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軍事史學家認為,二戰不僅是人類曆史上大規模應用現代化武器裝備的分水嶺(包括坦克、噴氣式戰機、航母乃至原子彈等),同樣也是戰術創新的高峰期。根據相關資料記載,二戰中被各國運用的創新戰術中,動物就是當之無愧的主角。特别是狗戰術、蝙蝠戰術、海豚戰術、鴿子戰術,被譽為二戰中的四大奇葩戰術。從偵察搜素到戰場引導,從遠端突襲到自殺式攻擊,二戰中誕生了衆多經典“動物戰術”,“動物戰士”們也同人類一樣,發揮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别誤會這個人不是元首
首先來說,二戰中的“狗戰術”被交戰各國廣泛應用,也是戰場上最常見的“動物奇兵”。一般來說,各國軍隊都會利用軍犬的靈敏嗅覺,進行戰場搜尋,堪稱動物版雷達定位系統。不過,戰鬥民族還把軍犬的高速機動性與勇猛無畏的特性用到了戰場上。
根據資料記載,在蘇德戰争的初期,由于蘇軍準備不足,面對德軍的“閃電戰”節節敗退、潰不成軍。為了遲滞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為後方組織防線争取時間,蘇軍專門訓練出了一批“反坦克犬”,專門用于炸毀德軍坦克。由于坦克正面裝甲很厚,訓練有素的蘇軍“反坦克犬”專門針對德軍坦克的底盤進行攻擊(在訓練中,蘇軍訓導員專門将食物放在坦克底部,引導軍犬模拟攻擊)。
其實狗狗也不知道自己背的是炸彈
由于在戰前,這些軍犬都會被刻意餓上幾天,是以發現德軍坦克後會瘋狂撲向目标,在接觸坦克後遙控引爆自身攜帶的炸藥。盡管這種自殺式攻擊顯得并不人道,但軍犬們為蘇軍取得衛國戰争的最終勝利,還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根據蘇軍的資料記載,蘇軍“反坦克犬”在蘇德戰争中共摧毀德軍坦克300輛。直到1942年之後,在輿論壓力下,蘇聯軍犬學校徹底抛棄了“反坦克犬”訓練項目,轉而重點訓練探雷犬和通信犬等輔助性軍犬。
向這群小可愛緻敬
同“狗戰術”的慘烈狀況相比,二戰中美軍使用的“蝙蝠戰術”同樣戰果驚人。二戰後期,美國的一名牙醫腦洞大開,提出了用蝙蝠攜帶燃燒彈對敵方城市實施“縱火”攻擊的戰術。這一理念得到了認可,軍工科研人員專門研究出一款小型凝固汽油彈,并在1943年完成了相關試驗。按照美軍的計劃,裝有定時器的“蝙蝠炸彈”内部填充了煤油,引爆後燃燒時間長達4分鐘以上,并且會蹿起幾十厘米的火焰。
這種“蝙蝠炸彈”計劃由當時最先進的B-29戰略轟炸機搭載,一架B-29就能搭載20萬隻蝙蝠,足以讓一座城市成為一片火海。衆所周知,當時的日本國内的城市建築基本都是木質,遇到火災将損失慘重。盡管美軍的這一構想十分具有針對性,但随着後續原子彈的成功問世,“蝙蝠炸彈”并沒有最終用于實戰。
二戰中另一類非常普遍的“動物奇兵”,要數軍鴿無疑了。直到當下,很多國家的軍隊依然十分注重鴿子在通信方面的天賦與優勢。而在二戰中,除了在傳統的通信領域擔當重任之外,美軍還開發出軍鴿的又一用途——制導功能。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斯金納。
鴿子制導裝置外觀
實驗表明,鴿子有一種本能,一旦在海上發現艦船輪廓就會始終保持鎖定跟蹤。一旦這一目标的位置出現偏移,鴿子就會産生劇烈反應,修正飛行軌迹。實驗中,美軍科研人員以獎勵食物的方式進一步培養軍鴿的這一應激反應。
制導原理圖
在此基礎上,美軍将訓練有素的軍鴿放置在彈頭的特制裝置中,當飛彈發射出去後,軍鴿會根據彈頭部位的螢幕觀察跟蹤敵艦目标,并及時做出修正指令,相比無線被動電制導,鴿子實作了主動制導。确切來說,這種“鴿子戰術”也是現代“主動制導”技術的雛形,現代化的飛彈用計算機取代了鴿子。
事實上,除了上述“動物奇兵”之外,二戰時各國軍隊紛紛腦洞大開,培養訓練出可以執行各種任務的動物士兵。比如,用于攻擊蛙人的“海豚特種兵”,擔任後勤運輸兵種的“大象運輸兵”與“狗熊運輸兵”,超級靈敏的“老鼠掃雷兵”……。直到今天,盡管出于人道考慮,用于正面戰場的動物士兵越來越少,但在軍事科研、後勤輔助等衆多領域,動物士兵們依然在發光發熱,繼續書寫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