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作者:博古緻知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保山,東與臨滄地區接壤,東北與大理白族自治州相連,西南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毗鄰,北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連接配接,南和西北與緬甸交界,有國境線 167.78公裡,總面積1.96萬平方公裡,轄施甸縣、 騰沖縣、龍陵縣、昌甯縣、隆陽區。在2000多年前,這裡是興盛名望一時的哀牢古國。

距今2300多年前的戰國中後期,在以今隆陽區為中心的瀾滄江、怒江及伊洛瓦底江中遊流域,曾崛起一個滇西先民哀牢夷建立的神秘王國——哀牢古國。

哀牢國是雲南地區古國之一,在今雲南保山市怒江以西,開國之王為九隆(傣語發音為"召隆"),曆時四百多年,大約形成于公元前五世紀左右,公元69年歸附東漢,以其地設永昌郡。

哀牢國就是傣族史籍中記載的"達光王國",是傣族先民在怒江-瀾滄江流域建立的部落聯盟國家。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哀牢古國遺物

達光王國最早與漢朝有接觸的國王叫"哀牢(艾隆)",是以,漢史就把達光王國稱作"哀牢國"。又因達光地區的百姓善騎大象,生活環境又與漢朝南方的越人相似,被漢朝誤以為是越人的一支,把達光百姓稱作"滇越人",其國稱作"乘象國"。

哀牢國曆史悠久、疆域遼闊、文化發達、物産豐富、民族衆多,是雲南曆史上文明古國之一,開國之王為九隆(傣語發音為"召隆"),曆時四百多年,大約形成于戰國中前期,公元69年歸附東漢,以其地設永昌郡。

哀牢國鼎盛時期,疆域遼闊,号稱東西3000裡,南北4600裡,國土約138萬平方裡,範圍大半與東漢所設全國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轄地基本一緻,即東起哀牢山脈,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

在傣族民間,還流傳着很多關于哀牢的傳說,其中,有一個關于哀牢開國君主的傳說,大意是:

有一婦人名沙壺,因到江邊捕魚,觸沉水而懷孕,生下十個兒子。後沉木化為龍作人言問"我的兒子何在"?九子驚走,獨幼子不去,背龍而坐,因而取名九隆。九隆長大後,雄桀出衆被推為王。當時有一婦人,名叫奴波息,也生有十個女兒,九隆兄弟皆娶以為妻,子孫繁衍,散居溪谷。九隆死後,世世相繼,分置小王。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哀牢群山中的傣族民居

據說,遺留在哀牢群山中的傣族(綽号:花腰傣)就是九隆兄弟中的一支。

"哀牢人"的後裔傣族把氣味讀作"哀",把酒讀作"牢"。如此,"哀牢"就是酒的氣味或酒氣。

"哀牢人"的後裔傣族也有把"哀"作為"老大"的意思,傣族男性的老大一般都叫"哀XX",那麼"哀牢"就應該是一個人名。史籍記載的哀牢國國王世系中也有一個國王叫"哀牢"。

哀牢國的中心地保山,是雲南重要的人類起源地之一。這裡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一片樂土。在該地區的某煤礦出土了一具完整的古猿下颌骨化石,經鑒定迄今約400-800萬年,化石颌骨形态從齒弓到齒類都具有從猿向人轉化的顯著特征。

此外,考古專家還發掘了蒲缥塘子溝舊石器遺址,找到了已發現的最早的哀牢先民——蒲缥人。蒲缥人距今約8000年,屬于雲南早期智人。

哀牢國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發展而成的。随着哀牢王國的形成和不斷擴大,國内雜居了許多民族,哀牢民族就不再單指原來的哀牢部族,而包括了哀牢部落在内的所有"國民"。哀牢國鼎盛時期的人口,僅從有史記載的兩次内附統計看,就達到了54660戶,571370人,這在當時确實是一個很大的人口數字。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保山:哀牢文化的中心地帶

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宜人的氣候,豐富的礦産,茂盛的林木,種類繁多的動植物,為哀牢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據《華陽國志》和《後漢書》記載,這裡"宜五谷蠶桑","出銅、鐵、鉛、錫……"尤多珍奇寶貨如黃金、光珠、琥珀、翡翠、水晶、瑪瑙……并有孔雀、犀、象、轲蟲、食鐵貊獸和說話的猩猩等。

另外,還有"節相去一丈,圍三尺餘,受一斛許"的大濮竹等。

這裡最有名的工藝特産是桐華布和蘭幹細布,就是優質苎麻細布,其華美有如絲織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錦;桐華布則是用木棉織成的潔白不污的布。

哀牢古國由于曆史久遠,地上文物早已蕩然無存,隻有一些與之相關的地名、山水和後人根據傳說修建的景點,隐約透出點遠古歲月的資訊。

這個曾興盛一時的奴隸制國家,其地東西三千裡,南北四千六百裡,有穿胸、儋種、閩濮、鸠僚,其渠帥曰王,并分置小王,往往邑聚,散在溪谷,絕域荒外。

到了西漢,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心開疆拓土,經略西南夷。他在破匈奴、降南粵之後,揮師 西南夷地區,于原封二年(公元前 209 年)在滇中設定了益州郡。同時,他派漢軍渡蘭滄水以取哀牢地,一舉控制了哀牢門戶,并在瀾滄江以西(今保山一帶)置雟唐、不韋二縣。

世界十大神秘古國——哀牢古國

群山環繞的哀牢

不韋縣的設定嚴重遏制了哀牢國的發展,并宣告了哀牢國興盛時期的完結。哀牢王無奈率衆離開祖輩苦心經營數百年的保山壩子,來到了怒江以西的區域,從此哀牢轉衰。

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率77個屬地邑王、5萬餘戶、55萬多人歸附漢朝;公元76年,哀牢王類牢起兵造反;公元77年,漢朝平叛,哀牢王類牢造反失敗後,其殘餘勢力西遷、另組聯盟國家"撣國"。

後世的南诏國統治者也是"哀牢夷"。

無論是石器文化、青銅文化,還是耕織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婚姻俗喪葬文化和音樂、舞蹈等民族民間文化,哀牢國都十分豐富而獨具特色,但古籍記載少之又少,僅《華陽國志》和《後漢書》略有記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