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作者: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來源:解放軍新聞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媒體

今天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反美援助北韓出國作戰的周年紀念日。在對美朝戰争中,英勇的志願軍勇于面對強敵,鮮血奮戰,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曾經與優勢裝備作戰的美國士兵發脾氣!毛主席曾經說過:美國人的鋼制天然氣多了,鋼鐵瓦斯也少了。這種"氣"就是鬥志。當時,西方輿論評論說,中國軍隊在北韓有兩枚"重型炸彈"。兩個"重彈",一個是歌曲《我是軍人》,另一個是作家魏偉的散文《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敢發動戰争,毫不留情地打仗!"

《我是軍人》是一首著名的軍歌,由陸源、嶽倫作曲。1950年6月的一天,駐紮在湖南省湘江畔阜陽縣的第4野戰軍第137師的陸遠和嶽倫,從連長那裡得知,嚴重缺乏容易唱、氣風凜凜的軍歌。當時,陸媛和嶽倫分别在四大領域工作137工部的工藝團隊,陸媛是文舞美創作副隊長,嶽倫是音樂副隊長、指揮家和作曲家。作為為一線軍人服務的文藝工作者,陸源和嶽倫立刻萌生了一個念頭:一定要造出像宋一樣的戰士。

兩位作者在公司的業餘文化創作活動牆上的牆上報上,發現了一首開頭的"我是普通人,扔鋤頭當兵"的軍油詩,并根據士兵代表的親身經曆,以及獨特的藝術表現,根據當時的情況處理,最終創作了歌曲"我是士兵"。

"我是一名士兵"歌詞

我是一名軍人

來自老百姓

打敗日本狗盜賊

消滅蔣土匪軍

愛國愛民

革命戰争考驗了我

支架更牢固

嘿嘿,槍的緊

眼睛清晰

誰敢發動戰争?

毫不留情地堅決打它!

這首歌以兩句原話結束:"美帝國主義侵略,堅決不懈地打擊它!"根據士兵的建議,将"美帝國主義侵略"改為"誰敢發動戰争"要容易得多。

​​​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兩位老同志:《我是軍人》的詞曲作者陸源(左)和1992年在北戴河合影留念。

這首歌一經定稿,師衛就試了一試。因為歌詞難忘,旋律簡單,士兵們隻花了十分鐘就學會了,就連旁的觀衆都能唱下來。因為它有力,曲調簡單,很快在公司裡熱唱起來。士兵們非常高興地說:"這首歌唱得快樂,充滿活力,并感到光榮的驕傲!"

​​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不久,解放軍總政治部通知部隊征集并創作歌曲作品,該師将把歌曲《我是兵》報總部。1951年春,這首歌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畫報》第三期的封底。今年8月1日,《我是軍人》等幾首與反美援助北韓有關的歌曲《打敗美國野心狼》《打、打重》等,發表在《軍歌》上,并針對軍隊重點推薦的《我是士兵》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這首歌迅速席卷了軍隊, 而軍民歌唱,名聲廣為人知,并傳播到北韓戰争部隊,在北韓戰場上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士氣的作用,"誰敢開戰,決不留情地打吧!"投擲的聲音激勵了志願軍士兵用鮮血戰鬥。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北韓戰場上的工藝美術兵團士兵唱着《我是士兵》

1953年5月18日,中國多家報紙發表了題為《中國共産黨志願軍某委員會承認袁曉文為中國共産黨烈士》的文章。文章寫道,2月8日8點.m,敵機在北韓北部一條地鐵線上投下了大量炸彈,當時鐵路兵團班長袁孝文冒着敵機的轟炸,沿鐵路線視察線路,摔斷了腿,暈倒在鐵軌上。當他被戰友帶回急救時,他對連長說:"别擔心我,為了祖國和北韓人民,我犧牲也是光榮的。他用微弱的聲音唱道:"我是一名士兵,來自老百姓......"慢慢地閉上了眼睛。

《我是軍人》充分展現了我軍必勝的英雄氣概和戰鬥精神,作為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軍歌,不僅激勵了我的志願軍戰士與侵略者的士氣作鬥争,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戰鬥精神。"我是軍人"不僅僅是一首歌,70多年來,"我是軍人"作為軍隊的流行語,得到了全國人民的廣泛認可,已成為我軍官兵保持優良傳統、嚴格自律、服務人民的一種承諾和信條。

"它感動了數百萬讀者,激勵了未來的戰士。

作家魏偉從南韓回國後的報告《誰是最可愛的人》是反美援助北韓時期乃至新中國成立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之一。

1950年12月,30歲的魏偉(時任解放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宣傳科科長)被派往前線采訪北韓三個月。他親眼目睹了士兵們無所畏懼地殺死敵人,親身體驗了敵人大炮的轟鳴聲;在前線的這三個月,他永遠不會忘記。

1951年2月,他從北韓傳回,當時魏被調任柏拉圖尼的副主編。勇者勇铠不會怕死,強烈震撼着他,他熱切地想讓祖國人民了解自己的孩子,多麼英勇頑強。在我們眼前,所有常見的隻是他們血液的代價,這絕不是一句空話。"誰是最可愛的人"這個稱号并不難想出,但在北韓戰場上,興奮地跳出了我的心。

"在北韓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所感動。我的思想和感情在放縱中流動;我想告訴我所在國家的朋友一切。但我最想告訴你的是我的想法和感受的重要體驗,那就是:我對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有了越來越深的認識!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男人?我們的部隊,我們的士兵,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1952年,魏偉(右)探望了北韓三電野戰醫院的志願軍模範護士Roxian。

《誰是最可愛的人》主要描寫了中國一連人民志願軍在松山戰役中,用汽油彈燒傷的屍體砸向敵人,士兵馬玉祥從火中救出了北韓兒童,士兵們在防空洞裡和吃雪炸面條的同時,還講着理想生動的片段, 揭示一個主題,即具有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崇高精神的志願軍人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寫完後,解放軍文藝總編輯宋立刻向《人民日報》推薦。當時擔任《人民日報》社長的鄧拓非常激動,破例決定在頭版刊登這篇文章。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報頭版

1951年4月11日,《誰是最可愛的人》發表在《人民日報》上。這本僅3500字的交流特寫發表,立即掀起波瀾,廣受讀者歡迎。

毛主席立即準許了"全軍印發",并建議其他上司人仔細閱讀。

看完後,朱先生反複稱贊道:"寫得好!非常好!"

1953年9月23日,周總理在第二次全國文化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我們要寫勞工、農民和士兵中最優秀的人,寫他們當中理想的人。魏衛同志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緻敬。它感動了數百萬讀者,激勵了未來的戰士。我們想刻畫這些典型的人物,推動社會向前發展。說起,周總理推開講話,對着麥克風喊道:"魏偉同志今天來了嗎?"請站起來,我想見見這位朋友(此時,全場都看着站在站在魏偉的座位上,熱烈的掌聲),我感謝你們為我們的孩子和士兵拿到了"最可愛的人"這樣的稱号。"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散文集的多個版本 誰是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和作者的其他領域通訊于1951年被編輯成《誰是最可愛的散文集》,由于賣得很好,它在一年内重印,并于1958年出版了第三版。前後印刷了30多個版本,還翻譯成俄語、韓語、越南語、羅馬尼亞語等。

《誰是最可愛的人》後來被選入中學語言教科書,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從那時起,志願軍就被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

"誰是最可愛的人"誕生于戰争英雄的贊美之歌,成為反美援助對北韓時代最有力的聲音,不僅極大地鼓舞了當時反美援助鬥争的前線和後方,而且也是幾十年的背誦,不斷激勵中國人民發揚志願軍保衛祖國的精神, 建設祖國,也成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财富!

在反美援助北韓的戰場上,這兩枚"重彈"提振士氣

(徐平,本文作者,軍事史專家)

(解放軍新聞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熔化媒體産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