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芨芨草
勇者無懼,是我們經常能聽到的話,是對勇敢的人的一種褒獎。孔子說過“勇者不懼”,也說過“君子有畏”。兩者看來好像有沖突之處,但其實是孔子所提倡的人的一種境界。
勇敢的人其實不是不害怕,而是超越了害怕,因為他知道害怕沒有用,隻有克服害怕,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但是超越害怕,又不是什麼都不管不顧,隻管埋頭向前。如果這樣,也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因為,有一些東西,是需要去敬畏的;有一些人和事,是不能去冒犯的。
是以,孔子才有了“君子有畏”的思想理論。其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排在“三畏”之首的,就是“畏天命”。什麼是天命?天命就是上天的意志,就是大自然的規律。
人是無法和大自然相抗衡的,因為人的力量畢竟有限。我們這邊的老人總說一句話,叫“天長命短”,其實就是說人隻是漫長天地間的一瞬間存在而已,是無法與老天相對立的。
記得小時候最喜歡一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朝時期的明月,到了漢時仍然是那輪明月,直到今天,高挂在空中的,也仍然是那輪明月!天地之間,不會因為朝代的變遷而改變。
是以,才有“天地悠悠,過客匆匆”的歌詞出現。是以,人都知道自己抗不過天。如果能強行與自然規律作對,終究也是會失敗的。
是以,勇者無懼,無懼是在不背離自然規律,不違背人類信仰,不忘卻人間善念的前提之下。隻有在這些條件之下的無所畏懼,才是真正的勇者行為。
比如說,在《三國演義》中,關羽千裡走單騎,護送劉備的兩位夫人去見劉備,過五關斬六将。關羽算得上真正的勇者,因為,他遵循了“桃園三結義”中的信與義。
曹操欣賞關羽,屢次想留住他為己用。但關羽心系劉備,不忘結義之情,是以不願意為曹操效力。按照當時的形勢,在曹操處當官,肯定是比跟着劉備要輕松得多的。不過,關羽并不貪戀榮華富貴,他信守的,是兄弟之情,是結義之志。
還有趙雲,萬軍之中救阿鬥,浴血奮戰,隻為了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的勇,不是魯莽,也不是無謀,而在建立在忠義的基礎之上的。是以,“長勝将軍趙子龍”、“常山趙子龍”的名号才能讓敵手聞風喪膽。
這兩位勇者之是以能夠名垂千史,就是因為他們既是勇者,也是“君子”。他們無所懼,同時又有所“畏”,他們遵循自己内心的意願,遵循忠、義、信的承諾。
而在現實中,能夠做到“勇者無懼”,同時又能做到“君子有畏”的又有幾個人呢?商人重利,凡事以利益為首要考慮點;“戲子”無情,娛樂圈每天演繹多少結婚離婚的戲碼;親情無價?多少兄弟姐妹為了一點點财産争個魚死網破!
是以,心中有敬畏,有可以限制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才能在人生路上成就自己的價值。
如果隻說勇者,我想把那些勇登珠峰的人稱之為勇者,應該也沒有人反對。但是,在我心中,那些雖然上不了珠峰之巅,但是在半山之上撿“垃圾”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同樣,當我行走在其他名山之上,碰到那些腰系繩帶、行走在懸崖絕壁的“環衛勞工”的時候,我的内心總在向他們敬禮。
勇者無懼,君子有畏。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這樣的覺悟,二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的覺悟又有多少呢?
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應有所“畏”。因為有“畏”,才能“勇”得理直氣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