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作者:戲說哥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當然,在實施舉措初期,還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關切。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當然,在實施舉措初期,還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關切。

首先,學校和老師應該保證不能對有異常的學生抱歧視态度,不能因為學生健康狀況就将包袱甩給家長,無端增加學生及家庭的心理負擔。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當然,在實施舉措初期,還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關切。

首先,學校和老師應該保證不能對有異常的學生抱歧視态度,不能因為學生健康狀況就将包袱甩給家長,無端增加學生及家庭的心理負擔。

其次,篩查結果應該做好保密措施,避免傷害到患病孩子的自尊。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當然,在實施舉措初期,還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關切。

首先,學校和老師應該保證不能對有異常的學生抱歧視态度,不能因為學生健康狀況就将包袱甩給家長,無端增加學生及家庭的心理負擔。

其次,篩查結果應該做好保密措施,避免傷害到患病孩子的自尊。

第三、建議在人員、設施不足的時期,與校外專業的心理健康治療機構、醫院等達成合作,把心理篩查工作長久有序地進行下去。

(本文圖檔均采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11月9日,人民日報在自己的公衆媒體平台上更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教育部已明确将抑郁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的範圍,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此文一出,短時間内引起了熱議,本來嘛,在我國,事關孩子的事就絕沒有小事。就算是在一窮二白的上世紀,我們都能斬釘截鐵地喊出“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号,何況當下民族複興在即?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納悶,小孩子嘛,處在吃吃玩玩、花一樣的年紀,能有什麼心理問題,還需要接受心理健康篩查?

其實卑叔看來,此舉不僅僅是對學生個人健康的負責,也是對學生家庭美滿負責,更是對整個中國素質教育事業的推動。

如果說,全世界隻有一個和平國家的孩子是沒有童年的,那麼我想就一定是中國孩子。在我們的文化裡,萬事精于勤,荒于嬉,一切和正經事不挂邊的事都是應該被取締的。

于是乎,小小卑4歲的時候不會1+1我焦慮過,5歲的時候不能掰手指計算10以内加減法我也焦慮過,總覺得自己的孩子低人一等,一直到某一天,我看過一篇澳籍華人的文章,我才恍然大悟。文中寫道,她那上國小1年級的孩子能夠熟練掌握加減法,并且流利背誦26個英文字母,居然被澳洲老師警告要将他們訴諸法律,用文中原話來說,老師對着他們驚呼:“天呐!她經曆了什麼?她怎麼可以會這麼多?”

這句話換在國内,估計我們都會了解為是褒獎吧——這就是國人與生俱來的成長焦慮。

頂着這份焦慮的孩子們,也自然不會好過。有資料顯示,在中國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死于自殺,其中自殺未遂的是這個數字的幾倍之多;一項在上海展開的調查顯示,上海地區有近25%的中國小生有過一閃而過的自殺念頭,認真考慮過的達到15%,近6%的孩子曾經有過計劃,并且有約2%的中國小生自殺未遂。

查到這些資料的時候,卑叔很震驚,看着他們天真無邪的笑容和蹦蹦跳跳的身影,我曾經真的以為他們是無憂無慮的!

但是換位思考一下,其實也不難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一、來自父母的壓力

望子成龍是每個中國父母的心願,說直白一些,也是每個家庭希望保持或最大化提升家庭生活品質的“投資”。于是幾乎每個孩子,在父母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都在小小的年紀,學習了太多對他們來說完全無法稱為“樂趣”的内容。看過一篇文章,北京地區一個國小生一個暑假的輔導班學費高達數萬元,而卑叔自己在咨詢暑期輔導班的時候,也親耳聽到一旁的母親對課程顧問說:“我對你們的課很感興趣,可是我孩子暑期的課程已經全部排滿了啊!”

排滿了,是什麼概念?相當于我們大人的996。

想象一下,一直在996高壓下的我們是多麼灰頭土臉,如果沒有一些酒精或者煙草的調劑,我們能承受嗎?何況是孩子稚嫩的心靈。前些日子被人熱議的北大新生自殺事件,死者遺書上赫然寫着“媽媽,我已經為你們考上了北大,現在能不能放過我?”

“放過我。”這句話的絕望是多久的心理郁結才會凝結出來的啊!

二、來自于同學的壓力

随着小小卑一天天長大,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問題,其實孩子的世界一點都不簡單,他們也會拉幫結派,也會以衆欺寡。

卑叔以前有一個共事幾年的同僚,剛認識他女兒的時候,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6年級小姑娘,畫得一手好漫畫,甚是讨人喜歡。後來聽同僚說,上了國中,她迷上了COSPLAY,經常把自己打扮成動漫裡的人物,讓爸爸帶着去福州參加各種動漫展。

成績不錯的她,最後也考上了一所本地不錯的高中,但是問題發生了,她爸爸漸漸發現她變得沉默寡言,平時熱愛的動漫手辦、COSPLAY服裝道具也放在牆角蒙塵。

一開始他覺得可能隻是孩子長大了吧,直到有一天,消防員從學校的天台上把他女兒強制抱下來,他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經醫生确診為重度抑郁,有嚴重的自殺傾向。

為什麼她會在短短1個學期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她的COSPLAY愛好引發了班級一個女生小團體的敵視,經常被同學譏諷辱罵,久郁成疾。

倘若不是她在樓頂被救,也許我的同僚永遠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就算當下不出事,也許這個悲劇會發生在聯考期間、大學期間,不管何時,都是人間慘劇,容不得我們抱僥幸心理。

三、來自社會的壓力

孩子之是以稱為孩子,是因為他們雖然有了初步的社會行為,但卻還無法以正确的心态面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近年來,關于女學生被教職人員性侵導緻心理疾患的報道屢見不鮮,報道有這麼多,實際上有多少?

掩蓋在熙熙攘攘中的真相,對于我們吃瓜群衆來說,當然無所謂,但是對于當事者,她們又當如何面對?

2020年的那位14歲少女,在被人性侵長達一年後,還要接受身邊人的非議,最後在樓下人群的哄鬧聲中縱身一躍,走完了自己短暫的人生。

如果我們能及時發現她在遇事後的心理波動,早早對她進行治療、幫助的話,也許這會是一個堅強少女涅盤重生的勵志故事,成長的代價如果是生命,那這實在是太昂貴了。

我們的教育,在短時間内為我們培養出了很多社會所需的人才,但是我們一直以來都忽視了對學生心理成長的輔導和幫助,也是不争的事實。都在說當代年輕人三觀不正、萎靡頹喪、不思進取,誰能說和我們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缺失沒有關系呢?

所幸教育部此次的舉措,真是“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素質教育,是對一個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培養,代表着未來多年中國國民素質全面提升的美好願望。但是,既然天降民族複興的偉大使命于他們,就請給予他們一顆熱忱向上、堅強如鐵的内心吧,而這一切,都建立在他們心理健康的基礎之上。

當然,在實施舉措初期,還是有一些事情值得我們關切。

首先,學校和老師應該保證不能對有異常的學生抱歧視态度,不能因為學生健康狀況就将包袱甩給家長,無端增加學生及家庭的心理負擔。

其次,篩查結果應該做好保密措施,避免傷害到患病孩子的自尊。

第三、建議在人員、設施不足的時期,與校外專業的心理健康治療機構、醫院等達成合作,把心理篩查工作長久有序地進行下去。

卑叔幾年前曾經經曆過一段輕度抑郁,時過境遷,回到當下,想起那是一個個無助的夜晚,依然不寒而栗。抑郁不是“矯情”,是病,成年人尚且無法自拔,何況他們還隻是孩子呢?

給了孩子們翅膀,也别忘了給他們堅強的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