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拉上來的時候,隻見郭林将軍已經中毒箭身亡。全身被穿成了刺猬。細細數來,一共是二九一十八隻箭,箭箭穿心,仿佛這箭是長着眼睛射的一樣。諸葛誕心中一驚,此時方見識了墓道的厲害。
在這個墓道之内,布有銷息兒埋伏。
諸葛均暗道:原來那筆仙所畫的圖裡的突起,竟是此墓道四壁布滿了暗弓毒弩。心中不覺得此墓一定會是十分的撓頭。但是這也更加激起了他的鬥志,男人的鬥志,血性的鬥志......
諸葛誕一見郭林将軍慘死,原本不想再損失将官了,打算撤退,但是,此時又一人出列,原來是死去的郭林将軍的二弟郭常将軍,上陣親兄弟,沖鋒父子兵,看到兄長的慘死,決意要下去,郭常将軍一是對國家衷心耿耿,二是不滿大哥的慘死,心想:一定要探個究竟。
諸葛誕一看,攔也攔不住,在軍中需要這樣的勇将,才能夠鼓舞士氣,是以,稍加思索,囑咐了幾句,就命人幫助郭常将軍準備下探地穴的裝備。
吸取上次郭林将軍的失敗教訓,士卒為郭常将軍準備了藤甲。
書中代言:此藤甲又叫藤甲衣,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铠甲,由南方深山老藤采用特殊編織工藝編制而成後浸泡在桐油中數月精煉而成,刀槍不入,亦可抵擋箭矢,放在水中可漂浮載人而行。但緻命的弱點是怕火,遇火即着。關于這段掌故,諸葛兄弟在南陽躬耕之時,早已熟悉其特點和優勢,是以才有了後來諸葛亮七擒孟獲,在與孟獲決戰中,孟獲搬來藤甲兵大敗諸葛亮,但不久諸葛亮用火攻火燒藤甲兵生擒孟獲的戰事。
是以說,士卒為郭常将軍準備了藤甲衣,這一點很是得諸葛兄弟的認可。也算是有針對性的精心準備了。為了以防萬一,更好的消除掉探穴過程中的障礙,諸葛均又命人先搬來一塊與洞口相仿的巨石,投了下去,隻聽得裡面,乒了乓啷,就如同進了雜貨鋪兒一樣,雜貨鋪的物品架子倒了,東西掉了下之後的一陣亂響,這是金屬碰石之聲,也是石碰石之聲。唯一一個覺得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是:過了很久,也沒有聽到巨石落地的聲音,我們在生活中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一個物體,在一個很是狹長并且深邃的井洞中下落到井底的時候,所傳出來的聲音是十分巨大而沉悶的,不可能一點聲音都沒有。這是不符合常識的。
如果沒有傳來聲音的話,一般有兩種可能:
一是石頭沒有落地,被卡在了岩壁之上,這種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從表面上看,岩壁是光滑的,另外,巨石自上而下砸下去,是有很強大的慣性的,慣性的作用,會沖破更多的阻礙,下砸巨石的目的就是要破壞掉岩壁上的銷息兒埋伏,對于被卡住,也是存在的。
二是這個墓井太深了,深得無法想象,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是有速度的,換句話說,聲音傳上來是需要時間的,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會随着空氣溫度的變化而變化,溫度每上升/下降5攝氏度,聲音的速度上升/下降3m/s。在空氣溫度為15度時為:340m/s。雖然此墓井從内而外的吹着冷風,很是刺骨,但是,溫度下降到零下10度,聲音的傳播速度也應該是325m/s。可是,這個聲音遲遲沒有等到。
要是按照諸葛誕的意思是,就此班師回營,明天再作打算,但是郭常将軍等不及了。執意要現在下去探個究竟。諸葛均也明白郭常将軍有萬夫不當之勇,也就沒有堅持着阻攔。又過了一會兒,覺得應該沒事了,墓道裡所有的銷息兒埋伏已破壞。這才允許郭常下去。滿身藤甲裝備的郭常,應該說對付再有餘量未除的銷息兒,也是綽綽有餘。
這次的竹筐也變小了一号,目的是盡量少碰四壁,以免再發生不測。
筐一直往下墜,直到很久,還能聽到郭常将軍的聲音,漸漸地,聲音消弱了很多,但是還有!
就這樣,下墜了很久,準備的繩子快用盡了,叫來後勤士卒,問繩子準備了多長,士卒答道:一百八十丈。
諸葛均念道:‘‘一百八十丈,一丈三米這就是五百四十米。要說這個距離已經足夠了。想當年,南陽王貴為皇胄,墓穴深度也就為五十丈,僅限于此。不知此人是何等來曆。竟有如此的規模。一時不解,卻無礙探穴,也就就此作罷!
為了避免讀者難解,也是出于尊重曆史,增加曆史知識的角度,這諸葛均所說的南陽王,我在書中稍微的說明一下。
在中國的曆史上,有兩位南陽王,一位很是著名,另一位的名聲就遜色很多。他們分别是:
著名的那位:
南陽王朱燦(又名朱粲),隋唐時期的十八路反王之一。安徽亳州谯城人。隋農民起義的首領。原為隋朝縣佐吏。後聚衆十餘萬人,從安徽轉戰到湖北、陝西、四川,自稱楚帝,建元昌達。619年,降唐封為楚王,後又依附王世充。621年,被李世民所擒,殺于洛陽。
朱燦在隋朝曾為毫州刺史,當時在隋朝,因隋炀帝開浚千裡汴河,連遇餓荒之歲,日以人為食,如逢暢飲,即使兩眼通紅。
朱燦一直受到伍雲召的恩惠。伍雲召因父親伍建章在大殿痛罵昏君楊廣而受到滿門抄斬不得不起兵造反。伍雲召在起兵失敗後被朱燦所救。後在伍雲召之弟伍天錫及雄闊海幫忙下當上南陽王。後于621年6月與王世充、窦建德等反王被唐朝俘虜并殺死。
吃人魔王朱粲死時,送行的是一群憤怒的百姓。由于朱粲實在太天怒人怨,他被處斬後屍體被扔在大街上,百姓紛紛抛擲磚瓦石頭打他的屍體,片刻之間,朱粲的屍體就灰飛煙滅。
這個是一個以殺人為樂的南陽王。行為令人發指!
名聲稍遜色的那位:
孫和,年十四,為置宮衛,使中書令阚澤教以書藝。好學下士,甚見稱述。赤烏五年,立為太子,時年十九。阚澤為太傅,薛綜為少傅,而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皆從容侍從。孫權徙和於故鄣,群司坐谏誅放者十數。太元二年正月,封和為南陽王,遣之長沙。太元二年四月,權薨,諸葛恪秉政。恪被誅,孫峻是以奪和玺绶,徙新都,又遣使者賜死。和與妃張辭别,張曰:“吉兇當相随,終不獨生活也。”亦自殺,舉邦傷焉。
大概意思就是說:孫和小時候因為母親王夫人受孫權的寵愛而被孫權所喜愛,十四歲時,就安排他為宮廷侍衛,讓中書令阚澤教他學習經傳典籍六藝。他愛好學習,禮賢下士,頗為人們所贊譽。
赤烏四年(241年),孫權長子孫登病死。赤烏五年(242年),孫和作為孫權的第三個兒子,被冊立為太子,當時十九歲。阚澤任太傅,薛綜為少傅,而蔡穎、張純、封俌、嚴維等都是他的陪侍随從。
太元二年(252年)正月,孫權封孫和為南陽王,派遣他居住在長沙。當年四月,孫權去世,諸葛恪執掌朝政。諸葛恪就是孫和之妃張氏的舅舅。張妃派黃門陳遷前往建業上疏中宮,并向諸葛恪緻以問候。陳遷離開建業時,諸葛恪對他說:“替我轉告張妃,到時我一定讓她超過别人。”這番話語頗有洩露。又諸葛恪有遷都的想法,派人修整武昌的宮殿,民間有人傳言他想迎立孫和。及至諸葛恪被誅殺,孫峻是以事而剝奪孫和的印玺绶帶,将他流放到新都,又派使者賜他自盡。孫和與張氏告别,張氏說:“無論吉兇我都跟着你,終不能一人活在世上。”她也自殺而亡,舉國上下都為之悲傷。
這位南陽王,性情比較乖戾,較為窩囊,一直是政治羅盤上的一顆棋子,屬于政治的犧牲品。一生,可以說是抑郁而終,皇帝沒有當上,還落得個自盡慘死。
在他自盡慘死之後,孫峻更為迷信,日夜坐卧不甯,寝食不安,每天做着噩夢,心想,這不行呀,我這一生幹過的最壞的事情,無非就是剝奪了孫和的太子位,可能是南陽王孫和心中郁憤,積郁之氣未消,變成了厲鬼每天來找我算賬呢。于是下令,挖出來,重新在故地挖坑深埋。當時,南陽王的深穴深度是五十丈之深。諸葛均也參加那次皇室的葬禮儀式。頗為壯觀,這個不難了解,雖然是孫峻害死了孫和,但是面子上一定要過得去的。
我們今天說的這位,就是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窩囊廢太子——孫和。
南陽王孫和的墓穴也是井葬。他的墓穴就在隆中附近,當年開掘之時,諸葛均也在現場。那個墓葬也算得上是最為上乘的王侯之墓了,今日遇到這樣一個縱深一百八十丈的深穴,更是令諸葛均心中不解。
貴為諸侯的南陽王,他的墓穴也不過五十丈。就算此人的級别比南陽王的級别再大三級,一百五十丈也是足夠用了。怪哉!想到這裡愈覺得納悶和不妙!暗道一聲,不好!怕是出事了!’’想到這裡,趕忙命人停止放繩子,靜聽,在洞口,除了風聲還是風聲……
*****
各位盜友,感謝關注北派六哥原創的長篇小說《盜墓記》。若想快速閱讀已釋出章節,可以加微信公衆号:QQ974155981
更新時間:工作日更新,周六日休息,歡迎你轉發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微信圈或微網誌。
版權聲明:
《盜墓記》是北派六哥的原創作品,本人擁有《盜墓記》的全部版權。禁止任何媒體,網站以營利為目的的轉載。如果媒體,出版商或者網站有需要,請與我直接聯系!個人微信聯系方式:974155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