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大問題質疑雲計算

本文講的是<b>五大問題質疑雲計算</b>,【IT168 資訊】看起來,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我都會有那麼一次機會談談IT業中一些似曾相識的話題,這一次我要談的是“雲計算”,它是最近IT業的一個熱門詞彙。

  我對這個詞彙的第一反應是詞義不明。這朵不定形的“雲”數十年來都是象征着連接配接客戶機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的一個WAN網絡。那麼,雲計算是網絡計算的另一個版本嗎?是的,但是這朵雲又不全指WAN,它其實就是網際網路的同義詞。毫無新意。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已超過20多年了。

  OK。 那就讓我們瞧瞧通過這朵雲到底提供了什麼樣的計算吧。按照它的定義,所有的IT應用和裝置(比如計算、存儲和網絡)都是作為服務而不是專門的基礎設施來提 供的。也就是說,它允許任何使用者可以獨立于用戶端平台去通路IT服務,而不必知道或者關心這些服務在什麼地方或者是什麼形式存在的。是不是聽上去很耳熟? 其實這就是SOA架構的定義!

  此外,雲計算組合了IT領域幾乎所有的計算形式:分布式、網格、公用計算、按需計算、開源;Web服務;P2P;Web2.0;還有最後但并非最不重要的——SaaS。

  它還綜合了瘦的、胖的和移動的客戶機,允許企業、商業和服務提供商可通路的雲資源。舉個例子,按照定義,存儲就是一種服務資源,而非某個客戶的專屬資源,是以便可通過雲來通路。

  雲計算廠商将會根據公用事業(比如電力)或者訂閱(比如報紙)的方式為客戶提供使用清單。

  這是改良,不是革命。早在1970年,IBM就第一個提出了“時分”的概念。使用者可以同時共享主機上的IT資源與應用,而費用則取決于客戶使用和消耗的資源。

  最少的資本支出、很低的進入門檻、共享IT基礎設施、分擔成本、外包營運成本、較低的管理開銷和立刻可以利用廣泛的商業與IT應用等,都是“時分”所帶來的好處。40年後,我們繞了一個大圈又以雲計算回到了原點。

  似曾相識,但卻是21世紀的一個變形。虛拟化、自治計算、開放标準、海量資源擴充、動态資源配置、移動寬帶接入、IP網際網路、以太網LAN、基于電腦的智能客戶機、NAS、高密度低成本RAID存儲、DBMS、ESB、資訊管理、系統/網絡官吏和安全軟體等等,在時分的年代都還未曾出現。

  毫無疑問,雲計算将首先會在SMB和消費者市場上現身,因為在這裡,追求的就是成本最小,雲計算将會成為一種可行的IT選擇。而在企業環境中,問題就不一樣了。主要問題是,讓其它技術死亡的東西也會導緻雲計算的死亡。

  要想讓企業級的雲計算買主放心購買,有五個問題必須要有确定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是安全。對于可能出現的未授權接入、不适當使用、企業專有資訊和IT應用的控制權喪失等現象該如何處理?誰應對企業政策的分發、管理和控制負責?

  第二個問題是性能。雲計算廠商的服務保障品質和服務等級協定可能會滿足不了企業的可用性、法律問題、預算和保障需求。如果由于DoS而出現重大的雲計算故障、高網絡負荷、帶寬不夠等情況,該由誰來承擔責任?

  第三個問題是管理。要管理企業的虛拟化IT環境其實是非常困難的。而要想嘗試管理雲,則更加顯得不可能或者不切實際的。對于買家來說,有哪些工具可用來監控和管理雲計算廠商及其産品呢?

  第四個問題是公司治理和法規遵從。任何服務的外包都會帶來監督的問題,以及雲計算廠商的程式、程序、内部工具和第三方審計者的使用問題。對于買家來說,哪些廠商的軟體工具可以提供雲計算廠商的公司治理和法規遵從資訊呢?

  第五個問題是财務問題——這是可變成本對固定成本管理的經典問題。企業的CFO要求預算和預測都須精确,要成為财務撥款計劃的一部分,需要持續的勤奮和監督來進行管理。但是在服務和雲計算公用計費模式中,如何才能控制IT的成本,什麼情形下雲計算的可變成本能夠轉換成内部的固定IT成本?

  雲計算将會迎來服務傳遞商(SDP)的時代,其方式類似于網際網路通信所創造的網際網路服務商時代。每個主要的網際網路廠商、IT廠商和營運商都希望成為SDP。它們的成功和雲計算的成功将取決于它們對上述五大問題所給出的答案。

  雲計算隻是“時分”技術的重複出現嗎?如果不從21世紀的技術角度去看,而是從企業的利益/關注點去看的話,它們的确像是同一個東西。

原文釋出時間為:2009-06-26

本文作者:IT168.com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IT168,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IT168。

原文标題:五大問題質疑雲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