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作者:鴻鹄迎罡

文·段宏剛

從整個人類的發展曆史來看,在原始社會時期,世界上幾乎每個部落都在不同時間産生過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一種精神信仰,部落全體成員會将一個動物或植物,或者是自然現象,看作跟自己有某種親緣關系,認定它們是自己的祖先。

通常情況下,越是兇猛和強大的東西,越能得到原始人的崇拜,如,印第安人常常把巨蛇、金雕、大山、雷電作為圖騰崇拜。非洲原始部落通常把獅子、鳄魚、犀牛作為崇拜對象。古羅馬人常把狼、鷹作為圖騰崇拜。中華先民通常把龍、老虎、麒麟作為崇拜對象。古印度人常把大象、獅子作為崇拜對象。

成書于戰國時期的道家經典著作《列子》裡有一篇文章《列子·黃帝》,其中有這樣一句話: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罴、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鸢為旗幟。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石獅子

這段話說明,早在上古時期,圖騰崇拜在華夏大地已經形成氣候,以至于在重大戰争中,作戰雙方為了給自己增加必勝信念,會借助猛獸的力量來為自己的勝利增加砝碼。

人們産生圖騰崇拜的因素有三個,一是人們認為它們是部落的保護者,可以給整個部落帶來好運和超能力。

二是因為這些動物、植物、自然現象本身就是強者,以原始人的能力,想戰勝它們十分困難,因為畏懼它們是以崇拜。

三是崇拜它們時要舉行各種盛大的儀式,人人可以參與進來,有助于增強整個部落的凝聚力。

中華先民的崇拜對象中,除過常見的龍、虎、麒麟、熊、豹等猛獸之外,還有一個猛獸不得不說,那就是獅子。

說起獅子,獅子迷會眉飛色舞,道出許多關于獅子的故事。獅子原産地在非洲大陸,靠近非洲大陸的西亞和南亞也有少量分布,是一種雌雄兩态的大型貓科猛獸,擁有“萬獸之王”的美譽。雄獅由于脖子上長着一圈鬃毛,更增添了威武、漂亮、霸道的氣質。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獅子

從地理分布來看,我國古代并不産出獅子,大部分人甚至都沒有親眼見過獅子,但獅子在古人生活中,甚至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都十分常見,它常常化身為門神,以威武霸氣的姿态蹲坐在大門兩側,忠誠地守護着主人的家門。

獅子為何能走進華夏民族的生活?這還要從我國古代的綜合國力和文化觀念兩個方面說起。

衆所周知,秦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統一朝代,度量衡制度在全國統一推行後,非常有利于各地之間進行文化、經濟、貿易等方面的交流,緻使我國綜合國力在秦代時上升到一個新台階,以往任何朝代都無法跟秦代比肩。

到了西漢,朝廷又一次加強中央集權制,綜合國力進一步上升,尤其在漢武帝(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時代,英明的漢武大帝通過獨尊儒術,币制改革,開疆拓土,開辟絲綢之路,派遣張骞出使西域等一系列措施,把西漢的綜合國力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跟西漢并峙的廣袤的西域大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36個國家,如,烏孫、龜茲、樓蘭、小宛、大宛、安息、大月氏,他們一直跟中原王朝玩着拉鋸戰的遊戲,中原若是國力走向衰弱,他們會沖殺過來把中原掃蕩一番,中原若強盛了,他們則乖乖呆在西域,有時擔心中原來讨債,甚至會用駝隊運送過來許多西域特産,進貢給中原,以示友好。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張骞出使西域

漢武大帝時期,中原王朝再次笑傲群雄,國威空前浩大,是以,便有了“張骞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骞分别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并在西域各國停留數年,一方面打通了西漢與西亞以及歐洲之間的通商管道,使漢朝與外國建立了友好關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通過西域之行,宣揚了西漢王朝的國威,讓世人知道東方有一個國強民富的大國。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西漢在當時是世界的中心,社會各領域的技術都走在世界前列,有足夠資本讓周邊國家對其心悅誠服,進而看作是學習和膜拜的對象。

人類跟動物一樣,弱肉強食是本性,強者總是擁有在弱者面前耀武揚威的資本。

西漢綜合國力強大後,國強民富,經濟繁榮,讓西域一個個商人和冒險家趨之若鹜,紛紛踏進中原尋求發财夢。

也是在這個時候,西域的特産——獅子,被作為禮品,來到了中原,中原人也第一次見到了這種既威武霸氣,又漂亮憨厚的大貓。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南朝宋時期的著名文學家兼曆史學家範晔(398年——445年)在著作《後漢書·西域傳》裡有這樣一句話,是中原關于獅子的最早記錄,曰:章帝章和元年(公元前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

這麼威武霸氣的動物,不但身形龐大壯碩,而且吼聲如悶雷,穿透力極強,令人不戰而栗。西漢人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猛獸,在心裡自然而然就對它多了幾分崇敬和畏懼。

随着對獅子的認識不斷加深,人們很快發現,比起以謹慎狐疑為主要性格特征的同類型猛獸老虎,獅子的個性是那樣勇猛和憨直,頑強不屈的品質一直在它的血液裡湧動,即使面前的困難再大,獅子也會勇往直前,從不輕易放棄自己的目标。而老虎,缺乏應有的冒險精神,雖然兇猛,做事卻畏手畏腳,缺少獅子那份勢在必得的魄力。

當然,比起性格多疑謹慎、冥頑不靈的老虎,獅子相對容易馴化,能變成人們生活中的好幫手,并給人們帶來很多樂趣。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橋頭獅

在人們的傳統文化觀念裡,獅子的品性如同光明磊落的君子,完勝于老虎,是以,獅子初來乍到中原,其地位很快就被提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比起長期在人們心目中有神獸之稱的老虎,并不差多少。

“絲綢之路”被開通後,一方面促進了經濟和貿易的往來,另一方面推動了文化領域的交流。

佛教從古印度沿着絲綢之路穿越西域,傳播到了長安城,并很快在中原大地紮下了根。

在佛教中,獅子有尊貴、威嚴、堅強的象征,《地藏經》裡有這樣一句話:獅子奮迅具足萬行如來。

這句話是借助獅子的秉性,來傳達修佛的決心,代表佛的修行要勇猛、精進,如同獅子那樣,平常都是安穩地待着,不會為了一些小事(誘惑)而動心,但當獅子真正要行動時,它必定是勇猛無畏的。

這情形就如同參禅,心如止水時,定力才足夠強大,能把外界幹擾一一化解。

佛教中通常把講法稱作“獅子吼”,是因為佛教認為,獅子吼聲穿透力很強,能振聾發聩,能讓心中那些邪念瞬間消失,隻留下清澈澄明的境界。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一隻威武霸氣的青色雄獅,平時,青獅靜若處子,安靜地卧在文殊菩薩的法場門口,守護着這裡的安甯。當文殊菩薩要外出時,青獅則會溫順地走過來,匍匐在地,等待菩薩坐上去。

當人們對獅子的認識越來越深刻時,蓦然發現,獅子不正是具有維持秩序,并能給衆生帶來安全感的祥瑞之獸嗎?是以,經過各方面宣揚,獅子擁有了“瑞獸”的美譽。

因為有了瑞獸光環,接下來,獅子就該享受人們對它的尊崇和膜拜了。不過,畢竟中原地區不産出獅子,獅子屬于珍稀動物,平常很難看到它,人們隻能通過其它方式來敬畏獅子了。

由于受佛教文化的影響,我國古代最早把獅子當做聖物和瑞獸的是寺院。

在西漢中後期,佛教已經在國内各大城市落地生根,一些規模宏大的寺院相繼建造起來,寺院大門口常常會擺放一對威風凜凜的石雕獅子,一方面為了敬畏獅子,另一方面為了表明僧侶們修佛的決心。

獅子在我國古代并不常見,卻為什麼能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神獸

寺院佛門弟子的這種做法直接影響到普通人的審美觀,最終促進獅子走向了普通人的生活。起初,一些官府衙門和大戶人家開始效仿寺院的做法,把石獅子搬到自家大門口,因為這些人覺得,威武霸氣的獅子蹲在大門口,是非常稱職的守門神,具有很好的鎮宅作用,并且,還具備突出的裝飾作用,讓家門口多了一道靓麗風景。

到唐代時,我國石刻藝術和佛教文化都得到空前發展,以獅子作為題材的石刻藝術,除過常見的鎮宅獅外,還有炕頭獅、錢币獅、門墩獅、拴馬樁獅,橋頭獅,等種類豐富多彩,藝術價值很高的獅子石雕,讓人們在生活中随處可見“獅子”的蹤影。

經過唐代數百年間佛教文化與石刻藝術對獅子精神的宣揚,從唐代末期開始,獅子在我國老百姓心目中真正被神化了,并确立了瑞獸、神獸的地位,一直延續到現在。