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作者:青史觀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抗戰時期的幹部職級問題。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亮劍》中的趙剛是燕京大學學生,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後來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受訓,随後在1938年擔任了李雲龍所在的主力團的政委。趙剛是在大學期間就入黨的革命幹部,又經過了抗大的軍事和政治學習,素質過硬,一出手就是主力團的正團職幹部。

那麼,這樣的人物在現實中存在嗎?我們不妨以幾個河北籍将領的例子做一下分析。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有資料認為,趙剛的人物原型是河北藁城籍開國少将李震。關于李震在戰争年代的資料不算多,他在抗戰之前是清華大學肄業,1936年年底進入了閻錫山在山西犧盟會的太原民訓團學習,1937年時,李震已經是平定教導五團的指導員。據此有不少網友認為此時的他已經是正團職幹部。

但是李震的履曆沒有趙剛那麼“傳奇”,他在從太原民訓團出來後擔任過平定教導五團的指導員,但這樣的團應該是以輪訓軍官為主,不是一個正規的人員齊備的作戰團的作戰機關。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李震少将

這個教導五團是1937年4月時,閻錫山在原來祁縣和太谷的國民兵軍事訓練團的基礎上成立的八個教導團之一,以訓練基層軍事幹部為主,面向山西全省招生。

這幾個團的團和營級幹部都是由閻錫山的老鄉杜春沂提名由“閻老西”最終拍闆定的,喜歡用“自己人”的閻錫山斷乎沒有理由去任用一個共産黨派來的幹部,遑論這人還是沒有軍事作戰經驗的大學生。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燕京大學舊影

而且,我們注意措辭,李震擔任的是指導員。1915年出生、在新中國建立後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的郭萬夫也曾在這個教導五團任職,老人晚年回憶文章《在母校山西國民師範的歲月》中清楚地指出,他曾任教導五團決死一縱第二總隊第十連的指導員。

由此可知,李震當時也隻是連職的幹部,并非人們所認為的正團職幹部。李震擔任主力團政委的時間要比大家想象的晚得多。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閻錫山

李震1938年7月時調往冀西山區,擔任的職務是冀西遊擊大隊二大隊的政治處主任。那麼,這個二大隊有多少人呢?

資料顯示,當時冀西一帶主要的上司人是楊秀峰,冀西遊擊大隊在1937年初組建時有9個大隊計700多人。到了1938年經過一系列戰鬥和邢台、贊皇、内丘、臨城等縣的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這個大隊發展到了2000多人,其中吸納了300多名青年學生。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楊秀峰

李震隻是其中一個大隊的政治處主任,這個大隊按照常理推斷也隻是一個準營級的武裝機關,此時的他是營級武裝的副職,并沒有《亮劍》裡趙剛那樣抗大畢業即擔任主力團正職那樣“神速”。

一直到了1940年6月時,已經從軍三年的李震才擔任了八路軍129師新編第11旅第32團的政委。曾任這個旅旅長的是後來的開國中将秦基偉。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秦基偉中将

新編第11旅,是以冀西遊擊隊、晉冀豫邊遊擊縱隊第2團等武裝改編而成的,有兩個團的建制。按照當時的武裝編制來說,三個團的旅屬于甲種旅,兩個團的則為乙種旅,但是這個旅人數隻有2600多人,按照當時部隊規制來說不是甲種旅,那李震所在的團自然也不是甲種團,此時的他也不是主力團的幹部。

一直到了1943年的1月,此時的李震調任為129師第386旅第13團的政委,此時的他才成了名副其實的主力團政委,此時距離他參加革命已經過去了五年半時間。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張乃更少将

但是解放戰争時期,李震升職速度快,他在1949年淮海戰役時已經是12軍的副政委,1954年時他已然是第三兵團的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按照其職級授予了李震少将軍銜。

比李震更典型的例子還有兩個,一個是河北張北人柴書林,一個是河北平泉人張乃更。

柴書林是北平大學肄業,他是一二九運動的組織者之一,也是抗日軍政大學四期(和趙剛同期)畢業,他畢業之初被授職20團的營政治教導員,但是柴書林長期在地方從事行政工作,一直到抗戰勝利後,他才成了軍分區的參謀長、副司令員。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柴書林少将

而張乃更是燕京大學畢業生,直到解放戰争時期才出任了晉察冀軍區教導旅的第二、第三團的政治委員,成了正團職的幹部,此時距離他參加革命已經過去了八年多時間。

像李震那樣1937年參加革命在五年多時間内擔任到主力團政委職務的人,在當時的隊伍裡不多見。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是以,綜合分析,即便是有大學教育背景的革命幹部,再經過抗日軍政大學的熏陶和教育訓練後,奔赴作戰部隊,至多也是營(副營)職幹部起步,到後期的升遷速度也不會太快,要想在1955年拿到少将軍銜的人更是鳳毛麟角。是以,趙剛那樣的人物,在現實中是很難存在的。

原因很簡單,當時的鬥争環境是異常複雜的,在山西和河北的八路軍需要處理和國民黨、地方土匪、民團和日僞軍各方面的關系,作為一個主力團的政委處理主抓政治宣傳和說服外,還得擔負起地方統戰、宣傳、指揮部隊打仗的任務,當年八路軍擴編速度快,内部成員複雜,政治委員需要做的工作多且複雜。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抗戰初期的主力團政委,必須是有革命經驗、經曆過大風浪而且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的老紅軍幹部才能擔任。此時考量一個幹部能否擔任主力團的政委職務,除了學曆、資曆外還得看他的品德和參加革命的時間早晚。

一個大學肄業生或畢業生,文化水準夠高,但是一個白面書生經過抗大教育訓練就去主力團任職恐怕還是過早了點,這在現實中也是不可能的。

辟謠!《亮劍》中趙剛的原型,不是河北籍開國少将李震

聶榮臻

對比起來,八路軍對團職甚至旅職幹部的安排卻顯得不拘一格。當時為了統戰需要,聶榮臻甚至曾經将一位原來國民黨的連長任命為了八路軍團職幹部。當時有不少團職或副團職幹部都是華北地方武裝的上司者。旅一級的幹部中更是有魏大光、高士一這樣的非紅軍出身的人。

當年采取了老紅軍當政治委員和副旅長,具體主抓軍事作戰和政治宣傳的分工形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