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作者:日常惡魔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隐山全景 零點/攝

隐山位于湘潭縣排頭鄉黃荊坪,距湘潭市區40公裡。又名“龍山”、“龍王山”,為湘潭四大名山之一。 因北宋大文學家、大理學家周敦頤隐居于此講學而得名,并因南宋名儒胡安國、胡宏父子在此講學授徒,創立湖湘學派,而被稱為“湖湘文化之源頭"。相傳明正德皇帝朱厚照遊江南至此,曾親筆禦書“天下隐山”四個大字。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天下隐山 零點/攝

隐山八橋:

隐山八橋,從隐山西南的橫欄沖和正西的白雲庵山谷發源的一條隐水河之上,依次于不同年代架起的八座花崗岩石、青石單孔石拱橋,人稱“八橋”。每一座橋相距約兩華裡,橋為拱圈半月形砌成。橋面有巨型條石作護欄,建造工藝巧奪天工。每座橋頭之北均植有一株重陽木(俗稱枞柔樹),或香樟樹,樹樹枝繁葉茂,挺拔參天。相傳為鎮橋之寶,實為過往行人休憩之佳處。放眼小橋流水,村上人家,無愧為江南山鄉之美景勝地。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橋上小憩(圖檔來源:雨田記錄)

隐水橋:

位于龍王寺、賺溪祠、三賢祠隔垅相望的隐水之上遊,它是隐水源頭的第一橋。建造于唐代,南北走向,橋長5.7米,寬3.1米,淨跨3.2米,相傳隐山之下一處地下河,與龍王洞、化龍池、碧泉潭相通。是“頭在江西鐵樹觀,尾在湖南碧泉潭”巨龍之尾翅。橋之上遊水量充足,由此漸而隐之。唐朝時,名僧洞山良價與密師伯雲遊至此,見水上浮之菜葉,倏而隐入水中,始知山有人居住,後果然遇一位“赢形異貌”之僧,即隐山和尚,橋以此而名。該橋也為當時土著鄉民,善男信女從隐山龍王寺朝拜後前去南嶽衡山禮佛必過的第一橋。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隐水橋 零點/攝

流葉橋:

位于隐水橋下遊1華裡處。橋始建于唐代,南北走向,橋長7米,寬2.75米,淨跨6.2米。相傳洞山良價與密師伯于隐水橋處所見沒入水中之菜葉,流至此處複出水面,橋因之而名。相傳,唐高僧洞山良價與密師伯雲遊至白雲庵時,見隐山和尚,便互相對曰:“流葉橋頭觀山色水色,色色皆空黃葉漫;慈雲寺内聽鐘聲鼓聲,聲聲盡應白雲間。”該亭聯,後刻印在慈雲禅寺鐘鼓亭上。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流葉橋 零點/攝

通箭橋:

自流葉橋順隐水而下半華裡處,即黃荊坪下街口的隐水河上就是通箭橋。橋長8.4米,寬3.6米,淨跨4.3米。傳說因隐水之流恰似一支弓箭,直指龍王山對峙的虎形山,龍虎相鬥,難成大器,故特建此橋。又傳:黃荊坪黃姓諸多,人丁興旺、發達,且祖墳葬在虎形山上,而與虎形山對峙的又是謝氏居住的地方船形山,而船形山下的水恰與隐水合流,就像一支利箭直射虎形,黃姓人家大為惱火。于是乎,互相争鬥。為了解決這問題,一位風水先生進行調停。他說:“在這條河之上建築一座橋,以橋阻斷箭。”雙方同意後,修建這座通箭橋。未料有人說:“橋像弓,水像箭,射死了虎形,吊死了船形。”黃謝兩家哭笑不得。

珂裡橋:

俗稱“河裡橋”,位于隐山東北烏石峰西麓南來的一條小河上,此水與隐水在通箭橋處彙合。珂裡橋距黃荊坪小街約1.5華裡,在王祭嶺之西麓,橋建于唐代,東西走向,橋長5米,寬2.6米,淨跨4.2米。此橋是湖湘學派創始人胡安國父子及其門徒往返于隐山與碧泉之間的必經之處。相傳,他們在此橋上常常小憩,并互相唱和,談論家事、國事、天下事……。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珂裡橋 零點/攝

獅龍橋:

又名“滋蘭橋”(清、光緒刊)《湘潭縣志》有載,取滋蘭潤玉之意。隐水自通箭橋下約60米便與烏石峰西麓南來的水脈相彙,彙後南下一華裡處便是獅龍橋。橋長11.9米,寬3.6米,淨跨5.5米。此處水有深潭,岸邊是獅形山,傳說,潭中有“龍騰石柱”,山形似“雄獅望後子”,即南嶽衡山,橋名源此。橋之東北半華裡許,便是周小舟故居。周小舟少年時,與私塾老師周鏡池老先生常來此橋觀賞風光,吟詩作對,周小舟8歲時,正值春光明媚、柳放嫩葉時,他與鏡池老先生來到橋邊,老先生有意指着河岸邊的綠柳說道:“岸邊綠柳生媚态,”周小舟脫口回答道:“隐山危石踞雄風。”後來,成為有口皆碑的聯語。

栗林橋:

隐水北流至獅龍橋下,便漸漸轉為東流。獅龍橋下遊1華裡處則為栗林橋,南北走向,橋長19.2米,寬4.9米,淨跨4.6米,橋以河旁山上多栗樹而名。相傳,在唐代,有一天,突發雷電,大雨傾盆,在隐山腰冒出一條巨龍,頓時洪水咆哮而來,不但将黃荊坪小街至隐山龍王寺的一條麻石路和寺前小廟沖垮,而且還把大量麻石、泥土沖到了用栗木架起的栗林橋,橋因洪水、泥石而垮塌。為了便民,當地一位紳士自捐銀兩,并倡議土著鄉民集資,用麻石建造起了這座橋。橋頭原立有三塊石碑,其一為重修碑記;其二為護橋護林公約石碑;其三為中元節祭祀河神碑記。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栗林橋 零點/攝

神仙橋:

栗林橋,順水而下,約2華裡處,便是神仙橋,西北東南走向,橋長14.6米,寬4.5米,淨跨8.7米。傳說鎮橋參天古樹内有蜈蚣精禍及鄉民。天神雷公得訊,欲劈之,适逢龍王寺的法贊老和尚過焉,以法術除妖,救樹以庇佑凡人,神仙橋因而得名。又傳,橋因樹而架,被雷劈之後,鄉人無法通行,于是鄉民集資,在這修建一座麻石拱橋,參加修橋的恰好100人,但到吃飯時,卻隻有99人,到了開工時,清點人數又是100人。人們猜測有一人肯定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橋建成後,在橋的護欄石上,深深地印上了仙人的腳印。由于神仙助人,此橋很快建成,故名神仙橋。現在,在橋下還有一塊巨型鎮橋石,靜靜守候在橋之下。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神仙橋 零點/攝

龍王橋:

位于神仙橋順水而下的兩華裡處,西北東南走向,橋長22米,寬4.9米,淨跨15米。龍王橋是隐山八座石拱橋中最大的一座橋,建造精美,雄偉壯觀。相傳,在很久以前,龍王橋旁有座山,名叫青龍山,也叫烏龍山。有一天,它突然怒發沖冠,霎時,它奔到了這座山下的隐水河中,它頭仰天,尾猛搖,将此段河流拓寬到了20餘米。土著所建的木質橋,頓時坍塌,鄉民從此難以過河。為解決這一過河難題,土著鄉民籌資籌工,效仿神仙橋的模樣,用麻石建造了這座石拱橋,橋因龍王而得名,橋之北側有著名的辰山桂在堂。桂在堂是清代著名的禮部侍郎周系英的世居,也是清代左宗棠入贅的故居。傳說一天晚上,周府诒端小姐得夢,一條小黃龍從此橋下騰空飛入周府桂在堂前棟的大柱之上,诒端驚慌告母。次日清晨家丁打開廳門,發現一名乞讨少年因避狗咬爬上大柱。家丁将少年引見周母,便留其長住攻讀,以取功名。周母後許少年入贅為婿,這少年便是晚清名臣左宗棠。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龍王橋 零點/攝

溯湖湘文化源頭 探尋湘潭縣“隐山八橋”的曆史印記

隐山腳下 零點/攝

湘潭縣融媒體中心記者左璆 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