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簡史-唐朝下

作者:囚徒困境yh

書接上回

武周代唐

武曌(624年2月17日-705年12月16日),唐代稱則天順聖皇後,或武後(遺诏退稱皇後),後代通稱武則天,中國曆史上唯一因執掌君權因而得到正史追認的女皇帝。

十四歲入宮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時複為昭儀,後得立為皇後(655年-683年)。一時尊号為天後,與唐高宗天皇李治并稱“二聖”。由于唐高宗患風眩病,660年11月開始臨朝,史載“自此内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1日在位),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位太上女皇。

唐高宗中期後,朝廷實權逐漸由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的才人,太宗死後被高宗召入宮中,在權力鬥争中獲勝,被立為皇後,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

顯慶五年(公元660年),李治因身體原因讓她處理朝政,是以與唐高宗并稱為“二聖”。 683年唐高宗駕崩于紫微宮貞觀殿,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

公元684年,武則天因李顯與之不合,将他廢為廬陵王,另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同時改元光宅,并将東都洛陽(唐太宗時營建洛陽宮,高宗改之為東都)更名為神都。

公元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禦則天門(紫微城正南門)即皇帝位,改國号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降李旦為皇嗣,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692年增設北都太原為陪都。

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她開創殿試和武舉,打擊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等地的士人得到提拔,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該時期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龍門石窟為其代表。史稱“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或“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中華簡史-唐朝下

神龍革命

神龍革命,又稱神龍政變、五王政變,是神龍元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逼迫女帝武則天退位,使唐朝中宗複辟的事件。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等人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台監張易之、司仆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随即包圍集仙殿,逼迫武則天退位。次日,武則天命太子李顯為監國。第三天,進行禅讓儀式。第四天,李顯正式複位。二月初四(3月3日),複國号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因為有改朝換代的因素,是以稱之為革命。

中華簡史-唐朝下

韋後之亂

韋後之亂,是唐朝曆史上的一段時期,指唐中宗李顯皇後韋氏的專權亂政。

中宗複位後,韋氏勾結武三思等專擅朝政,以其兄韋溫掌握實權,形成一個以韋氏為首的武韋專政集團。唐中宗死後,立李重茂為帝 ,史稱唐少帝。韋後又任用韋氏子弟統領南北衙軍隊,并欲效法武則天,自居帝位。縱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奢侈無度。而後,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發動政變,韋後等人被殺,逼迫少帝讓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為帝,是為唐睿宗。韋後之亂,終告結束。

中華簡史-唐朝下

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又稱“開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現的盛世。據傳開元年間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因當時年号為“開元”,史稱“開元盛世”。

唐玄宗登基以後提倡文教,任用賢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職,整頓吏治,勵精圖治。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機構對吏治進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機構的辦事效率,重用賢臣,修訂律法。經濟上,唐玄宗制定經濟改革措施:打擊豪門士族,解放勞動力;改革實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減輕人民負擔;打擊佛教勢力,大力發展農業。軍事上唐玄宗對兵制進行改革,在邊境地區大力發展屯田,擴張疆域,唐朝在東北設定了靺鞨都督府、室韋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中國曆史上首次将東北三省全境納入中國版圖。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輩出。唐玄宗還改善民族關系,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朝國力達到鼎盛,形成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盛世局面。唐玄宗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加上廣大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天下大治。“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此間,唐朝在各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水準,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人口大幅度增長,天寶年間唐朝人口達到8000萬人。商業十分發達,國内交通四通八達,城市繁華,對外貿易十分活躍,波斯、大食商人紛至沓來,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商賈雲集。

中華簡史-唐朝下

募兵制

募兵制是唐朝建立的一種募兵制度,募兵制起源于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破壞,是一種職業兵制度,同時也是導緻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和安史之亂的原因。

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自唐五代以後,募兵制取代征兵制,為封建時代兵制的一大變革。宋朝不論禁兵、廂兵,還是南宋的屯駐大軍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辦法。災年招募流民和饑民當兵,是宋朝一項傳統國策。

統治者認為,将健壯者招募當兵後,老弱者就不可能揭竿反抗,這是防止災年爆發農民起義的對策。招募軍伍子弟,也成為宋朝重要兵源。此外,健壯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别是充當廂兵。在兵源枯竭的情況下,統治者也往往強行抓夫,給民間造成很大的騷擾和痛苦。

中華簡史-唐朝下

三征南诏;怛羅斯之戰

唐朝與南诏的戰争,是8世紀、9世紀間唐朝和南诏進行的三次戰争。第一次戰争使南诏脫離唐朝,倒向吐蕃;數十年後南诏吐蕃聯軍被唐軍打敗,南诏再次歸附于唐朝;第三次戰争互有勝負,南诏國力損失巨大。

怛羅斯之戰(怛,音dá),是天寶十年(751年7月-8月),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與阿拉伯帝國的呼羅珊軍團、昭武九姓(粟特)聯軍在怛羅斯進行的交戰。怛羅斯所在地還未完全确定,但應在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以西,吉爾吉斯斯坦與哈薩克斯坦邊境上的塔拉茲地區。這場戰争以唐朝的失敗而告終,但這場戰争僅是兩個帝國邊疆上的一次小沖突,對雙方疆域和外交關系沒有産生重大影響。

中華簡史-唐朝下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邊境大将安祿山與史思明,在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為了奪取皇位,而發動的内戰,直到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才被平定。開啟了唐代藩鎮割據的局面,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由于反唐戰争的發起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由于内戰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又稱天寶之亂。

中華簡史-唐朝下

馬嵬驿之變

嵬驿之變(“嵬”,拼音:wéi,注音:ㄨ,ㄟˊ),又稱馬嵬坡之變、馬嵬驿兵變。

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借口讨伐楊國忠發動叛亂,是為安史之亂。叛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京師長安,天寶十五年(756年),叛軍攻破長安門戶潼關,長安無險可守,唐王朝統治集團驚慌失措,決定乘亂出逃。

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馬嵬驿,随從的将士因為饑餓疲勞,心中怨恨憤怒。唐代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7月15日)禁軍在馬嵬驿(陝西省興平市以西)發起了兵變。楊國忠與其從妹楊貴妃即楊玉環被殺。

馬嵬驿兵變,太子李亨被認為是主謀,使玄宗大受打擊。玄宗與李亨于馬嵬驿分道,玄宗向南赴四川,李亨向北收拾殘兵敗将。此後不久,李亨就在靈武自行宣布即帝位,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中華簡史-唐朝下

唐朝與吐蕃的戰争

唐與吐蕃的戰争,又稱唐蕃戰争,是公元7世紀至9世紀發生在唐朝和吐蕃之間的戰争。原因是吐蕃與唐朝争奪西域和青海地區。唐太宗貞觀十二年(638年),唐蕃發生松州之戰,唐軍擊退了吐蕃軍;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吐蕃互有勝負,安西四鎮三失三複;唐玄宗時期,吐蕃處于劣勢,其間多次通過會盟劃分唐蕃邊界。安史之亂期間和之後,吐蕃借機控制了隴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鎮,一度攻陷唐朝都城長安。唐朝聯合回鹘、南诏、大食,合圍吐蕃,唐将李晟、韋臯皆重創吐蕃,國勢大衰,最終在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殺後,吐蕃于877年分裂崩潰。唐朝和吐蕃前後共有八次會盟,由于唐朝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嫁給吐蕃贊普,是以唐蕃關系又稱舅甥之盟。

中華簡史-唐朝下

第二次宦官時代

第二次宦官時代,指從唐朝天寶十四年(755年)發生安史之亂,太子李亨在馬嵬驿(今陝西興平西)奪權開始,到天複三年(903年)朱全忠發動宮廷政變結束的一段時間。第二次宦官時代結束共曆時149年。

曆史學家汪箋指出,唐朝的宦官對于全國的一般具體行政事物,對于财政事物,很少有幹預。唐代宦官的專權,對于全國的影響,不像東漢和明代那樣嚴重。

到了唐朝末期最後的兩位皇帝唐僖宗、唐昭宗時,宦官田令孜、楊複恭終于真正做到專權了,但是這時唐朝的藩鎮徹底鬧大了,唐朝朝廷的權力已經被唐朝藩鎮分的沒剩多少了,唐朝宦官對全國的作用與影響,遠遠不如明朝那些幹政的宦官。

唐僖宗喜歡玩樂,田令孜就把唐僖宗伺候得舒服,可惜黃巢之亂打破了美夢。過了幾年苦日子的唐僖宗終于成長了一些,加上田令孜誘發藩鎮大戰,他就徹底抛棄了田令孜,田令孜逃跑被節度使王建所殺。之後是楊複恭,這個人沒田令孜那麼張揚,但畢竟是個宦官頭子,新即位的唐昭宗隻要是見了宦官就痛惡不已,正應了仇士良的話,讀書多了就不妙。唐昭宗弄死了楊複恭。至于劉季述,唐昭宗的時候,唐朝已經陷入名存實亡的境地,各地藩鎮真正崛起,劉季述也無權可專了。

中華簡史-唐朝下

牛李黨争

牛李黨争(808年 - 846年) ,是唐末時,兩派士大夫結黨互相争鬥排擠的事件。

唐朝末年宦官争權,朝廷的士大夫中反對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擠打擊。依附宦官的又分為兩派——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這兩派官員互相傾軋,争吵不休,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将近四十年,曆史上把這次的黨争命名為“牛李黨争”。

牛李黨争是唐朝末年士大夫争權的現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賊易,去朝廷朋黨難”的感慨,牛李黨争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

中華簡史-唐朝下

會昌毀佛

昌毀佛指唐武宗李炎在位期間(840年-846年),推行一系列“滅佛”政策,以會昌五年(845年)四月頒布的敕令為高峰,而會昌六年唐武宗逝世、唐宣宗即位又重新尊佛,滅佛就此結束。這一事件使佛教在中國受到嚴重打擊,史稱“唐武宗滅佛”或“武宗滅佛”。因唐武宗年号“會昌”,故佛教徒又稱之為“會昌法難”,将它與之前的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和後來的後周世宗滅佛并稱為“三武一宗”。

中華簡史-唐朝下

唐末民變;白馬之禍

唐末民變從公元859年的裘甫發動浙東叛亂開始,到公元884年黃巢之亂被平定而結束,曆時25年,農民軍席卷了現在的山東、河南、兩江、閩浙、兩廣、兩湖、陝西等十二行省,沉重地打擊了唐朝的統治,加速了唐朝的滅亡。

白馬之禍,又稱白馬驿之禍,是唐朝末期宣武節度使朱溫殺害唐朝宦官與百官的一次事件。

事件發生在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在李振的鼓動下,殺死了衆多大臣,大約三十餘人。殺死後并投屍于河,史稱“白馬驿之禍”。

事後兩年的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國号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二百九十年。

中華簡史-唐朝下

白馬驿之禍是對唐朝舊臣的一次較徹底的清除,唐朝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掃除。也是以結束了綿延多年的唐朝官僚集團的黨争。這次事件實際上掃除了他篡位過程中的一大障礙。

當朝士們的屍體在渾濁的黃河水中随波浮沉的時候,帝國的一切道德準則、禮法規範也随之而被埋葬,帝國本身便再沒有繼續存在的理由了。

輝煌的大唐王朝到此就結束了,中國大地上又一次走向了分裂的時代。接下來我們将要講述的是五代十國的故事,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