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0萬美元,這就是高喊“自由”、“問責”的價碼

現在,在網絡上,總是有人在高喊,“我們需要民主”、“我們需要自由”、“我們需要問責”,或者是“這個世界不能隻有一種聲音”。即使是看起來已經“水落石出”、“真相大白”的事情,他們還是像一點也看不明白一樣。

“民主”、“自由”、“問責”成了他們無堅不摧的“利器”,什麼事情,一往民主、自由、問責上一扯,他們好像就變得“高大上”了,好像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了。我們當然需要民主,需要自由,需要問責。

但這些東西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得到的,“民主”需要制度的保障,“自由”需要社會的進步,“問責”需要法律的限制。将一切問題都往“民主”、“自由”、“問責”上去扯,這恰恰不是民主自由的展現,而是另外一種變相的“獨裁”。

1000萬美元,這就是高喊“自由”、“問責”的價碼

民主

這些人天天擁有着民主,享受着自由,眼看着問責,但卻沒有一點感覺。這些人需要什麼樣的民主?需要多大的自由?需要怎樣的問責?其實他們也不清楚。他們隻是一味地喊着,即使給他們再多的自由、民主,再大的問責,他們還是會一直高喊着。

他們好像被人蒙上了眼睛,眼裡隻有他們所謂的“民主”、“自由”、“問責”,其他的一概看不見。就像被蒙上眼的驢,隻會不停地圍着磨盤轉,永遠也沒有個盡頭。是什麼使他們喪失了自己的眼睛?

最近,“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簡稱NED)公布了2020年他們的“投資項目”。他們在我國投入了1000萬美元,用于幹什麼?就是用于讓一些人以“民主”、“自由”、“問責”的名義颠覆我國。

1000萬美元,這就是高喊“自由”、“問責”的價碼

NED“投資”經費

這不是我們說的,而是他們公布的結果。這些人打着“權利”、“人權”、“自由”、“維權”、“問責”等等旗号,希望所謂的“言論自由”進一步滲透和操控我們的網絡空間與輿論場。這一下大家明白了吧,為什麼總有那麼一些人将“自由”、“民主”、“問責”挂在嘴邊了。

網上有所謂“五毛”的說法,這也是他們總怼别人的話,看來,他們才是真正的“五毛”。他們将反對他們的人稱為“極左”,聲稱受到了“圍攻”,甚至都有“沮喪感”了。但是其實呢,他們過得滋潤得很呢。一邊拿着我們給他的工資,一邊數着那邊給他的犒賞,眉開眼笑。

他們又是遊山玩水,又是清酒,又是日本料理,吃喝玩樂得不亦樂乎。但是,等到吃飽喝足了之後,嘴巴上的油水一抹,又高喊起“民主”、“自由”和“問責”來。他們的主子可不會為他們着想,将經費公布得明明白白,将他們的目的暴露無遺,這确實是夠“民主”的。

前些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約翰勞蒂研究中心主任、原美國海軍情報中心主任湯姆·喬說過一段話,“拉攏中國名人作家是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的一個行動”。現在看來,這種行動顯然并沒有結束。

1000萬美元,這就是高喊“自由”、“問責”的價碼

湯姆·喬的話

他們的主子,除了給經費,當然還會賞賜一些其他的東西,比如什麼百大巾帼啊,什麼文學獎啊,什麼傑出代表啊。這些虛頭巴腦的頭銜,在他們主子看來不需要一毛錢,但卻能夠讓他們像打了雞血一樣地往前沖。

1000萬美元,不可謂不小,但也不是一個人拿的,算到每個人的頭上,其實也沒有多少。但是,這1000萬美元,買的卻是他們的“良心”,這可是無價之寶啊。是以,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他們的主子都是賺大發了的。

他們用1000萬美元,卻讓這些人亦步亦趨、屁颠屁颠地跟着他走,一點也不能出差錯。這難道就是他們想要的“民主”麼?他們在主子面前哪有什麼發言權?這難道就是他們想要的“自由”麼?他們哪還有什麼自由?這難道就是他們想要的“問責”麼?他們哪還有問責的權利?

1000萬美元,這就是高喊“自由”、“問責”的價碼

自由女神

是以,他們在我們面前天天喊着“民主”、“自由”、“問責”,而在他們的主子面前,他們将“民主”、“自由”、“問責”早就出賣了。他們真正在意的不是什麼“民主”、“自由”、“問責”,而是那點美元,越是喊得響亮,得到的美元就越多。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本萬利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