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摘要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是貫穿百年黨史與興國曆程的精神命脈,是思政課教學必須講清講透的重大課題。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從三個次元加深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了解認識:一是從曆史、理論與實踐中探尋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二是從科學性、實踐性、鬥争性和人民性解析建黨精神的内涵意蘊;三是通過挖掘黨史資源、講好黨史故事、培育新生力量實作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赓續。将建黨精神有機融入思政課,系統總結百年建黨經驗、深刻把握百年治黨規律、踐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樹立正确的黨史觀,在成長中不斷汲取百年黨史的營養、積蓄奮進的力量。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關鍵詞]偉大建黨精神;百年黨史;民族複興;理想信念;思政課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光輝曆程,展望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他将100年前革命先驅們不畏艱難險阻、心系民族大任建立中國共産黨的偉大精神稱為“建黨精神”。建黨精神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的創新,是中國共産黨話語體系的創新,具有重大理論與實踐意義,需要我們深刻領會深化認識[1]。100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始終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接續奮鬥,創造了“四個偉大成就”,書寫了人民幸福世界矚目的恢弘壯麗篇章,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作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曆史性跨越。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曆史程序。100年來,偉大建黨精神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彰顯出強大的組織力、動員力、凝聚力,促成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格局的深刻變革。“明鏡是以照形,古事是以知今”。強化新時代青年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識,引育當代青年弘揚并踐行建黨精神,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莊嚴宣告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實作的偉大時刻,黨帶領人民又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長征之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要續寫人民滿意的答卷,面臨着很多新的風險挑戰,是對黨和人民的重大考驗,是對時代青年的囑托召喚,必須進行新的偉大鬥争,需要一代代的青年化建黨精神為力量,為民族複興之大任接續奮鬥。為此,我們要從生成邏輯、内涵意蘊、價值赓續三個次元去思考,在思政課教學中講清楚、回答好建黨精神為什麼能形成、建黨精神的内涵意蘊是什麼、如何發揮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三大問題,進而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樹立正确的黨史觀,系統總結百年建黨經驗、深刻把握百年治黨規律、踐行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成長中汲取曆史的營養、積蓄奮進的力量。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演進中孕育形成,展現了曆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有機統一[2]。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形成于國家一盤散沙、民族艱難危亡時期,成長并成熟于黨上司人民進行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曆程之中。建黨精神一經形成便展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在百年歲月洗禮中曆久彌新,具有強勁的韌性與曆史穿透力。那麼,在那個國難深重的曆史時期,為什麼會催生出偉大的建黨精神,這是在思政課教學中要講清楚的首要問題也是重點問題。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堅持大曆史觀、正确的黨史觀,引導學生運用曆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視野來了解建黨精神的形成,從曆史、理論、實踐三個方面探尋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回答好偉大建黨精神何以生成的問題。

首先,偉大建黨精神源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召喚。鴉片戰争失敗後,中國國門被帝國主義列強撬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國運由盛漸衰,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帝國主義入侵與封建帝制衰朽的内憂外患之下,人民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劫難,中華民族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曆史召喚民族覺醒,曆史賦予人民救亡圖存的使命。也是以,探求政治獨立、民族複興之路成為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的共同夙願。農民階級揭竿而起、地主階級自救求生、資産階級改良維新,但接連而起的救亡圖存運動失敗,昭示着企圖通過舊式革命實作民族複興的夢想破滅。孫中山上司的資産階級革命,把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新的政權作為民族複興的新使命,為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打開了新的閘門,為民族民主革命探索了道路。但是資産階級革命同樣失敗,這意味着民族複興大任需要新的階級接替上司,曆史召喚無産階級登場。而在當時一盤散沙的中國進行無産階級上司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自然需要無産階級的政黨來組織上司,來凝聚革命力量,建黨精神應曆史的需要開始孕育。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精神的文脈根基,是建黨精神的源頭活水。在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從來就不缺少以民為本、明理崇德、勤勞勇敢、天下為公的精髓基因,這與建黨精神高度契合、一脈相承,為建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與源源不斷的滋養。

其次,偉大建黨精神源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與指引。中華民族要實作偉大複興,不能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引。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3]。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被無産階級掌握運用,為中國共産黨的建立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指南,為建黨精神的生成提供了理論遵循,尤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建黨精神的發揚光大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理論滋養。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為建黨實踐及無産階級上司的革命活動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後,以李大钊、陳獨秀、李達、李漢俊、瞿秋白等為代表的共産主義者扛起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旗幟,在中國譯介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組建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共産主義研究小組等。參與建立中國共産黨的先驅們都是早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者、踐行者,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無産階級所掌握,為建黨精神的形成積蓄了階級基礎。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對建黨精神生成的貢獻并不在于将其理論生搬硬套,而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運用中激活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實作了馬克思理論與中國社會文化、革命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體系,在建黨精神的生成發育、弘揚踐行中起着“燈塔”引航作用。

最後,偉大建黨精神源于無産階級革命先驅的革命實踐。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精神之源。繼洋務運動、辛亥革命失敗後,中國先進分子與救亡圖存者們陷入了迷茫之中。從1915年開始,一群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思想革命,即新文化運動,一批具有初步共産主義思想的先驅者在革命實際中顯現,為五四運動做了很好的思想群組織鋪陳。五四運動作為一場群衆性的革命實踐,一方面有力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勞工運動相結合,壯大了無産階級政黨的思想理論和革命實踐隊伍。中國共産黨的先驅們堅決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進行論戰鬥争,冒着生命危險發起勞工運動、建立共産主義青年團,積極開展革命實踐活動。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李達等在上海建立成中國共産黨的發起組織,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和廣州等地也相繼成立了共産黨早期組織。在大量革命實踐的基礎之上,“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一群銳意革新、敢于鬥争的革命青年于1921年7月建立了偉大的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從萌芽、孕育到逐漸形成。誠然,這個革命實踐既包括特定曆史時期的具體實踐,也展現中國共産黨貫穿全部曆史的整體實踐[4]。由上可見,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是曆史與時代的呼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指引與革命運動與建黨實踐三重邏輯的交彙融合。正因為擁有了曆史、理論與實踐三大堅實基礎,偉大建黨精神才應運而生,建黨精神在指引黨的事業發展中也才會顯示出如此勃勃生機與磅礴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将偉大建黨精神概括為32個字,賦予了建黨精神豐富而科學的内涵,展現了中國共産黨自建立以來,一直堅持以科學真理為指引、以初心使命為擔當、以革命鬥争為路徑、以人民群衆為根基的建黨治黨原則與規律,展現了共産黨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黨精神作為共産黨人精神的真實寫照與高度濃縮凝練。隻有從科學性、實踐性、鬥争性與人民性四個層面進行解析,才能幫助學生準确把握偉大建黨精神的内涵意蘊,解答好建黨精神是什麼樣的學說。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首先,科學性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顯著特征。馬克思主義理論是科學的理論,中國共産黨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建立、成長起來的當今世界第一大政黨。其科學性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表現為中國共産黨在建立前後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指導,在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确立科學的目标,始終把共産主義遠大理想作為奮鬥目标,始終心懷國之大者。比如在建黨之初,中國共産黨就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采取了走群衆路線、發動工農群衆開展革命鬥争的科學方法。更難能可貴的是,中國共産黨對真理的認識、把握與運用并不是停留在建黨之初,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個開放的理論體處在不斷豐富完善和發展的曆程之中。在為遠大理想不懈奮鬥的曆程中,共産黨人堅持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在科學真理的指引下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前行,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不斷增強建黨精神的科學性。

其次,實踐性是偉大建黨精神活的靈魂。革命理想高于天,投身實踐是關鍵。建黨精神從革命實踐中來,并在革命實踐中發揚光大。其實踐性就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表現為中國共産黨自成立就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革命和執政的初心,将為中華民族謀複興作為使命。建黨之前,中國先進分子集合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積極投身群衆鬥争實踐,到勞工中調查生活、宣傳革命、辦學校、辦工會[5],為黨的建立和建黨精神孕育打下實踐之基。中共二大即提出了黨的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将黨的綱領與民族國家事業統一起來,用建黨精神激勵指引偉大事業,從上海石庫門興業路、嘉興南湖紅船啟程,從井岡山到延安、西柏坡,再到天安門複興路,在筚路藍縷中矢志不渝踐行初心使命。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奮鬥中,中國共産黨把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作為一切行動的主題主線,把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标準,作為檢驗黨員幹部的标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建黨精神的意蘊内涵。

再次,鬥争性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政治品格。鬥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鮮明品格,是取得勝利不斷前進的必要手段。中國共産黨作為勞工階級的先鋒隊,是革命的上司組織力量,其首要任務就是動員率領各革命階級進行偉大的革命鬥争。正如《共産黨宣言》所宣示的,共産黨人和其他一切無産階級政黨的最終目的就是“使無産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産階級的統治,由無産階級奪取政權”[6]。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中國共産黨不僅要與封建主義鬥争,還要與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進行殊死搏鬥。這就鑄就了中國共産黨人不怕犧牲、英勇鬥争的精神,一大批早期共産黨員在革命事業中身先士卒、英勇獻身,置個人乃至家人生命于度外。如一門三傑的陳獨秀父子、視死如歸的鄧中夏、寫下悲壯《就義詩》的夏明翰、滿門英烈的戴克敏,等等,都是不怕犧牲、英勇鬥争的典範。在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中,面對新的社會沖突與挑戰,共産黨人始終做到不懈怠,時刻準備着進行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保持鬥争精神,敢于鬥争、善于鬥争,敢于勝利,在英勇鬥争中推進偉大事業、建設偉大工程、成就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産黨戰勝一切風險挑戰的強大精神力量。

最後,人民性是偉大建黨精神的根本立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7]。從成立時的50多名黨員,到今天成為9500多萬名黨員、上司14億人民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中國共産黨成功的重要秘訣就是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産黨的建黨之基、治黨之要、執政之本、力量之源。具體表現在堅持以人民為根本、以人民為中心,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特權階層的利益。入黨誓詞明确要求“對黨忠誠”,《黨章》明确指出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與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所指出的“共産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産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6]是高度一緻的。在堅守人民性弘揚建黨精神的百年曆程中,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總體觀之,偉大建黨精神展現了其科學性、實踐性、鬥争性、人民性等豐富的意蘊内涵,是一個邏輯嚴密、多元統一的理論有機體。在了解和認識建黨精神時,不能将上述四個部分割裂甚至對立起來,必須堅持整體性思維,融“四大特性”為一體。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8]中華民族如此、國家如此、政黨如此、青年更是如此。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的長征路上,共産黨人要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就必須赓續紅色革命血脈,推動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轉化。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樹立正确的黨史觀、運用科學方法,講好黨史故事,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以建黨精神激勵自己、鞭策自己,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學業、事業奮鬥目标,自覺将建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為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貢獻力量。唯有如此,才能解決好新時代如何弘揚踐行偉大建黨精神、化精神為動力的問題。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一是要樹立正确的黨史觀,用科學的方法解析偉大建黨精神。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要講好講透建黨精神,首先,必須樹立正确的黨史觀,旗幟鮮明反對曆史虛無主義。要善于運用大曆史的視野和方法來解析闡釋建黨精神,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來把握講解建黨精神。要将中國共産黨曆史與社會主義發展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統一融合起來。其次,厘清主流抓住重點主線。建黨精神支撐着百年來黨的實踐創造,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人民進行民族複興、創造“四個偉大成就”的精神基因密碼。要防止用片面性、碎片化和斷章取義的方式來講授建黨精神,不能因黨在曆史上出現過錯誤就否定黨的百年光輝曆程、豐功偉績,更不能用個别反面人物來抹黑黨的曆史、否定建黨精神。最後,厘清建黨精神與中國精神、民族精神、紅色革命精神之間的關系。要善于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和方法來研究和講解建黨精神,既要從科學性、實踐性、鬥争性、人民性來考察建黨精神的内涵,也要從整體上把握建黨精神的意蘊。既要讓當代大學生了解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是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要鼓勵他們去探究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在建黨精神中探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精神的基因。要理清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的邏輯關系,把握建黨精神的時代産物與實踐樣态。

二是要挖掘整理好黨史資源,用生動的故事闡釋偉大建黨精神。建黨精神的提出是黨的理論話語的重大創新,要将建黨精神蘊含的科學内涵和價值指向回到特定曆史中去。建黨精神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更不是硬生生的32個字,而是一部生動具體的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史、民族苦難輝煌史的鏡像寫照。曆史是具體的,也是最生動的教科書、營養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将建黨精神研究、宣講、傳播結合起來,要在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的弘揚傳承中突出偉大建黨精神,總結黨上司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與改革中的經驗,用精彩的中國故事生動闡釋共産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等重大命題。新時代大學生即将擔負起民族複興大任,是黨和國家事業興旺發達、永葆生機的接續力量,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的未來和希望。是以,要将建黨精神的傳遞與價值赓續寄托于時代青年,這就必須将建黨精神有機融入《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深入挖掘整理黨史資源,将具有地域特色、典型特征、真實鮮活的地方黨史、革命史融入高校思政課堂,重視校史的育人功能,以黨史和建黨精神為主線,将多元化的思政課教學素材串聯為一體。比如在湖北省的高校,可将李漢俊、董必武、恽代英、胡鄂公等與湖北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緊密相關的黨史人物事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開發好特色鮮明的地方黨史育人資源。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将百年來偉大建黨精神的傳承發展、将建黨精神的熠熠光輝還原為感天動地的共産黨人故事,組織師生共同參與黨史宣傳宣講,通過講好黨史故事來傳遞偉大建黨精神,感召新時代的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對中國共産黨的認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從百年黨史資源中汲取建黨精神精華。

三是提升以史化人效能,在新的長征路上赓續偉大建黨精神。共産黨人是建黨精神的創造者、傳承者、發揚者、踐行者,新時代建黨精神要發揚光大,需要充分發揮建黨精神的時代價值,提升以史化人的效能,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築牢理想信念根基,在黨史資源、建黨精神的滋養下實作人格潤化,用行動來赓續紅色血脈。首先,要用建黨精神滋養大學生成長。通過系統的黨史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立大志,做共産主義事業、中華民族複興大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做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用21世紀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在建黨精神的滋養中茁壯成長。其次,要用建黨精神勉勵時代青年勇于實踐和鬥争。在和平與盛世中,青年一代很容易安于現狀沉湎享樂,要通過黨史學習和建黨精神的弘揚來增強他們的憂患意識,讓青年大學生認識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黨仍然面臨着很多風險挑戰,要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勝利,必須敢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争。再次,要用建黨精神啟迪青年大學生心懷國之大者,時刻保持與人民群衆的血肉聯系。要把黨和國家的事業與目前的學業、未來的事業統一起來,要始終把人民置于心中、把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最後,要用建黨精神激勵新時代青年,凝聚改革發展共識,廣泛吸納新鮮血液和新生力量。

總之,隻有從生成邏輯、内涵意蘊、價值赓續三個次元對偉大建黨精神進行全面系統解析,回答好偉大建黨精神為什麼能生成、偉大建黨精神的内涵意蘊是什麼、如何實作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轉化這三個核心問題,才能将建黨精神、黨史資源有機融合到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才能在思政課教學中為學生答疑解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長征路上,思政課教師要用偉大建黨精神教育引導新時代青年,激勵他們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清醒的頭腦,立志為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偉大事業的新勝利而接續奮鬥,在新的長征路上續寫人民滿意的新華章。

[參考文獻] [1] 劉建軍.偉大建黨精神的理論解讀[J].思想理論教育,2021,(8). [2] 田凱華,齊衛平.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生成的三重邏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20,(4). [3]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4] 齊衛平.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研究的若幹問題思考[J].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學報,2020,(6). [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産黨的精神之源[J].求是,2021,(14). [6]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馬克思恩格斯列甯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8] 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0,(20). [9] 田子渝.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中湖北籍革命知識分子的傑出貢獻(1920—1927)[J].決策與資訊,2021,(8).

原文引用:唐興軍.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2021,(11):5-11

中國共産黨建黨精神的生成邏輯、内涵意蘊與價值赓續

來源:《決策與資訊》2021年第11期

作者:唐興軍(1984-),男,土家族,湖北鶴峰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湖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校聘教授,湖北省政協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法學博士,主要從事黨的建設及基層社會治理研究。

責編:李利林、編輯:鄧汝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