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音堂王博龍:音樂大資料挖掘勢在必行

文章講的是<b>數音堂王博龍:音樂大資料挖掘勢在必行</b>,本屆Oracle技術嘉年華除了在Oracle資料庫技術上更加深入之外,在演講嘉賓方面也有很大的特色,除了國際知名的Oracle技術大師不遠萬裡來北京給大家帶來分享,帶來了自己的新書簽售之外,還有一位跨界的牛人,那就是數音堂的創始人王博龍。

數音堂王博龍:音樂大資料挖掘勢在必行

▲數音堂創始人 王博龍

  玩搖滾似乎總是給人一種對世俗充滿叛逆的感覺,但是玩搖滾的人搞技術,并且獲得天使投資,讓我們有些摸不到頭腦,很難将這兩個角色聯系到一起,數音堂創始人王博龍就是這麼一位跨界的牛人。

  王博龍藝名是楚人懷玉,他也是拍拍熊樂隊主唱,國内首位獲天使投資的技術型搖滾音樂人,專注于音樂大資料基礎設施建設,帶領團隊在音樂現場資料、傳統媒體資料方面開始布局,渴求低成本高性能資料處了解決方案。計劃以軟硬結合的方式采集音樂行業四大布局,八大終端的傳播資料,并借由資料回報造就音樂産業疊代式的閉環經濟。

  在王博龍看來,音樂的本質是資料,對于音樂資料的采集自詩經以來綿延幾千年至今,逐漸形成了四大布局,八大終端的資料分發管道。對于音樂的大資料分析則是基于上述管道,對可感而不可知的音樂傳播進行監測,對音樂熱度蔓延的黑盒問題給出解答。基于多元度的熱度資料,從相關性中找因果性,從因果性中找函數表達,最終完成音樂人熱度模型,将音樂傳播行業從文科轉化為理工科,形成音樂産業夯實的閉環經濟 。

  大資料最熱的是電商和金融,資料是現成的,也很容易變現。先比之下,音樂大資料還看不到落地點,比較零散。如何在不同的終端上進行音樂大資料的梳理。音樂本質是資料,但是由于音樂的特性,不可能像礦泉水那樣在某個環節和管道一下子抓到。

  詩經是最開始對音樂資料的采集,慢慢口耳相傳,變成了文本,有了載體讓我們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音樂。到了宋朝開始有了音樂的世俗化,慢慢有了傳播的通路。1877年,音樂真正有了載體。以後有了無線電的發展可以開小型的音樂會,再到了後來的電視、卡拉ok、網際網路等等,将音樂的傳播放大開來。

  但是對于音樂資料的收集非常複雜,如何把音樂帶來的影響量化非常關鍵,目前主要将收集管道分為四個布局,八個終端。

  1、現場音樂會和卡拉ok

  2、公共音樂場所

  3、多媒體

  4、網際網路

  同時,将傳統媒體作為采集音樂大資料的重要名額。

  在國内,一首《傳奇》每年産生97塊錢的價值。而國外《My hart always go on》每年可以收到160million的價值。中國的音樂人每年能拿到8億元,電視台每年漏繳的費用非常高。為了能夠讓從事音樂的人獲得更高的收入,要做的工作就是把播放提取出來,把電台和電視台收集起來,将播放的情況彙內建報告,交給國家的相關部門,通過版權的問題讓音樂人獲得收益。

  比如一個歌手要做宣傳和推廣,通過對電台的檢測,讓音樂人直接和電台進行溝通,減少了溝通上的成本。建立起電台對音樂人KPI的名額,給音樂産業帶來閉環的經濟,讓産業發展更加透明和健康。

  如今,盡管國内音樂圈裡各種榜單無數,但是很容易通過刷榜的方式獲得好的排名,而且音樂圈裡過度依賴人際關系導緻很多音樂人在起初很難建立自己的影響力。依據電台的播放評判音樂人的受歡迎度,這些電台不容易被刷榜污染。是以從電台入手成為了數音堂的切入點。

  據王博龍介紹,目前已經和音樂制作人,音樂節等建立合作關系,逐漸建立大資料在音樂領域的影響力。

作者:景保玉

來源:IT168

原文連結:數音堂王博龍:音樂大資料挖掘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