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認識尼泊爾

作者:王老師評論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博卡拉)費瓦湖畔

在喜馬拉雅山的另一面,有一個山中小國,上帝悲憫它的清貧,賦予了美貌;悲憫它的苦難,賦予了信仰——這個小國就是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Federal Democratic Republic of Nepal),簡稱尼泊爾(Nepal),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發源地,是南亞(指喜馬拉雅山脈中、西段以南至印度洋之間的廣大地區,東瀕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喜馬拉雅山脈地區的内陸國家(26°21′N~30°24′N,81°27′E~88°11′E),北與中國西藏藏族自治區接壤,東、南、西分别與印度共和國的錫金邦、西孟加拉邦、比哈爾邦、北方邦、烏塔蘭恰爾邦為鄰。東西最長約885千米,南北寬約在145~241千米之間,國境線約2,400千米,總面積147,181萬平方千米。首都加德滿都(Kathmandu,27°42'N, 85°19'E),UTC +5:45。

認識尼泊爾

尼泊爾位置圖

政治體制

憲法。2015年9月頒布新憲法:确定尼泊爾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将全國劃分為7個聯邦省;總統為禮儀性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總理由議會多數黨領袖擔任;聯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聯邦院和衆議院組成;2016年1月,尼泊爾議會通過憲法第一修正案,将選舉劃分等條款的基本原則由比例包容制變為人口比例第一、兼顧包容原則。

議會。新憲法頒布後,尼泊爾制憲會議自動轉化為立法議會。2017年10月,原立法議會解散。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尼分階段舉行聯邦議會衆議院和聯邦院選舉。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博卡拉)世界和平塔

政黨。尼泊爾有70多個黨派,主要政黨包括:

尼泊爾共産黨(毛主義),1994年從尼共(團結中心)分離出來後成立,強調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思想,目标是在尼建立人民共和國。尼泊爾大會黨,1947年1月成立,主張鞏固多黨民主,建立民族團結并保持互相信任與合作,堅持不結盟。尼泊爾共産黨(聯合馬列),由尼共(馬)和尼共(馬列)于1991年1月合并而成,主張多黨民主,建立法制、自由和開放的福利國家。

總統。比迪娅·德維·班達裡(Bidhya Devi Bhandari),女,1961年6月19日生于尼泊爾東部波澤普爾縣,尼泊爾共産黨(聯合馬列)副主席,1994、1999年兩度當選國會議員,曾任尼泊爾國防部長,2015年10月28日當選尼泊爾總統。她是尼泊爾首位女性國家元首以及世界首位共産黨女總統,于2018年3月13日再次當選為總統。

認識尼泊爾

國旗。尼泊爾國旗是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國旗,旗面采用紅杜鵑(國花)的顔色,旗邊采用象征着和平的藍色,由上小下大、上下相疊的兩個三角形組成。上三角形中為代表皇室的白色彎月和星圖案;下三角形為拉納家族(沙阿王朝百年世襲首相)标志的白色太陽圖案。太陽和月亮圖案也代表着尼泊爾人民期盼國家像日月長存的美好願望。

認識尼泊爾

國徽。尼泊爾國徽大緻呈圓形。中部底圖是世界第一高的珠穆朗瑪峰,峰頂飄着尼泊爾國旗,峰底依次是丘陵和平原。浮在地貌底圖之上的是白色的尼泊爾地圖和女性與男性握手圖樣。在整個圖案外圍的左右兩邊環繞着尼泊爾國花杜鵑,花束下方有稻穗圖案。底部基座弧形紅绶帶上寫着梵文“祖國勝于天堂”。

認識尼泊爾

國花:杜鵑花。

杜鵑鳥徹夜不停啼鳴,口腔上皮和舌部都為紅色,古人誤以為是它啼得滿嘴流血;杜鵑高歌之時也正是杜鵑花盛開之際,人們見杜鵑花那樣鮮紅,便把這種顔色說成是杜鵑啼的血。

尼泊爾人将杜鵑花作為美好的象征和吉祥的預兆,并把它繪制在了國徽上。

認識尼泊爾

國鳥: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鳥,是雉科虹雉屬的一種。形象非常美麗,尤其是色彩絢麗的雄鳥,體長為69厘米,體重2千克,頭頂有一簇特别延長的藍綠色羽冠,其羽幹細而裸出,羽端呈匙狀,向前卷曲,如同絲絨一般,甚為奇特,是虹雉中羽冠最漂亮的。棕尾虹雉生活在海拔2,500米~4,500米之間,終年被雲霧籠罩着的高山針葉林、高山草甸和杜鵑灌叢之中。

認識尼泊爾

國獸:黃牛是神明的“神牛”。在尼泊爾,當“神牛”走近身邊,應把最好的食物送上。在公路或鬧市上遇到了“神牛”,行人或車輛都要回避、繞行,傷害、鞭打神牛是要被罰款和判刑的。

認識尼泊爾

國歌:《唯一百花盛開的國度》。

其歌詞大意為:

百萬花朵編成的花環,這就是我們尼泊爾,它廣大的疆域,從梅吉直到馬哈卡利。這片土地有萬千萬千的自然的遺産,勇士的鮮血為我們帶來了國家的自由與安甯,知識之地和平之地,包含平原丘陵和山脈,這就是我們不可分割的親愛祖國尼泊爾。多元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我們的文化多麼廣博,一切盡在這個進步的國度,萬歲萬歲尼泊爾。

國慶節

國家獨立日:(1923)12月21日;比蘭德拉國王生日;(1945)12月28日;國家民主日:(1951)2月18日;共和國日:(2008)5月28日。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奇特旺國家公園

人口、民族與宗教

截止到2016年,尼泊爾全國總人口約為2,898萬。其中男性約占48.50%,女性約占51.5%。

尼泊爾境内有拉伊、林布、蘇努瓦爾、達芒、馬嘉爾、古隆、謝爾巴、尼瓦爾、塔魯等30多個民族。

克拉底族是林布、拉伊、遜瓦爾族、亞卡族等尼泊爾東部族群的統稱(喜瑪拉雅山脈的土著),曾建立了克拉底王朝(前800—300)。克拉底語系由多種方言組成,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去(加德滿都)納加闊特觀景台沿途

卡斯族也稱為卡族,尼泊爾最主要的民族,占人口總數的1/3,屬地中海人類型,骁勇善戰。語言是卡斯庫拉語,又稱廓爾喀語。

尼瓦爾族起源于加德滿都河谷,擅長經商,曆史上先後建成了加德滿都、帕坦、巴德崗三座古城。

夏爾巴族屬藏緬血統,生活在喜馬拉雅山區。以肺活量大,勇敢頑強聞名,登山向導是他們的一種謀生手段。

宗教在尼泊爾人的生活中占據着重要的位置。大約80.6%的尼泊爾人信仰印度教,其餘為佛教徒或穆斯林等。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博卡拉)薩朗科觀景台

語言。尼泊爾語屬印歐語系印度語族,在尼泊爾、不丹和印度的一些地區使用,是尼泊爾的官方語言。大概一半的尼泊爾人使用尼泊爾語作為其母語,其它尼泊爾人将其作為第二語言。

貨币。盧比,代号是NPR,尼泊爾的貨币機關。現時與印度盧比挂鈎,币值為印度盧比的2/3(1:1.6)。尼泊爾盧比與人民币的官方匯率在 16.4:1上下浮動,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在80:1上下。

行政區劃。全國共分為5個發展區,14個專區(Zone),36個市,75個縣(District),3,995個村。2015年9月20日,尼泊爾制憲會議已以507:25的壓倒性票數表決通過了新憲法草案。新憲法建立了一個“世俗”的聯邦民主共和國,将全國劃分成七個省份。

認識尼泊爾
認識尼泊爾

上圖的7種色彩分别代表尼泊爾的7個省

主要城市

曆史悠久文化燦爛,多個王朝為尼泊爾留下了光輝的遺迹:有被稱為坎提普爾(Kantipur,梵語的意思是“光明的城市”)的加德滿都,有釋迦牟尼誕生地的藍毗尼,有享受悠閑生活的博卡拉,有至今還保留着杜巴廣場上的王宮等非常精美建築的帕坦等。

加德滿都四面環山,北以喜馬拉雅為屏,南向有印度洋暖流,海拔1,370米,氣候溫和,有“山中天堂”的美譽。因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而成為世界聞名的遊覽勝地。其主要景點有:巴德崗杜巴廣場(Bhaktapur Durbar Square)、斯瓦揚布納特寺(Swayambhunath)、博達哈大佛塔(Bodhnath Stupa)、庫瑪麗女神廟(Kumari Bahal)和納加闊特(Nagarkot)觀景台等。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加德滿都)斯瓦揚布納特寺

藍毗尼(lumbini)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地方(前565)。前2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國君阿育王(Ashoka,前273—前232在位)親自來藍毗尼朝聖,并建造了尼加裡瓦石柱和畢波羅瓦塔;633年玄奘(602—664)到此瞻禮取經時,曾親眼目睹阿育王石柱。1898年曾在畢波羅瓦塔中發現一些真正的佛舍利。有20多個國家在這裡建有寺廟。主要景點有:阿育王柱、摩耶夫人祠、藍毗尼博物館、藍毗尼南韓寺、藍毗尼中國寺以及藍毗尼鶴保護區等。

認識尼泊爾

(藍毗尼)德國寺廟,攝影:李媛

博卡拉(Pokhara)位居尼泊爾中部喜馬拉雅山南麓博卡拉河谷,四面環山,城市依偎在終年積雪的安娜普爾納山脈(Annapurna Mountains)峰群和魚尾峰(Machhapuchhre)下,壯麗的雪山、蒼翠繁茂的植被、迷人的費瓦湖(Fewa Lake)水、湖邊獨具特色的餐館和酒吧,是尼泊爾最具盛名的風景地,成為尼泊爾最受歡迎的旅遊和徒步目的地。主要景點有:安納普爾納山脈主峰(又稱庫塘峰)和魚尾峰、世界和平塔、大衛瀑布、費瓦湖、布恩山(Poon Hill)、薩朗科(Sarangkot)、博卡拉老城等。

認識尼泊爾

投向魚尾峰(喜馬拉雅山脈)的第一縷陽光,圖檔拍攝于(博卡拉)薩朗科觀景台

帕坦(Ptan)古稱“拉利特普爾”(lalitpur),建于298年,與加德滿都一河之隔,為國内最古老的城市,是加德滿都河谷古代商業中心。馬拉王朝( Malla Dynasty,1328—1769)在加德滿都谷地曾經有過3個王國,帕坦就是其中之一的首都。佛教曆史悠久,城市四角的佛塔據說是偉大的佛教帝國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左右修建的。1597年以前帕坦一直由當地貴族治理;希瓦•馬拉(ShivaMalla)國王占領後實作了谷地的暫時統一,在16~18世紀,帕坦達到了空前的建築高峰。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亞洲重點保護的18座古城之一。主要景點有:黃金廟(Golden Temple)、黑天神廟(Krishna Mandir)、皇宮、坎貝士瓦神廟(Kumbeshwor Temple)、千佛寺佛塔(Mahabouddha Temple)等。

認識尼泊爾

經濟概況

尼泊爾屬于農業國,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貧困國家之一,80%國民從事農業生産,農業總産值約占GDP的40%。90年代起,尼泊爾開始實行以市場為導向的自由經濟政策,但因政局多變和基礎設施薄弱,收效不明顯。經濟嚴重依賴外援,預算支出的1/3來自外國捐贈和貸款。

2014/2015财年外匯存底為75.6億美元,通脹率7.5%。

2014/2015财年國内生産總值215.26億美元。

2014/2015财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762美元。

2014/2015财年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率3.4%。

認識尼泊爾

礦産資源。截至2007年,尼泊爾已發現的金屬礦藏有鐵、銅、鋅、鉛、鎳、钴、钼、金、鎢、钛和銀等,非金屬礦藏有菱美礦、石灰石、白雲石、大理石、石榴石、雲母、石墨、石英、陶土、磷礦、花崗石、矽岩、寶石等,能源礦産有石油、天然氣、鈾、地熱和煤。其中,鐵礦儲藏約2,305萬噸,銅礦儲量約1,618萬噸,鉛礦儲量約300萬噸,鋅礦儲量約266萬噸,菱鎂礦儲量約2億噸,石灰石儲量9.85億噸,雲母儲量32萬噸。

認識尼泊爾

生物資源。截至2012年,尼泊爾境内共有6,500多種植物,1,000多種野生動物和鳥類。野生動物主要有:短吻果蝠、大蹄蝠、噪鵑、鵲鸲、銀耳相思鳥、紅嘴相思鳥、亞洲象、普通猕猴、沙狐、藏狐、孟加拉狐、印度野牛、小靈貓、大靈貓、豹貓、漁貓、果子狸、澤蛙、長頸鹿鋸鍬形蟲、黑眶蟾蜍、孟加拉巨蜥、食蟹獴、細嘴兀鹫、彩雉等。

水能資源。截至2013年,尼泊爾水能蘊藏量達8,300萬千瓦,約占世界水電蘊藏量2.3%。其中2,700萬千瓦可發展水力發電。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博卡拉)費瓦湖遊船

農業。2012年,尼泊爾農業産值31.2億美元,比2011年增長4.9%。耕地面積為325.1萬公頃,占幅員面積約18%,人均耕地面積2.5畝,山多地少,耕地分布不均衡,40%的耕地沒有灌溉設施。主要農作物有稻谷、玉米、小麥;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油料、煙草等。

工業。尼泊爾工業基礎薄弱,規模小、機械化水準低、發展慢。主要有制糖、紡織、皮革制鞋、食品加工、香煙和火柴、黃麻加工、磚瓦生産和塑膠制品等。工業産值占國民生產毛額的20%左右。

認識尼泊爾

金雲罩峰群(安娜普爾納峰群),圖檔拍攝于(博卡拉)薩朗科觀景台

旅遊業。旅遊業是尼泊爾的支柱産業。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徒步旅遊和登山業發達,産值約占國民生產毛額的29%。高峰時,外國遊客達到60多萬人次/年;低峰時,外國遊客也能達到20多萬人次/年。2012年,接待航空遊客59.53萬人,比2011年增長18.9%。赴尼泊爾旅遊的主要為亞洲遊客,其中以印度、中國遊客居多,其次為西歐和北美遊客。

認識尼泊爾

對外貿易。2012年,尼泊爾外貿總額為5,359.3億盧比,出口額742.6億盧比,比2011年增長15.4%;進口額4,616.7億盧比,比2011年增長16.5%。貿易赤字3,874.1億盧比,比2011年增長16.7%。主要貿易夥伴有印度、美國、中國、歐盟等。主要進口商品是煤、石油制品、羊毛、藥品、機械、電器、化肥等。主要出口商品是蔬菜、油、銅線、羊絨制品、地毯、成衣、皮革、農産品、手工藝品等。

認識尼泊爾

外國投資及援助。2012年,尼泊爾境内新增220個外國直接投資項目,協定項目總額71.4億盧比。主要投資國為中國、印度、南韓、美國。2012年,尼泊爾接受外國援助達14.79億美元,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是:英國、日本、印度、美國、挪威、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和歐盟等。

認識尼泊爾

交通。尼泊爾境内交通以公路和航空為主。截至2012年3月,公路總長為23,454千米,其中瀝青路面9,917千米。有各類機場45個,直升機停機坪120個。除加德滿都國際機場外,其餘為簡易機場。有一家國營的尼泊爾航空公司、6家私營航空公司和一家私營直升飛機公司。國内主要城鎮有班機通航;同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孟加拉國、文萊、新加坡、中國香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德國和英國等國家和地區通航。

認識尼泊爾

尼泊爾的世界文化遺産

截止2014年6月25日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結束,尼泊爾共計擁有4項世界遺産,其中2項文化遺産:加德滿都谷地(Kathmandu Valley),1979;佛祖誕生地蘭毗尼(Lumbini, the Birthplace of the Lord Buddha),1997。2項自然遺産:薩加瑪塔國家公園(Sagarmatha National Park),1979;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Royal Chitwan National Park),1984。

認識尼泊爾

加德滿都谷地

尼泊爾是一個靜倚在喜馬拉雅群峰南麓山腳下,充滿傳奇與魅惑的宗教小王國。就在這群環伺的山地中央,有一片受到河川嚴重侵蝕切割的丘陵與谷地,東西長32千米,南北寬25千米,此即為尼泊爾心髒地帶的加德滿都谷地。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加德滿都)博達哈大佛塔

谷地以加德滿都城為軸心,形成一處佳景美不勝收的遊覽觀光區。加德滿都東南3千米處的帕坦,也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城内有許多古老的廟宇,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公元12世紀的金寺,被譽為“藝術之城”。加德滿都東面12千米處的巴德岡建于公元389年,曾是摩拉王朝的都城,雄偉的摩拉王朝宮殿,是全國著名的古迹之一。加德滿都市郊大峽谷的東西兩側,有栖居着數百隻猴子的兩座古廟,大小猴子整天圍着寺廟裡精美的石雕、尖塔、佛像嬉戲、曬太陽或玩耍,别有一番情趣,吸引着衆多的遊客。

認識尼泊爾

佛祖誕生地蘭毗尼

藍毗尼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位于尼泊爾南部特萊平原,距印度隻有20多千米,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之地,也是當代佛教複興的基地。

蘭毗尼花園面積8平方千米,被佛教徒們稱之為聖園,在此修建起許多寺院、廟和佛塔(這裡曾經有3座佛塔、2個寺院和三座摩耶廟),2,500多年至今前來朝拜瞻仰者從未中斷。在聖園周圍有日本、南韓、越南、泰國和緬甸等國建設的寺廟;藏傳佛教的白教葛舉派也有一座較大寺廟在此;由我國援建的“中華寺”也坐落其中。

蘭毗尼西27千米處,是當年釋迦牟尼的父親淨飯王和王後摩耶夫人的王宮位置,稱梯羅拉廓特。這裡分布着王宮、佛塔、寺院的地基。最為著名的是悉達多太子出家時走出的東門。在梯羅拉廓特的東北尼吉拉瓦,有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柱的兩個碎片。此外還有薩嘎哈瓦和阿羅拉廓特等古迹。

認識尼泊爾

(藍毗尼)中華寺,攝影:李媛

薩加瑪塔國家公園

尼泊爾人稱珠穆朗瑪峰為"薩加瑪塔",意思是"摩天峰"。薩加瑪塔國家公園位于加德滿都東北的索洛―昆布地區,坐落在珠穆朗瑪峰南坡,包括珠穆朗瑪峰在内共有7座山峰,其餘6座山峰海拔高度也都在7,000米以上,還有數量可觀的冰川深谷,是尼泊爾著名的旅遊勝地,也是世界著名的攀登區。公園總面積1,244平方千米,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首批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之一。

認識尼泊爾

珠穆朗瑪峰(攝于拉薩至加德滿都航線)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

皇家奇特旺國家公園位于加德滿都西南150千米處,占地540多平方千米,以産印度獨角犀牛而聞名于世。獨角犀牛是世界上瀕于滅種的動物,極其珍貴;孟加拉虎也是公園裡重點保護的動物;在這裡還可遊覽終年白雪皚皚的喜馬拉雅山,由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7條河流彙內建的娜普娣河(Rapti River)蜿蜒流經此處,遊客可乘遊船觀賞鳄魚。

認識尼泊爾

圖檔拍攝于(奇特旺國家公園)娜普娣河遊船

認識尼泊爾

附記、尼泊爾曆史沿革

早期曆史

從公元前6世紀起,尼泊爾境内出現了一些國家,主要有基拉特(前6—公元4世紀)、李查維王朝(4—13世紀)、馬拉(13世紀—1768)等王朝。

基拉特王朝是加德滿都山谷曆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第一任國王是雅拉姆巴(Yalambar),曾在印度北方參加谟哈巴拉特(Mahabharat)之戰。基拉特王朝共計有32位國王,統治了加德滿都山谷900年左右。在基拉特第31世統治時,印度北方邦權力之争中的失敗者成群逃到了加德滿都山谷尋求避難,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政治制度和兵法,推翻了基拉特王朝,建立了李查維王朝。直到13世紀時李查維人被另一群從印度北方來到山谷的人擊敗,馬拉王朝建立了。馬拉王朝是尼泊爾曆史上最繁榮的時期,藝術、文字和靈魂論在其統治時期都取得了成就。

認識尼泊爾

尼泊爾王國

1768年,廓爾喀王普裡特維·納拉揚·沙阿(Prithvi Narayan Shah,1722-1774)統一了尼泊爾,建立沙阿王朝。

1789年至1792年與清朝發生沖突,被擊退。

1814年,尼泊爾遭到英國入侵,被迫割讓大片領土給英屬印度,外交受英監督。

1846年,親英的忠格·巴哈杜爾·拉納(Jang Bahadur Rana,1817—1877,首相在位1846—1877)将軍發動政變,國王大權旁落,拉納家族世襲首相。

1923年,英國承認尼泊爾獨立,并與尼泊爾簽訂了“永久和平條約”。

1950年,尼泊爾掀起反對拉納家族專政的鬥争,國王特裡布萬(Tribwan Bill Bikram Shah Dewar,1906—1955)和王儲馬亨德拉(Mahendra,1920—1972)在印度支援下,通過談判恢複王權,拉納家族統治結束。

1951年2月,特裡布萬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些思想和國王“朕即國家”的傳統理念格格不入,1960年,馬亨德拉國王取締政黨,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

1962年,印度教立國被正式寫入憲法:尼泊爾是“印度教王國”,“其君主崇信雅利安文化和印度教”。印度教立國的一個重要思想是樹立“君權神授”觀念,國王是毗濕奴大神的化身,是群眾的至高無上的保護神。國王和王室、皇家軍隊将領均為尊貴的刹帝利種姓,由皇家祭司婆羅門輔佐。這兩大種姓的家族構成了王國最高統治集團的核心。

1972年,比蘭德拉國王(Birendra,Bir Bickram Shah Dev,1945—2001)即位。

1990年,尼泊爾爆發大規模人民運動,比蘭德拉國王被迫實行君主立憲的多黨議會制。由于比蘭德拉開明寬仁,受到尼泊爾人的一緻尊崇,同時享有崇高國際聲望,他甚至在1990年獲得了英國陸軍元帥軍銜,這一軍銜此前從未授予過亞洲人。

20世紀90年代實行多黨議會制後,社會内部各種沖突空前激化,政府頻繁更疊,反政府武裝勢力不斷發展。

2001年,王室突發血案,比蘭德拉國王等王室成員遇害,國王胞弟賈南德拉(Gyanendra Bir Bikram Shah Dev,1947—)登基。

2002年5月,賈南德拉國王解散議會,并于同年10月解散内閣,直接幹政。

2005年2月1日,國王以内閣“腐敗無能”為由,宣布解散内閣,中止議會,由他本人親政3年,直接上司“部長委員會”,該委員會成員由國王親自指定。尼泊爾再次回到“朕即國家”的封建時代。

2006年4月,尼主要政黨組成的“七黨聯盟”與尼共(毛主義)聯合發起反國王街頭運動。國王妥協,宣布恢複議會,還政于政黨。

2006年5月18日,尼泊爾議會決定廢除印度教為國教條款,宣布尼泊爾為世俗國家,粉碎君權神授說,将“尼泊爾國王陛下政府”更名為“尼泊爾政府”。8月,“尼泊爾王國”改稱“尼泊爾”。

認識尼泊爾

尼泊爾末代皇室

2008年4月,尼泊爾舉行制憲會議選舉。5月28日,尼泊爾制憲會議第一次會議在加德滿都國際會議中心,通過由尼泊爾臨時政府提出的議案,宣布廢除君主制,将國體改為聯邦民主共和國。29日,尼議會正式要求國王于10日内離開位于加德滿都的納拉揚希蒂王宮。當夜,王室旗幟從王宮頂端降下,尼泊爾國旗冉冉升起,曆史長達239年的沙阿王朝“十世而斬”。

認識尼泊爾

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

2008年5月,尼泊爾君主制被取消,正式成立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7月,制憲會議分别選舉拉姆·巴蘭·亞達夫(Ram Baran Yadav,1948—)、帕拉馬南達·賈阿(Paramananda Jaa)和蘇巴斯·内姆旺(Subas Nemwang)為總統、副總統和制憲會議主席。8月,制憲會議選舉尼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Prachanda,1954)為尼泊爾聯邦民主共和國首任總理;成立以尼共(毛主義)為首的、包括尼共(聯合馬列)、馬德西人民權利論壇等黨的聯合政府。

2009年5月4日,尼共(毛主義)主席普拉昌達辭去總理一職。23日,尼共(聯合馬列)上司人馬達夫·庫馬爾·内帕爾(Madhav Kumar Nepal,1953)當選總理;25日,尼帕爾宣誓就職。

2010年6月30日,尼帕爾總理宣布辭職,尼制憲會議連續舉行16輪總理選舉未果。

2011年初,尼各黨修改了選舉規則,尼制憲會議于2月3日舉行總理選舉,尼共(聯合馬列)主席賈拉·納特·卡納爾(Jhala Nath Khanal,1950—)在尼共(毛主義)支援下當選總理,2月6日宣誓就職。8月14日,卡納爾宣布辭職。8月28日,聯合尼共(毛)副主席巴特拉伊(Baburam Bhattarai,1954—)在尼共(毛)和馬德西聯合民主陣線的支援下,當選總理。29日,巴特拉伊在總統府宣誓就任新政府總理。

2012年4月,尼政府正式接管聯合尼共(毛)營地和武器庫,整合工作全面展開,和平程序接近尾聲。制憲會議曆于5月28日到期解散。

2013年3月,尼主要政黨同意組建以首席大法官為首的臨時政府,上司新的制憲會議選舉。3月14日,基爾·拉傑·雷格米(Khil Raj Regmi,1949—)宣誓就任部長委員會主席(政府首腦)。6月,尼臨時政府宣布于2013年11月19日舉行第二屆制憲會議(議會)選舉。

第二屆制憲會議原定在2015年1月22日前釋出新憲法,但主要政黨未能達成一緻,導緻憲法一直“難産”。

2015年10月11日,尼共(聯)主席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奧利(Khadga Prasad Sharma Oli,1952—)當選尼泊爾新總理。

2015年10月28日比迪娅·德維·班達裡當選尼泊爾總統。

2017年6月,尼泊爾大會黨主席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Sher Bahadur Deuba,1946—)當選尼泊爾新總理。

2018年2月15日,謝爾·巴哈杜爾·德烏帕宣布辭任總理,尼泊爾共産黨(聯合馬列)主席卡德加·普拉薩德·夏爾馬·奧利被尼泊爾總統比迪娅·德維·班達裡任命為尼泊爾總理。

2018年3月13日比迪娅·德維·班達裡再次當選為尼泊爾總統。

認識尼泊爾
認識尼泊爾

壯觀的喜馬拉雅山脈,圖檔拍攝于去(加德滿都)納加闊特觀景台沿途

注:本文所用資料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帶有拍攝說明的圖檔已注明拍攝人的除外,均為王永雲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