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精讀《蘇七塊》,作者:馮骥才

作者:愛思考的無道

蘇大夫本名蘇金散,民國初年在小白樓一帶,開所行醫,正骨拿環,天津衛挂頭牌,連洋人賽馬,折胳膊斷腿,也來求他。(交代主人公身份、本名、所處時代、行醫地點、典型案例。故事真實可信,吸引讀者閱讀興趣。)

他人高袍長,手瘦有勁,五十開外,紅唇皓齒,眸子賽燈,下巴颏兒一绺山羊須,浸了油似的烏黑锃亮。(寫外貌。語句短小精煉,形神兼備,使讀者如見其人。)張口說話,聲音打胸腔出來,帶着丹田氣,遠近一樣響,要是當年入班學戲,保準是金少山的冤家對頭。(寫聲音。用假設兼誇張的手法,與外形相稱,使人如聞其聲。)手下動作更是“幹淨麻利快”,逢到有人傷筋斷骨找他來,他呢?手指一觸,隔皮截肉,裡頭怎麼回事,立時心明眼亮。忽然雙手賽一對白鳥,上下翻飛,急如閃電,隻聽“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覺疼,斷骨頭就接上了。貼塊膏藥,上了夾闆,病人回去自好。(寫動作。形象生動、細緻入微,突出“幹淨麻利快”,使人臨其境。)倘若再來,一準是鞠大躬謝大恩送大匾來了。(側面襯托蘇大夫的“能耐”。“一準”,充分肯定其醫術精湛,手到病除,妙手回春。)

>>>故事開端:交代蘇大夫其人以及其高超的醫術。

人有了能耐,脾氣準格色。(巧妙地過渡。“格色”是方言,指這個人有特殊、不太容易讓人接受的特點。設定懸念,引出下文。)蘇大夫有個格色的規矩,凡來瞧病,無論貧富親疏,必得先拿七塊銀元碼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則決不搭理。這叫嘛規矩?他就這規矩!人家罵他認錢不認人,能耐就值七塊,因故得個挨貶的綽号叫作“蘇七塊”。當面稱他蘇大夫,背後叫他“蘇七塊”,誰也不知他的大名蘇金散了。

(誤會一:交代綽号的由來,“認錢不認人”,顯示蘇大夫的“格色”,給人極不好的印象。)

蘇大夫好打牌,一日閑着,兩位牌友來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遠的牙醫華大夫請來,湊上一桌。玩得正來神兒,忽然三輪車夫張四闖進來,往門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腦袋瓜淌汗,脖子周圍的小褂濕了一圈,顯然摔壞胳膊,疼得夠勁。可三輪車夫都是賺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塊銀元?他說先欠着蘇大夫,過後準還,說話時還哼喲哼喲叫疼。(渲染傷者的疼痛和貧窮,側面顯示蘇大夫的“格色”。加深人們對見傷不救的蘇大夫的厭惡。)誰料蘇大夫聽賽沒聽,照樣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憂或驚或裝作不驚,腦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過去,使手指指門外,蘇大夫眼睛仍不離牌。“蘇七塊”這綽号就表現得斬釘截鐵了。

(誤會二:沖突更新,沒有七元錢就不給三輪車夫治傷,再次顯示蘇大夫的“格色”,更增加人們對蘇七塊的厭惡和鄙視。)

牙醫華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說去撒尿,離開牌桌走到後院,鑽出後門,繞到前街,遠遠把靠在門邊的張四悄悄招呼過來,打懷裡摸出七塊銀元給了他。不等張四感激,轉身打原道傳回,進屋坐回牌桌,若無其事地接着打牌。

(誤會三:用牙醫華大夫的善良側面襯托蘇大夫形“冷漠無情”,又一次顯示蘇大夫的“格色”,讓人感覺到“蘇七塊”行為令人不齒。誤會疊起,将故事逐漸推向高潮。)

>>>故事發展:蘇大夫堅守“格色的規矩”,沒七塊錢不給三輪車夫治傷。

過一會兒,張四歪歪扭扭走進屋,把七塊銀元“嘩”地往台子上一碼。這下比按鈴還快,蘇大夫已然站在張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張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幾下骨頭,跟着手左拉右推,下頂上壓,張四抽肩縮頸閉眼呲牙,預備重重挨幾下,蘇大夫卻說:“接上了。”(照應第二段“幹淨麻利快”,在現場救治中顯示蘇大夫的“能耐”。概括介紹與典型案例相結合,使文章結構嚴謹,更增加了故事的真實性。)當下便塗上藥膏,央上夾闆,還給張四幾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藥面子。張四說他再沒錢付藥款,蘇大夫隻說了句:“這藥我送了。”(寫蘇大夫心細、善良。與前文故事情節形成反差,推動故事情節發展。)便回到牌桌旁。

(誤會四:誇張寫蘇大夫“這下比按鈴還快”,見錢眼開,與前文“格色”照應,誤會再起。讓人感覺他真是見錢眼開,财迷心竅。)

今兒的牌各有輸赢,更是沒完沒了,直到點燈時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臨出門時,蘇大夫伸出瘦手,攔住華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後,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銀元裡取出七塊,往華大夫手心一放,說道:“有句話,還得跟您說。您别以為我這人心地不善,隻是我立的這規矩不能改!”

(誤會全解:蘇大夫自己表白,真正的“能耐”在于善良而不壞規矩。作者構思之匠心,令讀者唏噓歎息。)

>>>故事高潮:蘇大夫大顯身手治三輪車夫,自我表白解誤會。

華大夫把這話帶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沒琢磨透蘇大夫這話裡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兒裡欽佩蘇大夫這事這理這人。

>>>故事尾聲:華大夫佩服蘇大夫。升華主題,發人深省。文章主體用抑揚結合的創作手法,贊頌蘇大夫正直善良、堅守規矩的品格,彰顯小說的主旨;結尾顯示蘇大夫的美好品質令人敬佩,感染他人,深化了主旨。

知 識 建 構

//叙事一波三折,曲折動人//

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沒有獨特的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小說就沒有合理的生存空間;沒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小說就缺少了生命力;沒有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小說就少了幾分味道。作家馮骥才的小說大多都有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叙事往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蘇七塊》這篇小說,作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時,巧設誤會,欲揚先抑,情節可謂一波三折。先寫蘇七塊給人“認錢不認人”的印象,再寫沒錢不給疼痛難忍的三輪車夫接骨,再寫三輪車夫拿來七塊錢立馬給接好,誤會重重,令人厭惡,惹人罵。牌局散後和牙醫華大夫的自我表白,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他也善良,隻是在堅守原則而已。巧用歐·亨利式結尾,故事結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