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文天祥在戰敗被俘後,曾被元朝關押三年,其實,在此之前,文天祥代表南宋政府去元軍營中和談,也曾被扣押。
這次扣押的時間不長,在押解他往北方的途中,文天祥趁機逃走,這次時間不長的扣押對于文天祥的人生意義非凡。
在這次被扣押之中,文天祥就已經下定了必死的決心,拒絕元朝的威逼利誘,甯死不屈,他為此撰寫了很多勵志詩詞,整理成書命名為《指南錄》。
在文天祥逃出元營以後,在他南歸的途中,卻聽說南宋政府内部有人構陷污蔑自己,說自己投降了元朝。
為此文天祥十分悲憤,他寫下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心迹和立場,這首詩就是《端午即事》。

“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丹心照夙昔,鬓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這首詩翻譯過來大緻意思是:五月初五端午節,你贈我一枝艾草,逝者不可見,知己卻在萬裡之外。往日能夠為國盡忠的人,現在已經白發蒼蒼。我想要從屈原那裡得到希望,但是三湘之地距離這裡卻很遠。
這首詩是借助端午節,表達了作者赤膽忠心,同時有懷戀故國的感情。
當時元朝大軍已經占領臨安,南宋恭帝投降,陸秀夫張世傑等人擁立新君,組織流亡政府,一路南逃。
文天祥之前被派往元營和談,結果被扣押,在押解往北方的途中,他趁機逃走。
文天祥一路南下,希望回轉南宋故地,繼續報效國家,抵抗元兵。
然而,他面對蒼茫江河,聽聞朝中有人污蔑構陷自己,不禁悲憤莫名。
他既心如鐵石,一心指南,他曾寫《揚子江》,說自己“心如“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如今他寫《端午即事》說“故人不可見,新知萬裡外。”心緒一脈相承,前後呼應。
文天祥對于故國無比牽挂,三湘之地正是屈原投河的地方,他既然追慕屈原,更平添了對于故國的懷戀,所謂“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正是此意。
文天祥不僅要相仿屈原,後來他組織義軍抗元,兵敗被俘在押解途中,經過他的家鄉江西,他更是寫下《南安軍》,說自己“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他這是要學伯夷叔齊餓死首陽山,以此明志。
《端午即事》其實與文天祥的經典作品《過零丁洋》《正氣歌》一樣,都是作者在國家淪喪,身遭不幸之時的激憤之作,他既對社稷傾覆感到痛心,又堅定的表達了自己誓死抗敵,決不投降的信念。
文天祥的精神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的寶貴财富,今天我們讀文丞相的詩似乎還能感受到那股凜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