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東周後期的戰國時代,至今并無明确的劃分,司馬遷《史記》與劉向《戰國策》,劃定戰國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司馬光《資治通鑒》采信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正式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鄭樵《通志》援引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冊封田和為諸侯戰國七雄齊聚。

司馬遷《史記》與劉向《戰國策》、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志》究竟哪個更可信?筆者帶您剖析司馬遷與司馬光等人的時代背景,解讀他們心中戰國時代劃分的意義。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春秋末期

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記載,司馬遷先祖程伯(封地為程)休父,在周宣王時擔任統軍司馬,以官職定姓氏而有司馬氏,後世子孫長期擔任王室史官,史官并非單純記錄曆史事件,更要從曆史中汲取經驗,矯正君王過失,預判天下形勢。

周幽王時太史伯陽父,被後世稱之為“史伯”,明确告知鄭桓公姬友,"王室将卑,戎狄必昌”,闡述"濟、洛、河、颍之間"可以令封國富強,甚至透析東虢國與郐國貪财重利“有驕侈怠慢之心”,鄭桓公依史伯之言,賄賂東虢國與郐國得十城奠定基業,以商業為國策在鄭莊公時“小霸中原”。

司馬遷祖上即滅巴蜀的司馬錯家族,至漢初司馬無澤為巿(集)長,集聚家資為司馬喜捐五大夫之職,潛心培養司馬談"學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楊何,習道論于黃子",漢武帝初年司馬談被任命為太史令,曾批評儒、墨、名、法和陰陽五家。

不知是預感到儒家學說興盛之勢,還是因儒家經典《春秋》亦是史家經典,司馬談令幼年的司馬遷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大儒董仲舒拜師學習,同時鼓勵司馬遷遊曆數年,實地考證風土人情及傳說,使《史記》很多内容詳實可信。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司馬遷

《戰國策》作者劉向是漢室宗親,漢高祖劉邦異母弟楚元王劉交之後,劉向自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被授予谏大夫,至漢元帝公元前48年繼位,因抵制宦官幹政遭到逮捕,削除官爵貶為庶民,源頭要從其“七國之亂”說起。

楚王劉戊在薄太後國喪期間通奸享樂,被削奪楚國重要賦稅來源東海郡,當漢景帝任用晁錯削藩,楚王劉戊受吳王劉濞拉攏而反叛,“七國之亂”楚軍極為強悍,猛攻梁國險象環生,但最終被周亞夫截斷糧道,聯軍動搖被漢軍擊敗,楚王劉戊軍中自殺謝罪。

漢景帝劉啟慘勝,除首惡劉濞吳國被廢除,楚國被授予楚元王劉交之子劉禮,劉富因勸阻之功被封為紅侯,但漢武帝施行中央集權專制,“推恩令”政策使諸侯皆衰弱,朝堂話語權随之喪失,尤其是參與“七國之亂”的宗室,多被授予閑散官職。

漢宣帝提攜祖母史氏、母親王氏、皇後許氏等,更有邴吉在内衆多功勳貴胄,漢元帝時期除外戚王氏與傅氏,還有宦官弘恭與石顯掌權,及世族蕭望之與周堪等崛起,雖彰顯漢宣帝與漢元帝,顧念親情重用臣屬,但排斥劉氏宗親令劉向感到失望。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劉向

五代十國最有作為的皇帝,當屬後周世宗柴榮,在位期間擊北漢、征後蜀、伐南唐,吏治清明國家富強,可惜柴榮英年早逝,其親信将領趙匡胤“黃袍加身”,兵變脅迫後周恭帝柴宗訓禅位,而宋太宗趙光義“燭影斧聲”登基,世間對趙宋皇權充滿質疑。

司馬光生于官宦世家,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司馬光奪得會試甲科步入仕途,司馬光秉持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無論擔任地方官吏,還是任職北宋中樞,對北宋内憂外患深感不安,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起,編纂傳世巨著《資治通鑒》。

宋朝與遼國因“燕雲十六州”纏鬥,被黨項李元昊奪取西北諸州,侬智高亦縱橫嶺南地區,加之北宋各地農民起義,令北宋王朝負擔沉重,司馬遷認為北宋總體施政方略穩妥,朝野應倡導忠君再抵禦外敵,頗有“攘外必先安内”之意,反對王安石激進深入的改革。

宋神宗與司馬光雖政見不合,但元豐七年(公元1084年),宋神宗收到《通鑒》徹夜詳讀,德化治世極為欣慰,以"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皇太後高氏亦對《資治通鑒》贊譽,宋哲宗登基後,起用司馬光等恢複舊法。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司馬光

北宋靖康年間太平盛世,陡然間被女真部落滅亡,金國不僅渡江剿殺南宋政權,更扶立僞齊政權使江南兵連禍結,無數愛國志士如嶽飛、張浚、辛棄疾、陸遊等期望收複中原,但等來的是《紹興和議》南宋向金國稱臣,割讓西北數州,每年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

鄭樵生于書香門第,自幼勤學苦讀學識淵博,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獻策抗金,展現其赤誠之心,《紹興和議》被鄭樵視為國恥,縱然秦桧掌權阻絕仕途,亦禁止私人修史針砭時政,鄭樵仍從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著述《通志》。

為規避觸犯"擅修國史"罪,《通志》重要組成部分《二十略》,展現先秦至隋唐《氏族略》、《禮略》、《器服略》甚至包含《金石略》與《昆蟲草木略》等,猶如百科全書般,為研究曆史典章制度留下寶貴參考。

司馬遷說戰國時代從周元王算起,司馬光為何認為始于周威烈王?司馬遷:奉為史學經典的《春秋》劉向:西漢宗室深恐皇權遭受削弱司馬光:确立趙宋皇室權威正統性鄭樵:南宋山河破碎立志收複中原總結:史籍必然受創作者心性的影響,讀者更應有理性的判斷和解讀!

若以戰國七雄基礎,秦國赢氏、楚國芈氏、燕國姬氏,從春秋延續至戰國;姜氏齊國公元前481年,田成子發動政變,莊子《南華經》稱為"田成子取齊";公元前453年,趙魏韓誅滅智氏,奠定戰國七雄的格局;是以公元前453年,未嘗不能當做另一種說法。

東周時代并沒有嚴格界定春秋與戰國,何況西周與東周也隻是友善區分代稱,司馬遷《史記》、劉向《戰國策》、司馬光《資治通鑒》、鄭樵《通志》,都以嚴謹的态度書寫對曆史的了解,即便摻雜作者的想法,甚至向政治進行妥協,仍無愧為史學的經典,後世可以質疑也可以剖析,但更應心存敬畏!

參考文獻:《史記》《資治通鑒》《通志》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删除!

期待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