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準也直線上升。但物質水準的提高似乎沒能填補人們内心的空虛,于是很多人開始向往山水間的隐居生活。在最近幾年裡,終南山等名山大川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談論的焦點。甚至有不少年輕人抛家舍業,進入山中去尋求心靈上的慰藉,為此還造成了很多地區房租的上漲,也算是鬧出了不少笑話。
但隐士生活是否真如傳說中一樣美好?今天就讓我們通過一首詩,來看看唐人王績的觀點是什麼?

王績生于隋朝,他十五歲時曾遊曆長安,去拜見楊素,被譽為“神仙童子”,并于大業末年步入仕途。但很快他就辭官歸隐,在隋末亂世中苟全性命,直至貞觀十八年,逝世于家鄉绛州。
縱觀王績一生,大半時間都處于隐居狀态,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隐士。徜徉于家鄉的山水之間,逍遙一世,是王績的幸運,也是他的悲哀。而他哀傷的原因就隐藏在《野望》這首詩中。
野望 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臯”在《說文解字注》中的解釋是“澤也”,即水邊的意思。“東臯”則是指水邊向陽的高地,在詩歌中泛指田園或原野,例如陶淵明就有“登東臯以舒嘯”的佳句。而在本詩中,“東臯”除了象征意義外,還特指詩人家鄉的某個地方,他歸隐後常去遊玩,并自号“東臯子”。
交代了地點後,詩人又交代了時間,即日暮。黃昏作為一天的終點,不僅是甯靜與祥和的象征,還是感傷和惆怅的代名詞。詩人選擇這個時間出外賞景,正是他内心苦悶的表現。
因為苦悶,是以詩人才會徘徊彷徨,才會不知何去何從。“欲何依”三個字在這裡可以解釋為無處可依。這是化用了隋朝詩人江總的“白社聊可依,青山乍采薇”的意思,表達出詩人身逢亂世,彷徨無助之下隻得隐居林泉的無奈心情。
在颔聯中,詩人對看到的景色進行了整體的概述,“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舉目四望,層林盡染,所有的樹木都籠罩在無邊的秋色中;而遠處的群山峻嶺則披上了一層夕陽的餘晖。
秋天和黃昏都是最容易引發傷感的環境,而詩人讓眼前的山川樹木完全籠罩在秋色和餘晖裡,借助外在的景色,進一步刻畫出自己内心的彷徨與苦悶。
在蕭瑟、寂靜的環境中,詩人利用牧民和獵人的回歸,為這凝重的氛圍注入了一絲活力,即“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如果說上一句是通過景色來反映詩人的内心世界,那麼這句詩就完全是對現實的素描。
牧人趕着牛羊,獵人帶着獵物先後回到村子裡,不僅是平安歸來,還斬獲頗豐。詩人用十個字就生動地描繪出一幅牧歌式的田園風光圖,一掃前兩聯的苦悶,為下文做好了鋪墊。
曾有人說過,最寂寞的時候不是四顧無人,孤身獨處的時候。而是當你站在人潮湧動的地方,身邊熙熙攘攘,卻沒有一個熟悉面孔的時候。孤獨是一種内心的感受,而詩人正在品味這種感受,“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此處的“無相識”不應該簡單的解釋為互相不認識,而應該看作牧民和獵手這些田園裡的原住民無法了解詩人的胸襟與抱負,和他沒有任何的共同語言。是以詩人隻能一邊唱着孤獨的心,一邊懷念着以前隐居的前輩們,和他們進行精神上的對話。
另外解釋一下“采薇”的出處。據《史記》記載,武王伐纣成功後,有兩位賢者伯夷、叔齊一同歸隐首陽山,即:
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隐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後來“采薇”就成為了隐居或隐士的代名詞。
本詩的首聯,不僅呼應标題,交代出賞景的地點和時間,還點明了主題,把詩人内心的彷徨表現出來。颔聯所描寫的景色是詩人内心感受的具象化,蕭瑟的秋景和遲暮的夕陽為詩歌平添了幾分孤獨與凄涼。
頸聯是唯一一句充滿喜悅之情的詩句,隻可惜這種旁人的喜悅不僅沒有感染到詩人,反而加重了他的孤獨感。尾聯既是對首聯的呼應,也是一個總結。隐居是亂世中無奈的選擇,但無人識的田園生活顯然不是詩人内心所向往的生活,是以他隻能發出“網羅在天,吾将安之”的悲鳴。由此可見,隐居或許不是一種美好,而是一種無奈。
參考資料《全唐詩》《說文解字注》《舊唐書》《史記》《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