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旗:“遇見”最美的經典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我身邊的好老師

平時,她經常會被陌生人追問:“你是音樂老師,還是美術老師?”不過,了解的人都知道,她就是一個身懷“十八般武藝”,又善于“開腦洞”的國小國文教師。

她,就是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校國小部國文教師高旗。

她,用“唱”替代“背”

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多背”是很多國文教師一以貫之的“絕招”。剛工作之初,高旗也不例外。

“2008年,我教20多個學生國文,那時隻會讓學生背誦、默寫,每天十分疲憊。但一個學年下來,成績仍不盡如人意。”高旗回憶道。

一時間,“讀、默、背”成了困擾高旗和家長的難題,也讓高旗開始反思。

經過認真地琢磨、研究,高旗想出了“唱古詩”的辦法,即讓學生用“唱”替代“背”的方式學習國文。

平時,高旗注重從網上收集與教學内容相關的音像資料,嘗試在晨讀課和學生們一起學唱古詩。對此,孩子們感到新鮮、新奇,幾乎不需要死記硬背,不僅很快記住了古詩,而且有些孩子在“唱”中手舞足蹈、自我陶醉。

這也極大地鼓舞了高旗。她借鑒唱古詩的經驗,嘗試讓學生帶着動作讀課文。為此,她自費采購或研制一些教學道具,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同時,她将節拍誦讀和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整合到國文課堂中,孩子們在學習長、難古文時幾遍就能記住,學習複雜現代文可借導圖理清思路。

嘗到甜頭的高旗,還提出了“節拍誦讀法”和“情境思維導圖教學法”,并自主開發研制了《棗莊實驗學校節拍誦讀教學課件》。幾年來,她編排的經典誦讀節目《童趣》《少年英雄王二小》《誦讀伴我成長》等,在全市中國小經典誦讀比賽中頻頻獲獎。

她,勇做吟誦“留聲機”

誦讀教學改進,點燃了高旗在詩教研究領域創新實踐的激情。

2018年5月,高旗被選派參加山東省經典誦讀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骨幹教師教育訓練班。這次教育訓練,讓她和吟誦結下不解之緣。

“這是我近距離、系統性地接觸吟誦,覺得這才是中國最美的歌聲和經典誦讀最該有的音調。”高旗說,教育訓練讓她形成了“精準、寬泛、多元、深沉”的誦讀觀和開啟詩教探索的決心。

她借鑒大學組織社團聯合會的經驗,先後組建了“文學社”“詩歌社”“戲劇社”等社團,定期指導、開展活動。

去年3月份,棗莊市教科院國小國文教研員馮佳琳交給高旗一項重要任務:讓她負責準備教學課例《孟子》,并參與籌備全市中國小生經典誦讀現場會。兩個月後,她向教科院遞交了一份《統編版國文教材古詩詞吟誦創作實施方案》。

這一方案與該市教科院建立區域傳統文化團隊組織的想法不謀而合。随即,“棗莊市傳統文化研究推廣中心”正式成立,傳統文化的教育研究與推廣在棗莊有了區域團隊組織。在高旗的努力下,統編教材古詩詞吟誦資源公衆号“相逢經典”問世。

“現在,高旗所在學校每個級部都有一個‘吟誦社團’。其他學校也都在積極推廣誦讀教學,孩子們也逐漸成為校内外各類展演活動的主角。”馮佳琳說。

在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間,高旗親力親為組織開展“經典誦讀”教育訓練十餘場。她說:“我和學校社團的孩子們從誦讀中得到了實惠,有責任、有義務把這份實惠傳遞給更多的人,幫助大家共同進步。”

她,精通“十八般武藝”

除了教好國文,高旗還經常客串導遊、宣傳策劃,以及其他處室秘書的角色。

高旗說,盡管每個角色都讓她覺得壓力大、又累又乏,但是讓她長了能力、添了信心、鍛煉了膽識,慢慢練就成“十八般武藝”。

其中,最吸引高旗的,還是課程、教學、課堂和學生。2019年元旦,高旗組織策劃了學校“知經典 善傳承”系列展演活動。她嘗試多元性設計,将國文誦讀、音樂書畫、實踐活動等多學科教學樣式植入到活動中。

她帶領國文教師組成“巾帼娘子軍”,自費采購制作楹聯、橫幅、燈籠、中國結、窗花、年畫等裝飾物,請音樂和美術老師指導布展,把學校圖書樓改造成年俗展演集市,邀請學生家長趕大集、看節目、賞書畫……

現在,無論是在棗莊市實驗學校回廊穹頂的名言警句中、在善知書院的錯落書架上,還是在學生課堂的課表裡、在教室門口的展框中,都會發現傳統文化教學創新的痕迹數不勝數……棗莊市實驗學校的衆多學子,也因9年的學習生活中閱讀400萬字名著、積累500餘篇古典、誦讀大量經典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中國教育報》2021年03月15日第3版

作者:本報特約通訊員 胡樂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