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州名宦孫星衍

作者:德州記錄

文|馬惠彬

德州名宦孫星衍

孫星衍、字淵如,号伯淵,江蘇常州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進士,時授翰林院編修,充三通館校理;乾隆六十年(1795)授山東兖沂曹濟道。清嘉慶元年(1796)補山東督糧道,治所在德州;乾隆十二年(1807)任山東布政使。藏書家,目錄學家。

清.嘉慶十年(1805)夏秋之際,衛河上遊經臨清閘口水漲高于閘内之水,閘口被迫關閉,糧艘阻滞。孫星衍組織指揮疏浚四女寺減水河工程,以洩衛河之水。為惜民力,保障農業生産,孫星衍不動用兩岸民夫,而是通過協調運籌,動用駐守德州的滿州營軍隊完成了疏浚工程,博得群眾好評。德州群眾銘記孫星衍功績,後将其崇祀德州名宦祠。

.嘉慶二年(1797),群眾在德州城北第三屯河道内發現高貞碑。曾一度置于岸邊無人問津。清.嘉慶十一年(1806),孫星衍得知後,立刻将此碑移至州學棂星門内。他随即寫下韻文刻于碑陰:“碑浮衛水兮,移之學宮。墓崩弛兮其人傳。惟貴戚之尚德兮,曷借勳名之燦然。我無建樹于茲土兮,獨好古以窮年。愧岘首之羊公兮,庶後人之甯想乎碑前”。并寫跋語:“嘉慶丙寅(1806)歲,王孝廉保訓告我,德州衛河第三屯出高貞碑。與知州原遜志、庫大使沈志水移置學宮”。署名“賜進士及第山東督糧道陽湖孫星衍撰書刊記”。

嘉慶十五年(1810)正月十五日,身為山東布政使的孫星衍回到德州,将秦朝李斯寫的泰山刻石銘文篆書殘字29字,刻于高貞碑的碑陰。篆書下面的跋語為:“篆泰山刻石,以乾隆五年毀于火,傳書漫漶。餘藏有舊拓本,尚可尋求筆意。嚴君可均通篆法,因囑雙鈎上石,勒德州學高貞碑之陰,以永其傳。嘉慶庚午上元日蘭陵孫星衍記”。

高貞碑是北朝碑刻中方筆楷書的代表作品,點畫清峻勁健,結字穩健俊整,字形微扁,底盤稍大,顯得莊重穩健,在風格上十分接近唐人楷法。碑高222厘米,寬98厘米,厚18.5厘米。碑額篆書陽文“龍骧将軍營州刺史高懿侯碑”。碑文計24行,每行46字,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立石,記載高貞一生功德。現藏于山東石刻藝術博物館。

孫星衍任山東督糧道時的住所,傳說:是漢代丞相公孫弘所封的平津故址,孫星衍便以“平津館”名其自己的書齋。故聞名于世的《平津館叢書》《平津館文稿》《平津館金石萃編》等書,均在平津館完成。《平津館叢書》以精校著稱,彙輯周秦以來古籍43種254卷,内容除收錄孫星衍自著《尚書今古文注疏》《芳茂山人詩錄》九卷外,主要涉及兵書類、政書類、醫學類等著作。《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裡對《平津館叢書》評價:“周秦諸子,凡有疑似之處,有此校錄,均可應刃而解。”

所留的《平津館記》石刻,是清.嘉慶十一年(1806)五月,孫星衍撰文,幕客錢泳書寫的一塊記銘碑。從珍藏的《平津館記》拓片推斷,此碑高0.94米,寬0.62米。題額為陰刻篆書“平津館記”,旁小字為 “庚午歲重九日五松居士 (孫星衍)補題”。碑文有隸書12行, 186字,字型端莊淳古。碑記文曰:“鬲津至平原曰平津。經漢高城入海,公孫丞相以此封焉。予參藩山左,駐節安德,地為平原故郡。當燕齊孔道,通人過訪無虛日,非有翹材之館也。官貧兼負幫項,布被脫粟,非以為詐也。位業去古人遠甚,謝策甲科,偶相似,又不足述也。是以名吾館者,以識風土古迹,後之士大夫為國樹人,或有慕夫開阖之風也。銘曰:九河故道,鬲曰平津。有懷公孫,約己樹人。臣門如水,常滿車轶。清風在堂,金石聲出。舍此傳舍,名之強名。随會可作,相如複生。”

嘉慶十六年(1811),他在任代山東布政使時稱病請假回鄉。

德州名宦孫星衍

馬惠彬,男,1944年生于德州市德城區橋口街,大學文化,企業退休員工。由于我生在運河邊、長在德州城,對運河、對德州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故2005年退休後,便介入了對德州地域曆史及德州運河文化的研究,先後寫出了有關德州曆史和運河文化的文章350餘篇、200萬餘字。先後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上發表了260餘篇。寫出了各種類型的詩詞歌賦等近300餘首,在各種報刊雜志和書籍裡發表了百餘首。已出版《德州史話》 一、二集,《北廠志》、《橋口街志》、《水獸旱船》等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