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作者:那些年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文丨《那些年》悅悅

當危機來臨,是什麼決定你的選擇?責任感?勇氣?眼界?對于個人而言,退一步有時似乎也未為不可。然而,當面對的是集體危機的時候,決策者的選擇影響的可能是集體的存亡、國家的命運、曆史的走向。這個時候,到底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呢?

淳熙十六年(1189),南宋的皇位傳到宋光宗手中時,已經經曆了兩次内禅。

然而,光宗的皇帝當得并不安穩,他和孝宗父子之間的裂痕越來越深。

繼位後的四五年裡,前兩年光宗還偶爾探望一下太上皇,之後便連樣子都懶得做了,甚至太上皇生日,光宗都拒絕到重華宮上壽,過路都要繞行。偶爾禁不住大臣們上奏的壓力,勉強答應過宮,等到侍衛儀仗全體出動,全城百姓翹首以待,光宗卻能厚着臉皮又一次出爾反爾。到了紹熙五年(1194年),太上皇病重數月,光宗因疑心有變,一次都不曾前去探望。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若隻是尋常人家的父子戰争,倒也不是大事,然而宋光宗與太上皇之間的關系,事關君德與孝道,朝野之中早已流言四起。大臣們苦口婆心的勸谏也都被光宗當成了耳旁風。

謠言徹底傳開後,朝廷内外亂成一團:太學生一馬當先,集結上書,辛辣諷刺皇帝無德不孝;朝中大臣見勢頭不對,紛紛準備逃遁;後宮妃嫔打點細軟送回娘家;都城人心浮動,富人藏匿财寶,窮人遷徙大半……時人評曰:“此皆亂世亡國氣象!”

六月九日淩晨,太上皇薨逝的消息傳出。朝臣力請皇帝過宮治喪,但光宗依舊閉宮不出。大喪無主之際,年已80歲的太皇太後吳氏(宋高宗皇後)處變不驚,命宰執率百官赴重華宮發喪。為保全皇家體面,平息早已風起雲湧的義憤,對外宣布光宗生病。事實上,光宗并沒有服喪,他不僅“起居服禦,并如常時,視父之喪,如他人事”,而且“宴飲如故”。

然而,朝廷的危機公關并沒有平定朝野内外的人心惶惶,最嚴重的是軍隊中開始出現軍士陰謀組織叛亂的情況,一場大規模的動亂就在眼前。這段曆史也被史家稱之為“過宮風波”。

南宋王朝的統治危在旦夕,還有解救之道嗎?其實一直有大臣在努力調和孝宗、光宗的父子關系,并且為光宗收拾爛攤子,為首的是朝中兩大要臣:擔任丞相的三朝元老留正與知樞密院事的宗室大臣趙汝愚。

留正,是南宋曆史上有名的賢相,仕曆孝宗、光宗、甯宗三朝。孝宗評價其“純誠可托”“真宰相也”。在光宗朝後期,留正一直在努力維護君臣關系。宋光宗稱病,朝廷上下謠言紛紛,有賴留正處理朝政大事,人心得以稍稍安定。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留正

留正一邊努力平息“過宮風波”,一邊率領大臣多次上奏,請求冊立太子:“皇子嘉王應早正儲位,安定人心。”光宗看到上書,斥罵道:“儲位不能預建,一建就會取代我。”過了幾天,留正再請建儲,光宗卻批道:“甚好。”次日,宰執拟就立太子的劄子,光宗親自批示,交給學士院降诏。不料當晚他卻另封禦劄給留正,上書八字:“曆事歲久,念欲退閑。”白天還同意立皇太子,晚上卻說執政久了,想退下來清閑一下。皇帝到底是要立儲還是禅讓,留正有些摸不到頭腦。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留正雖然一直主張早立太子,但認為是否要内禅還分兩說。若喪事結束之後光宗不覺得疲倦,就應該仍由皇帝處理政務。如果皇帝有内禅之意,太子便可以即位。但看到皇帝禦批,留正害怕了,擔心自己請立太子有“逼宮”之嫌。而此時,趙汝愚向太皇太後請示當務之急必須内禅,留正表示反對,認為冊立皇太子的诏書還沒有頒布,便直接做到了這一步,日後的局面将難以收拾。

一邊是摸不透的光宗,一邊是要決心内禅的同僚,這讓留正處在巨大的沖突當中。思前想後,他做出了一個日後被朝臣诟病的決定:跑!随後留正在上朝之時假裝跌倒,五更十分,就急急上表以患病為由請求告老還鄉,并且不等光宗批複便連夜出京。

宰相留正跑啦!南宋的中樞權力立刻陷入了停滞,人心更加搖擺不定。此時的光宗,早就失去了百姓擁護,如今又失去了股肱之臣的擁護,面對大廈将傾,他仍無所作為。此時朝堂的決策權都轉到了和留正共同輔政的知樞密院事趙汝愚手中。

趙汝愚,是南宋宗室名臣,宋太宗趙光義八世孫。之前一直和留正并肩作戰。危局就在眼前,老上司的不辭而别卻絲毫沒有動搖他的決心。

為了保證禅讓的順利進行,趙汝愚首先取得禦林軍主帥的支援,下令讓士兵被甲不卧,坐以待敵,以備不測。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趙汝愚

随後他又通過外戚韓侂胄和太皇太後吳氏得以及時交流。經過艱難的再三勸說,吳氏最終同意支援内禅。其實,太後一開始并不同意,前去勸說的官員故意提及“所賴者趙知院,旦夕亦去矣。”太後聽聞趙汝愚作為宗室之子竟然也要辭職離去,擔心政局危及王權根本,于是下定決心同意内禅。

到這時,在趙汝愚的主持和精密安排下,外廷與内廷在迫使光宗内禅上達成了一緻,光宗退位已經是大勢所趨。

這場精心策劃的内禅頗具戲劇性。七月五日是禫祭(除喪服之祭)的日子,趙汝愚率領百官祭悼孝宗并向太皇太後上奏:“皇帝疾,未能執喪,臣等乞立皇子嘉王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繼有‘念欲退閑’之語,取太皇太後處分。” 太皇太後吳氏答複:“既有禦筆,相公當奉行”。

之後,當場命嘉王趙擴立刻即位。趙擴深恐擔上不孝之名,各種退避。趙汝愚說:“天子當以安社稷、定國家為孝,如今中外憂亂,萬一生變,将置太上皇于何地?”最後在大臣的攙扶下,嘉王戰戰兢兢披上黃袍,登上皇位。嘴裡還嘟囔着:“做不得,做不得!”尚未坐定,趙汝愚便已率領朝中大臣跪拜新君。直至此時,光宗對這一切仍然毫無察覺。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宋甯宗

内禅順利進行,局勢迅速穩定了下來,一場皇位交替的政治危機得以避免。

當危機來臨的時候,留正、趙汝愚都曾經力挽狂瀾。但是千鈞一發之際,兩人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留正放棄相位宵遁,趙汝愚不避身死滅族之禍,向前一步,避免了一場政治災難。

同樣的抉擇在曆史上不斷上演。1940年5月,丘吉爾在内外交困中成為英國首相,他面臨的也是對一個國家的命運進行選擇,是進,還是退?最終,内心從不消逝的勇氣讓他做出了至關重要的選擇:決不氣餒,決不妥協,堅持到底!

危機關頭:孝宗駕崩,光宗不孝,宰相留正心慌跑路,宗室狀元趙汝愚該如何抉擇?危機:孝宗駕崩發酵:留正宵遁轉機:汝愚留下結局:甯宗登基

當面臨集體命運選擇的時候,是進還是退?1984年,在别人都忙着下海經商時,35歲的張瑞敏選擇在青島電冰箱總廠裡舉起了錘子,錘爛了76台質檢不合格的電冰箱,也把一個瀕臨破産的工廠給錘上了正軌。

面對危機,是進是退?是迎是拒?大到影響國家或者曆史程序的選擇、影響團隊和企業前途的選擇,小到影響個體的選擇,隻有明白身上的責任,才能做出偉大、正确的決定。

那麼在你的曆史中,面對危機關頭、至暗時刻,你會作出怎樣的選擇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