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作者:酒熟梅子青

說起李固,可能很多人更熟悉的是《水浒傳》中盧俊義的管家李固,後來因為偷情被盧俊義殺死。但今天要提的李固卻不是這位,而是東漢時期的名臣李固。說實話要不是因為之前查閱了曆代荊州刺史,我自己也不知道漢朝還有這樣一位名臣。是以,本文将和大家介紹這位極少被提及、資料也有限的東漢名臣,希望和大家一起走進李固的英雄傳說。

李固可謂出身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李颉以儒學成就名聞漢朝,官任博士,他的父親李郃更是曾經先後擔任過太常、司空、司徒等職。李固盡管出身于高官之家,卻沒有纨绔子弟的模樣,或許是受父親影響,他子承父業,精通《五經》等儒學典籍及《河圖》、《周易》等陰陽術數,可謂知識十分淵博。或許是因為厚積薄發之故,李固後來在治理國家方面顯現出極大的才能。

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對漢朝是個多事之秋。這一年,武陵蠻悍然包圍了充城,并攻打夷道;這一年,漢朝出兵讨伐屢次翻邊的白馬羌族;也是這一年,象林蠻起兵攻打城邑等。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就是象林縣蠻族叛亂。

在介紹這場叛亂時,有必要先介紹下象林縣所在的位置。所謂象林縣,其實是漢朝時的三級行政區劃機關。漢武帝時将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州,這其中将處在嶺南地區的區域命名為交州,交州以下設定了包括南海、交趾、日南等九個郡,在日南群下又設定了象林縣(大概在如今越南中南部的順化)。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日南群的位置

從地圖上也能看出日南郡距離漢朝的核心統治區域可謂十分遙遠,然而令人稱奇的是漢朝時居然能遠到日南郡的象林縣收稅,并建立相應的郡兵體制。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漢朝居然能到日南群收稅!

根據曆史記載,永和二年,日南縣的蠻族首領區憐率領幾千人(民族暫時無法确定,若依照一些猜測來看,可能為占城人,或許是印度尼西亞過來的)攻打漢朝的象林縣,燒毀了城寺,并殺了象林縣的長官。面對突然發動的叛亂,交州刺史樊演就征發了交趾和九真兩個郡一萬多人來平息叛亂,卻不曾想這些士兵居然嘩變,對上述兩個群反戈一擊。後來雖然兩個郡平息了隊伍中的判斷,但蠻族勢力反而更加強盛。

《後漢書·南蠻列傳》:永和二年,日南象林徼外蠻夷區憐等數千人攻象林縣,燒城寺,殺長吏。交址刺史樊演發交趾、九真二郡兵萬餘人救之。兵士憚遠役,遂反,攻其府。二郡雖擊破反者,而賊勢力轉盛。

為了剿滅這次象林縣的叛亂,當時的侍禦史賈昌會同附近的州郡出兵一起讨伐,不曾想區憐或許深谙兵法,又或者獲得了當地群眾的支援,又或者利用了熟知地形的優勢,反而包圍了漢朝軍隊。據曆史記載,在長達一年多的時間裡,都無法進一步派遣援軍和糧草來支援前線。

漢朝在當時雖然不是巅峰漢朝了,但是整體實力依然不是象林縣蠻族叛軍所能比拟的,可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漢朝雖然勢弱,但至少是對4,壓死象林縣蠻族叛軍的對3

為了漢朝顔面,更為了殺雞儆猴給國内當時此起彼伏的蠻族叛亂,當時的漢順帝立馬召開了進階别會議,文武百官及四府及其參謀讨論應對之策。當時的文武百官果然是繼承了漢武帝時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風範,紛紛要求派遣大将率領荊州、揚州、兖州、豫州等四州的四萬軍隊遠征交趾以支援在前線的州郡軍隊。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漢朝十三州

就在似乎派兵遠征成為定論時,漢朝可謂天降正義,迎來了一位英雄,說出了石破天驚之語,道出了與滿朝文武百官截然不同的意見,這就是李固。那麼李固說了些什麼呢?且看下文分解。

備注:四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内涵,具體來說,西漢以丞相、禦史、車騎将軍、前将軍府為四府;東漢則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軍(或太傅)府為四府。

面對着滿朝文武均主張對象林郡蠻族叛亂采取派兵鎮壓的情況,此時擔任大将軍從事中郎的李固挺身而出,針對滿朝文武的意見提出了七大反駁理由:

一是征讨荊州、揚州的士兵是不可取的。因為這兩個州内本就多有蠻族盤踞和盜賊叢生,現在尚未平息這兩個州的紛亂。而且荊州的長沙和桂陽郡先前為了平定武陵蠻等早已經多次征發士兵,若再征發,則百姓農業生産可謂無以為繼,必然會有新的暴亂發生;

二是現在象林郡平亂陡生風波,而兖州和豫州的百姓猛然被征兆入軍,路途遙遠而又歸期難定,勢必會引發逃亡和叛亂;

三是日南郡地處極南端,氣候炎熱、空氣潮濕、土壤泥濘,加上瘴氣厚重,死亡人數會達到總黨的人數的一半左右;

四是四州之地距離日南郡可謂萬裡,舟車勞頓下,士兵已然成為困乏之兵,戰鬥力已經接近消失;

五是日南郡距離九千餘裡,若按正常行軍速度,每日行軍三十裡,需要300天才能達到,而每個人的糧草合計需要六十萬斛,若再加上将領的口糧、馬的飼料等,需要龐大的糧草開支;

六是一旦軍隊戰鬥,死亡的人一多就無法抵禦敵人,就得繼續征兵,這就會掏空國家中央的整體實力;

七是從先前看,九真和日南的距離僅為一千裡,尚且出現征發當地居民而不堪忍受的情況,四州之軍遠征萬裡之苦可想而知。

李固的七大反駁意見可謂滿座皆驚,文武百官都被他的這番進言所吸引,但是李固若是隻是說出了反對意見,那麼要說是位英雄的話未免有些牽強。畢竟房子拆倒容易,如何重建才是難題。不過,李固終究是李固。

哪曾想李固又進一步提出了平亂效果“比較”。

名臣李固不僅隻是從理論上提出了七大反駁,還結合了當時剛發生的平亂羌族的案例進行了說明,他認為,從“中郎将尹就去益州讨伐叛亂的羌族,結果徒勞無功,被召回”說明派遣大将及軍隊過去其實是沒有什麼明顯作用的,而又比較了“益州刺史張喬面對同樣的益州羌族叛亂局勢,卻僅僅用了一個月就平定了叛亂”,足以說明州郡的地方官員能夠解決地方的叛亂問題。

在比較後,李固進一步提出了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的定亂之策:

一是要選派有勇有謀,既有仁德又懂政治、統率的人擔任交趾的刺史和各郡的太守,并将州群兵駐守于離日南較近的交趾郡;

二是要以退為進,先暫時放棄日南郡,并采取堅壁清野的方式将日南群的官民、百姓等遷到交趾郡等地方;

三是要發揮“有錢能使鬼推磨”的精神,收買蠻族并驅使蠻族間互相攻伐,進而削弱蠻族勢力;

四是利用重金和封侯等賞賜,以懸賞和招募能夠離間象林蠻勢力或直接斬殺其首領的人才。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懸賞斬殺首領的人才

在平亂之策提出後,李固可謂做事做全套,還向漢順帝推薦了刺史和太守的人選,最終在漢順帝和四府的同意下,任命了祝良為九真太守、張喬為交趾刺史。

張喬新任交趾刺史後,就趕緊在城中張貼告示勸慰百姓、叛軍投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而祝良這位九真太守則不得了,堪稱智勇雙全,居然單槍匹馬就到了區憐的叛軍中(估計後來的荊州刺史劉表就是效仿他的),發揮了嘴炮技能max的技能,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分析叛亂可能帶來的禍患和投降帶來的好處,終于打動了幾萬叛軍。這些降軍還幫忙重新修建起了政府的辦公場所。

在張喬和祝良的努力下,可算平複了這次叛亂,史書記載“嶺外複平”。

象林縣的實際情況

根據曆史記載,象林縣雖然有部分漢族百姓,但其中的大多數均為其他民族(或者也可以說是蠻族),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蠻族實際上不好區分,是以一般統稱為蠻,但這也可以說明這裡存在着種類頗多的民族。

此外,以整個交州看,人口大概有100萬左右,這其中日南群大概有10萬人口,九真群約莫有20萬人口左右。盡管無法确定交趾郡人口數量,但從地理位置上看離中央更近,且這地方曾經為南越國趙佗經營多年,又經曆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是以人口上應該大緻與九真郡相當。

李固的七大反駁中之是以不主張從四個州派遣士兵固然有軍伍行軍上的考慮,但實際上也和象林縣的實際情況分不開的。九真群和交趾群的人口約為日南郡的三到四倍,如果派遣的官員無法如預期解決問題,依然不至于直接被長驅直入。

而且,任何談判都是需要籌碼的,在交趾、九真郡人口處于優勢,且背後又有相對于象林縣蠻族遠強大得多的漢王朝,就可以有效恩威并施,為外交、内政解決蠻族叛亂提供适當的空間。

漢朝英雄志之李固:運籌帷幄于萬裡之外,閃耀東漢的名臣一、李固其人二、象林縣蠻族叛亂三、力挽狂然,李固的七大“反駁”四、李固的“平亂效果比較”和定亂之策五、為什麼李固的七大反駁和定亂之策能夠成功解決象林縣蠻族叛亂問題六、象林縣蠻族叛亂平定後的李固人生

慧眼識珠的李固

識人、用人之明

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李固的七大反駁之是以能夠成功,還在于對解決人選的精心挑選。張喬與祝良的成功并不是突然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李固清楚的認識到他們二人在前往象林縣平叛之前就已經有過一定的地方治理經驗,且具有相當不俗的政務處理才能。

曆史記載,祝良曾經擔任過洛陽令,在擔任洛陽令期間,大公無私,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敢于和權貴作鬥争。曾經有一次祝良在得知當時的太尉龐參之妻密謀害死前妻之子,就直接闖太尉府辦案,這倒頗有青天的意味。後來,祝良是以被下獄,結果洛陽諸多官員和百姓紛紛表示願意代替祝良受罰。這足可以見祝良的剛正不阿與善得民心。祝良既然為人賢明清廉,這就能有效避免在民族混居區域欺壓百姓的情形,同時因為處理事情方正,也更容易取得少數民族勢力的信任。

無獨有偶,張喬同樣也是處理地方問題的專家,在被派赴交趾擔任刺史前曾經擔任過益州刺史,當時是為了給中郎将尹就平叛羌族無功而返進行救場的。可是“人比人,氣死人”,尹就耗費錢财兵力搞了個徒勞無功,而張喬到了益州後,了解羌族叛亂的原因,然後悉心開展安撫和勸降工作,使得羌族内部逐漸出現了分裂,并互相制衡,最終不需要大動幹戈就解決了益州的羌族叛亂問題。可見,張喬在安撫地方和拉攏分化勢力上很有一手。

手段得當

上文提到,象林縣蠻族隻是個統稱,内部包含了諸多不同的蠻族。李固準确認識到了這些蠻族聯盟的存在前提就在于有漢朝軍隊的強大壓力,是以,隻要漢朝不大兵壓境,這些蠻族之間的團結程度也就有限。這是李固反對大軍遠征的重要前提。

此外,蠻族内部勢力衆多且複雜,這就為收買蠻族以分化蠻族聯盟提供了有利條件。由于蠻族間的共同利益并不一定一緻,隻要能加以籠絡,必然會有部分蠻族動搖,進而使得主要沖突從蠻族與漢朝變成蠻族與蠻族之間的沖突。通過蠻族間的内耗,使得日南群的漢朝、蠻族勢力對比發生變化,進而有利于叛亂的解決。

李固因其對象林縣蠻族叛亂事件的力排衆議,開始為漢家朝廷所重視,先後被委以重任擔任了荊州刺史等職位,有效解決了當地的地方問題。後來,因為在立大統問題上與權臣梁冀相争辯,不肯立後來的漢桓帝,最後被梁翼所誣告而被殺,可謂讓人唏噓不已。

在臨死前,李固依然表示:志在匡扶漢室,死而無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李固恰恰就是重如泰山,為當時的漢朝撐起了一片天空。

這裡僅以蘇轍對李固的評價之語略表崇敬、唏噓之情:

李固立于順、桓之間,内無愧于其心,外無負于其人,東漢名臣,如固一二人耳!

(全文共4200字)

參考文獻:

1.《後漢書·李杜列傳》;

2.《後漢書·南蠻列傳》;

3.《中國人口史(第一卷)》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