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垂棘山下高都古鎮

作者:廖昊
垂棘山下高都古鎮

高都古鎮北閣,上書“行山重鎮”

悠長的舊街巷裡,錯落分布着古韻猶存的老宅子。這就是晉城市澤州縣的高都古鎮。

一色的黛瓦素牆,木門雕窗,大多是明清時代留下的。一些儲存完好的,目前仍有村民居住,雖然雕梁畫棟的色彩不再鮮豔,但仍可從那砌築得挺拔的磨磚對縫的高牆、精緻的宅門、粗壯的梁架以及各類雕飾細巧和手藝高超的木雕、石雕、磚雕中看到當年輝煌的印迹。

高都作為一個遠古地名,最早見于史書記載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置晉國宗廟靈位于高都奉祀。

垂棘山,位于高都鎮東南,方圓不過兩公裡,山上蒼松翠柏,《左傳》記載此山出産美玉,山前有琢玉台,山後有璞玉亭。另據《路史》記載“夏帝履癸始于垂”,意思是說夏王朝的最後一個帝王桀在開始的時候,居住在“垂”這個地方。垂,指的就是垂棘山。垂棘山下一古洞口有前人所刻的“夏桀王遷都處”。這裡早期被稱為“垂都”,又因為這個地方位于丹河岸邊,地勢較高,是以後來改稱作“高都”。

上世紀50年代,高都遺址的發現,則将史書記載與曆史傳說中本來就已經非常古老的高都曆史推前到了新石器時代,說明這裡曾經是澤州先民的主要活動地之一,同時也證明了高都文明史開端的久遠性。

由于時間上的銜接與内容上的延續,對夏文化的研究有重大意義。

高都自古就有“十廟七閣三設施”之說,說的是高都古鎮的寺廟衆多。

晉城過去有“四大古寺”,分别是碧落寺、景德寺、顯慶寺、松林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景德寺,就坐落在高都古鎮東南。

景德寺始建于北齊,原名慈善寺。宋景德四年重建,由宋真宗賜名景德寺,并沿用至今,寺内現仍存有金泰和八年的“敕牒”碑。可謂曆史悠久,并可以想見當年該寺品望之重。

自 1956 年以來,景德寺長期被高都糧站使用。古老的建築結構被黃泥白灰裹得嚴嚴實實,千年古寺為祖國的糧食儲存事業默默奉獻,幾十年來從不被人注意,直到近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才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

曆史上許多社會名流都會到此一遊,品茗賦詩。乾隆三十三年(1768),陵川知縣王笃祜,因到澤州府赴會路過高都,時值正午暑熱高溫,在景德寺下馬歇息。寺中兩株年代久遠的古柏,巨大的樹冠蔽日遮陰,提供了一處可供歇息的陰涼所在。

王笃祜解衣坐于樹陰,撫摸着曆史滄桑的樹幹,一邊享受着清風吹拂帶來的絲絲爽意,一邊對寺院仔細進行觀察,吟詩一首《過景德寺憩雙柏下》:

勞勞憩塵鞅,日午撫幽植。窗虛風濤過,靜對雙影直。解衣坐清陰,啟戶見山色。中有忘機人,長年自偃息。

從上古至明清,高都作為行山重鎮、交通樞紐,數百年間,商賈雲集、經濟發達。

明清時期,高都鎮東到東嶽廟,西至五虎閣,一條大街橫貫東西,兩旁店鋪興盛時有 200 多家。從銀樓、布店、當鋪、鹽店等日用雜貨店,到手工業産品和農副産品無所不有。發達的商業,使周邊村莊成為創富傳奇。

目前高都鎮儲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大院,主要有南街的“宮上院”和保福村的“廳堂院”“任家院”“順興堂”以及善獲村的“程家八卦院”。“廳堂院”“任家院”坐落于保福村主街的路北,大門均建在六層青石台基上,門檐下雕刻着精美的木雕,門頂置閣樓,通道的左右和北面分别建有二到三處内院,其門飾、窗棂做工都很精細,為高都鎮民居建築的精品。

此外,還在大十字和西門口專門設立有糧食交易市場,從米面到五谷雜糧樣樣齊全。尤其當地豐富的煤炭和鐵貨資源以及做工精細的手工藝品,曾吸引了周邊地區乃至全國各地的商客駝幫,他們從外地運來布匹、煤油、食鹽等,運走當地的煤炭、鐵貨和手工業品。當時的古鎮是一派繁盛景象。

【來源:太原日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