徑,撰寫小說大肆攻擊《水浒傳》。例如金聖歎在腰斬百二十回《水浒》,隻保留前70回,并添加“盧俊義驚噩夢”一節,讓梁 山義軍統統被官軍殺死。成為清朝 300 年最流行的本子。
其後,反動文人俞仲華又寫成《蕩寇志》一書,書中108好漢沒有一個有好下場。此書流傳甚廣,影響力很大,而喜愛《水浒傳》的太平軍諸将更是将之視為洪水猛獸。隻要攻陷一地,就會将《蕩寇志》焚燒殆盡。
然而,《水浒傳》的魅力豈是一些封建文人所能辱沒的,而恐懼《水浒傳》的,也隻有無道的封建政權。到了今天,《水浒傳》仍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國中學生必讀的書籍。其中部分段落,甚至被收錄入國文教科書。凡是受過教育之人,都對《水浒傳》耳熟能詳。
如今新型肺炎流行,大家都足不出戶,不如多讀書,特别是讀《水浒傳》《三國演義》《西遊記》《紅樓夢》這樣的好書。是以陶陶向大家推薦榮景優品 4冊四大名著,有配圖、有注音,優惠價58元四本,特别适合孩子閱讀。
榮景優品 4冊 四大名著(注音彩圖版)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 ¥58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