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人物介紹出處啟發與借鑒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人物介紹出處啟發與借鑒

貞觀二年①,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②視禾,見蝗蟲,掇③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④。爾其⑤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⑥谏⑦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⑧移災朕躬⑨,何疾之避?"遂⑩吞之。

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貞觀,唐太宗的年号。

苑:古代帝王遊玩、打獵和躬耕的園林。

掇:抓取。

予一人:古代帝王的自稱。

其:如果。

遽:立刻。

谏:規勸。

冀:希望。

躬:自身。

遂:于是。

貞觀二年,京城長安大旱,蝗蟲大量孳生。唐太宗進入園林檢視糧食的情況,看到有蝗蟲,捉了幾隻咒罵道:"百姓把糧食當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糧食,這對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過全部算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靈的話,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唐太宗準備把蝗蟲吞下去,周圍的人急忙勸阻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唐太宗說道:"我所希望的就是把百姓的災難轉移到我身上,為什麼要逃避疾病呢?"于是就把蝗蟲吞了。

說"京師":曆朝曆代都有國都,那是帝王朝政的地方。一般稱"都",如"唐都于長安"。亦稱"京師"、"京"、"京城"、"帝京"、"國"等。上文中的"京師旱,蝗蟲大起",意思是都城發生旱災,蝗蟲大量孳生。又如,《嶽陽樓記》:"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去國"即離開國都。《左傳》上多見"國人",實際上應指國都的人,而非全國百姓。

李世民:(599年—649年),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人物介紹出處啟發與借鑒

李世民聰明果斷,擅長騎射。少年從軍,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後,領兵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冊立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貞觀,開創了"貞觀之治"。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人物介紹出處啟發與借鑒

李世民對外開疆拓土,執行夷漢一家的政策,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得尊号"天可汗",為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礎。

唐·吳兢《貞觀政要》

經典文言文賞析|唐太宗吞蝗原文注釋譯文文化常識人物介紹出處啟發與借鑒

唐太宗在蝗災面前的行為,将唐太宗願為人民承載災難的勇氣,和堅決消滅蝗蟲的決心展現得淋漓盡緻,也将一個國家的君王的形象烘托的高大偉岸。在國家有難之際,唐太宗首先想到的是人民,擔憂的是民生,無怪乎當時的百姓對唐太宗如此的愛戴了!

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統治下,唐朝民風開化,經濟繁榮,各民族融洽。直到今天,我們提及他的"貞觀之治"都不免感歎當時的盛況。而唐朝之是以能如此昌盛,與李世民愛民如子是息息相關的。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來關注“我愛文言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