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藥界的“靶向藥”,帶領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小 編 導 讀

臨床用藥中,我們有時會聽到“引經藥”一詞。何為引經藥呢?某些藥物對機體某部分有選擇性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着主要或者特殊的治療作用,這類藥物就是引經藥。臨床常用的引經藥有哪些?它們作用于哪些部位?我們來看一下張炳厚教授的總結。

治療疾病,予其定位十分重要。疾病在人體中,發病部位特别廣泛,可發病于五髒六腑之某一髒腑,也可發生在不同經絡,或發生在裡,或發生在表,或上或下,或發生在七竅九道,欲治某處之病,必須使藥力達到病所,才能取得良效。方劑中載諸藥達病所之藥稱為使藥。在方劑組成中,即分君、臣、佐、使。使藥有兩種作用,一是引經報使,二是調和諸藥。所講之引經藥,是屬前者,又稱向導,使用引經藥為向導,所謂引經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證有輕重,适其至所為故也。”适其至所,是要令藥物能夠到達病所,即适其病所,這提出了引經報使的問題。又如徐大椿謂之“歸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謂向導之師”。就是說,在中藥中,每味藥均有其歸經,而其中有些藥,歸經特别專注,引經藥往往取用這些歸經專注之品。

中藥界的“靶向藥”,帶領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髒腑、經絡、部位引經藥

肝——柴胡、地龍

膽——青皮

心——菖蒲、燈心草

小腸——黃柏

脾——茯苓

胃——石膏

肺——桔梗、杏仁

大腸——白芷

腎——蒺藜、鬼箭羽

膀胱——滑石

心包——鈎藤

三焦——連翹

頭——川芎

腰——桑寄生

命門——補骨脂

丹田——砂仁

上肢——桂枝

下肢——牛膝

督脈——鹿角類

任脈——龜甲或王不留行

沖脈——木香

帶脈——川斷

尿道——甘草梢

太陽經——羌活

陽明經——白芷或葛根

少陽經——柴胡

厥陰經——吳茱萸或藁本

中藥界的“靶向藥”,帶領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疼痛引經藥與随機變法

全頭疼痛——大川芎

前額頭痛——香白芷、藁本

兩側頭痛——蔓荊子

後頭痛——川羌活

瘀血跳痛——三七面、制水蛭

肝陽脹痛——明天麻、雙鈎藤、生石決明、草決明

痛處發涼——炙麻黃

痛處發熱——生石膏

一般頭痛——全蠍、蜈蚣、茶葉(清茶或花茶)

劇烈頭痛——白花蛇

後背疼痛——香白芷、鹿角鎊

骶骨疼痛——菟絲子

尾骨疼痛——金毛狗脊

足跟疼痛——桑寄生

脅少腹痛——炒川楝

少腹抽痛——杭白芍、炙甘草;宣木瓜、細青皮

腰闆木感——穿山龍、石見穿

周身肌肉痛——白鮮皮

肌肉風濕痛——魚腥草

幾種常用中藥的藥力走向

川桂枝——走四肢

桂枝尖——四肢末

幹桑枝——走上肢

苦桔梗、炙升麻、醋柴胡、炙黃芪——向上

炒枳殼——向下

秦艽——向左

當歸——向右

瓜蒌皮——走胸前

薤白頭——走胸後

生黃芪——走表

牛膝——引血下行

虎杖——走下肢

鹿角鎊、羌獨活、香白芷——走脊柱、後背

淨桃仁——祛局部之血瘀

南紅花——祛全身之血瘀

幹荷葉、幹荷梗——升脾氣

廣藿香——降胃氣

廣佩蘭——升脾氣

北細辛、川木通(藥對)——走下肢外側(氣分)

懷牛膝、大川芎(藥對)——走下肢内側(血分)

諸花皆升,旋覆花獨降;諸子皆降,蔓荊子、茺蔚子獨升。

中藥界的“靶向藥”,帶領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學習過這些引經藥,太漲知識了!

治怪病、用怪藥、使怪方,看張炳厚的怪醫人生——

中藥界的“靶向藥”,帶領方藥直達病變部位

《醫林怪傑張炳厚》

本書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介紹張炳厚教授的中醫學術思想,充分展現了中醫的理論性、實踐性及靈活性;中卷分别包涵對腎病、疼痛、頭痛、心病、肝膽病、脾胃病、肺病、痹證、失眠、皮膚病和婦科病的論述及張老的臨床治療經驗,病案取自張老師承徒弟的月志,内容有辨證論治、學生體會、師授三部分,醫話部分由學生整理而成;下卷是張老青年時代從師的筆錄,所載者均為五六十年代(已故)名醫泰鬥的精專理論和臨床經驗,十分珍貴,錄于此書,以飨同仁。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内容選自《醫林怪傑張炳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張炳厚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推薦發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