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作者:娛樂三國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天是萬物最活躍的季節,田間的莊稼、蔬果都在旺盛生長,而地頭上的小蟲子也在忙着啃食作物。京郊的田間,有一些益蟲,它們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

這些有益的天敵昆蟲都是從哪裡來的呢?新京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市擁有14條生物天敵生産線,能生産20餘種生物天敵,年産天敵數量達3000億頭。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延慶區康莊鎮的北京闊野田園生物技術公司進行探訪,看看這些保衛農作物安全的小蟲子都是如何生産出來的。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瓢蟲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現代版的“傍不肯”

延慶區延慶鎮廣積屯村的一座黃瓜大棚裡,黃瓜葉片上有一些白色的蚜蟲在危害植物生長。

北京市植保站專家在黃瓜莖上懸挂了一些龜紋瓢蟲的蟲卡。黑色的龜紋瓢蟲從蟲卡裡爬出,在葉片上挨個捕食蚜蟲,運用這種“以蟲治蟲”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農藥的噴灑。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龜紋瓢蟲卡裡面有至少20個蟲卵。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随着社會的發展,近幾年,人們對食物的健康和安全問題格外在意,有機食品和有機食品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睐,不少人希望“複興”傳統耕作方式,不用化肥和農藥,保證送入口中的食物更加安全,而“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正是安全消滅蟲害的一種重要方式。

說起“以蟲治蟲”這種生物防治方法,在國中課本上就有一篇名為《以蟲治蟲》的古文,文章出自北宋沈括所著《夢溪筆談》,裡面記述了宋神宗元豐年間,慶州地區的田地裡出現了一種名為“傍不肯”的益蟲,它可以消滅害蟲“子方蟲”,進而使農作物豐收,是一種“一物降一物”的生物防護方法。

如今,在農業生産中,以蟲治蟲的生物防治方法應用也十分廣泛。據了解,昆蟲天敵消滅害蟲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捕食,一種是寄生。去年,在防治禍害糧食的首要害蟲草地貪夜蛾時,北京市植保部門就使用了螟黃赤眼蜂、東亞小花蝽、大紅犀獵蝽和異色瓢蟲等天敵進行防治,而這些天敵昆蟲,在北京本地的昆蟲企業都有生産。

悉心照料天敵昆蟲

在延慶區康莊鎮的闊野生物技術公司工廠中的房間裡,從業人員正從大煙葉上剪下一片片帶着瓢蟲卵的小葉片,再将幾片僅有小指甲蓋大小的葉片放入蟲卡中粘好,保證每個蟲卡裡至少裝有20個瓢蟲卵。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從業人員正從煙葉上剪下蟲卵制作瓢蟲蟲卡。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這就是我們生産異色瓢蟲和龜紋瓢蟲的工作間,蟲卡都是手工制作的。”闊野公司總經理張紅豔介紹說,從業人員從基地所在的園區采集帶有蚜蟲的植物,例如煙葉、灰灰菜(一種野菜)等,将這些蚜蟲作為瓢蟲的“食物”,放置成年瓢蟲在植物葉片上“進食”後,瓢蟲即會在葉片上産卵,從業人員再将蟲卵收集起來,制作成蟲卡。

目前,工廠裡一天可以制作4000餘張蟲卡。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煙葉上的蚜蟲是瓢蟲“飼料”。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據了解,闊野是北京最主要的天敵昆蟲生産企業之一。

共生産巴氏新小綏螨、智利小植綏螨、東亞小花蝽、煙盲蝽、異色瓢蟲和龜紋瓢蟲等7種天敵昆蟲。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東亞小花蝽。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相比養殖畜禽,養昆蟲對環境的要求更高,蟲子既怕冷又怕熱,需要将生産室的溫濕度調節至昆蟲最喜愛的範圍,“一般要求26℃-28℃,是以我們工廠中的房間裡都安裝了空調,無論是炎夏還是寒冬,都能保證溫度在20多。濕度的話,一般40%-50%就可以,但巴氏新小綏螨喜歡潮濕的環境,需要達到90%。”張紅豔說,雖然蟲子很小,但每一頭都是心血,不想讓它們死掉,從業人員都盡力呵護蟲子。

蟲蟲工廠裡的生物鍊

自古以來,昆蟲對人類的生活就有很大的影響,人們享受着昆蟲産出的蜂蜜、蠶絲,同時也飽受蚊蠅和啃食莊稼害蟲的騷擾。人類根據昆蟲對自己有益還是有害,将昆蟲劃分為益蟲或害蟲。

在天敵工廠中,不論是益蟲還是害蟲,都需要精心培育,讓它們遵循天性來吃喝繁衍。養益蟲的同時,還需要養害蟲作為食物,工廠内也形成了一種生物鍊,“比如說我們養智利小植綏螨,就要養它的食物,也就是紅蜘蛛(葉螨),這是一種啃食植物的害蟲,是以我們還要栽培一些紅蜘蛛喜歡的作物來給它們吃。”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植保站專家在辣椒上放東亞小花蝽,防治害蟲薊馬。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記者在昆蟲工廠裡看到,有勞工正在搬出一盆盆芸豆和蠶豆,“這是用來養紅蜘蛛和蚜蟲的”,北京市植保站農藝師孫貝貝告訴記者,生産昆蟲天敵,要保證它們的食物足夠多,就需要在養害蟲時保證種群足夠大。

正如家禽會生病去世一樣,昆蟲也會生病死亡,“養昆蟲其實挺不容易的”,總經理張紅豔說,有時候遇到陰雨天,蚜蟲等蟲子很容易得病死亡,“除了生病之外,我們還很怕蟲子受到‘污染’。”

主要易受污染的是天敵昆蟲的食物,也就是各種害蟲,所謂的“受污染”就是有其他益蟲将害蟲吃掉,影響産卵。張紅豔告訴記者,除了在工廠中的房間見到的直接從園區收集帶有蚜蟲的植物外,工廠還會自己養一些蚜蟲作為天敵昆蟲的食物。這些作為益蟲“口糧”的蚜蟲,很容易被污染,“比如有一些蚜繭蜂會飛到工廠中的房間裡,這是一種在蚜蟲體内的寄生蜂,一旦被寄生了,蚜蟲就變成了‘僵蚜’,無法繼續做瓢蟲的食物了,食物沒有了,瓢蟲也很難繼續養。”

張紅豔說,紅蜘蛛(葉螨)也特别容易被污染,是以,在生産過程中要時刻小心,不讓其他昆蟲進入生産工廠中的房間,“人也不讓随便進入,比如過敏體質的人對葉螨也有影響。”工廠中的房間負責人表示,一旦發現污染情況出現,工廠中的房間從業人員就會立刻清理作為害蟲食物的植物苗子,再對出現污染的工廠中的房間進行徹底的清掃、噴藥,確定沒有殘留的天敵昆蟲後,再重新開始養。

小蟲子守護農林業

據了解,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進行昆蟲天敵方面的科研工作,至今已有40餘載。有資料顯示,目前國内最大規模應用的天敵是赤眼蜂,其他研究和應用較多的天敵昆蟲種類有瓢蟲、草蛉、花蝽等。

據北京市植保站提供的資料顯示,2019年,北京市已有11類24個天敵産品應用于我市蔬菜害蟲防治,面積達22.39萬畝,為農藥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北京年産“天敵昆蟲”3000億頭,專門捕獲危害作物的害蟲,它們怎麼量産出來的

玻璃瓶養瓢蟲,瓶中的害蟲是瓢蟲的食物。新京報記者 楊亦靜 攝

闊野田園生物技術公司自主研發生物天敵防治技術始于2013年,“我們是北菜園有機蔬菜公司成立的企業,因為北菜園種植的都是有機菜,不能打農藥,是以我們很關注生物防治。”闊野總經理張紅豔說,起初,市植保站等科研院所的專家會給基地提供一些昆蟲天敵試用,發現消滅害蟲的效果不錯,“我們就開始嘗試自己養,經過幾年發展,現在規模起來了。”

去年,闊野公司年産巴氏新小綏螨300億頭,東亞小花蝽、煙盲蝽年産各5000萬頭,異色瓢蟲産量1.02億頭,智利小植綏螨最多,年産達到3億頭。

如此大量的昆蟲生産出來後,需要怎麼儲存呢?張紅豔介紹說,一般都是根據訂單量來生産昆蟲,有需要就收集,“像瓢蟲類的,蟲卡制作完畢後,我們做過很多實驗,能存放一周左右,卵的孵化率也沒有問題。巴氏和智利這些捕食螨,成品出來後,低溫4℃-8℃也可以放一段時間。”最脆弱的應屬東亞小花蝽和煙盲蝽,最多放一晚,是以要在收集包裝後,立刻發往需要的農企和農戶手中,“我們運昆蟲也是走快遞,包裝裡用冰塊來保證昆蟲的運輸環境。”

夏季,正是一年中天敵昆蟲生産高峰期,勞工每天加班加點收集益蟲。農業和林業都要依靠這些小蟲子來消滅害蟲,這一片片、一瓶瓶的小蟲子,守護着農作物和樹木的健康。

來源:新京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